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疟疾门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疟疾门-原文

疟疾:百会经渠前谷。

温疟:中脘大椎。痎疟:腰俞。

疟疾发寒热:合谷液门商阳。

痰疟寒热:后溪合谷。

疟疾振寒:上星丘墟陷谷。

头痛:腕骨。

寒疟:三间。心烦:神门。

久疟不食:公孙内庭厉兑。

久疟:中渚商阳丘墟。

热多寒少:间使三里。

脾寒发疟:大椎间使乳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疟疾门-译文

治疗疟疾的穴位有:百会、经渠、前谷。

治疗温疟的穴位有:中脘、大椎。治疗痎疟的穴位有:腰俞。

治疗疟疾伴有寒热症状的穴位有:合谷、液门、商阳。

治疗痰疟伴有寒热症状的穴位有:后溪、合谷。

治疗疟疾伴有寒战症状的穴位有:上星、丘墟、陷谷。

治疗头痛的穴位有:腕骨。

治疗寒疟的穴位有:三间。治疗心烦的穴位有:神门。

治疗长期疟疾导致食欲不振的穴位有:公孙、内庭、厉兑。

治疗长期疟疾的穴位有:中渚、商阳、丘墟。

治疗疟疾热多寒少症状的穴位有:间使、三里。

治疗脾寒引发疟疾的穴位有:大椎、间使、乳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疟疾门-注解

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寒战、出汗等。

温疟:疟疾的一种,症状以高热为主,常伴有头痛、口渴等。

痎疟:疟疾的一种,症状以寒战为主,常伴有腰背酸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常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等。

液门: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等。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食指桡侧,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等。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背第五掌骨尺侧,常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等。

上星:督脉的穴位,位于前额正中,常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等。

丘墟: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外踝前下方,常用于治疗疟疾、头痛等。

陷谷: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之间,常用于治疗疟疾、头痛等。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腕尺侧,常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等。

三间: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食指桡侧,常用于治疗疟疾、头痛等。

神门: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位于手腕掌侧,常用于治疗心烦、失眠等。

公孙: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常用于治疗久疟、消化不良等。

内庭: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之间,常用于治疗久疟、消化不良等。

厉兑: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之间,常用于治疗久疟、消化不良等。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常用于治疗久疟、头痛等。

间使: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侧,常用于治疗疟疾、心烦等。

三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常用于治疗疟疾、消化不良等。

大椎:督脉的穴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常用于治疗疟疾、发热等。

乳根: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胸部,常用于治疗疟疾、胸痛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疟疾门-评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疟疾及其相关症状的针灸治疗方法,涉及多个穴位及其对应的治疗作用。疟疾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通过针灸疗法来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方法。

文中提到的穴位如合谷、液门、商阳等,都是中医针灸中常用的穴位,具有清热、止痛、调节气血等作用。这些穴位的选择和应用,反映了中医对疟疾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即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不同症状对应的不同穴位,如头痛对应腕骨,心烦对应神门等,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提供了具体的针灸治疗方法,还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疟疾方面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和文化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疟疾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3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