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疮毒门-原文
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
疔疮生手上:曲池(灸)。
疔疮生背上: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
瘰疬:少海(先针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针入内,须定浅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针)天池章门临泣支沟阳辅(灸百壮)肩井(随年壮)手三里。
痈疽发背:肩井委中,又以蒜片贴疮上灸之,如不疼,灸至疼;如疼,灸至不疼,愈多愈好。
溺水死者,经宿可救:即解死人衣带,灸脐中。
狂犬咬伤人:即灸咬处疮上。
蛇咬伤人:灸伤处三壮,仍以蒜片贴咬处,灸蒜上。
人脉微细不见,或有或无:宜于少阴经复溜穴上,用圆利针针至骨处,顺针下刺,候回阳脉,阳脉生时,方可出针。
痈疽疮毒:同杨氏骑竹马灸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疮毒门-译文
如果疔疮长在脸上和口角,可以在合谷穴进行灸疗。
如果疔疮长在手上,可以在曲池穴进行灸疗。
如果疔疮长在背上,可以在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等穴位进行灸疗。
治疗瘰疬时,先在少海穴的皮肤上针刺,等待三十六次呼吸后,将针推入体内,需要确定深浅,根据核的大小调整,不要刺出核外,上下三次,然后出针。同时可以在天池、章门、临泣、支沟、阳辅等穴位进行灸疗(灸百壮),在肩井穴根据年龄进行灸疗,手三里穴也可以进行灸疗。
治疗痈疽发背时,可以在肩井和委中穴进行灸疗,同时用蒜片贴在疮上进行灸疗,如果不疼,灸到疼为止;如果疼,灸到不疼为止,灸的次数越多越好。
对于溺水死亡的人,经过一夜后仍有可能救活:解开死者的衣带,在脐中进行灸疗。
被狂犬咬伤的人,立即在咬伤处进行灸疗。
被蛇咬伤的人,在伤处进行三次灸疗,同时用蒜片贴在咬伤处,在蒜片上进行灸疗。
如果人的脉搏微弱到几乎看不见,或者时有时无,可以在少阴经的复溜穴上,用圆利针刺到骨处,顺着针的方向刺入,等待阳脉恢复,阳脉出现时,才能出针。
治疗痈疽疮毒时,可以采用杨氏的骑竹马灸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疮毒门-注解
疔疮:中医病名,指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在面部、手部等部位,症状为红肿热痛,严重时可引起全身症状。
合谷:穴位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发热等。
曲池:穴位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常用于治疗肘臂疼痛、发热等。
肩井:穴位名,位于肩胛骨上缘,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肩背疼痛、颈项强痛等。
三里:穴位名,位于小腿外侧,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
委中:穴位名,位于膝后腘横纹中点,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常用于治疗腰背疼痛、下肢痿痹等。
临泣:穴位名,位于足背外侧,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
行间:穴位名,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
通里:穴位名,位于前臂内侧,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
少海:穴位名,位于肘横纹内侧端,是手少阴心经的合穴,常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等。
太冲:穴位名,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
瘰疬:中医病名,指颈部淋巴结结核,症状为颈部肿块、疼痛、发热等。
天池:穴位名,位于胸部,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胸闷、心悸等。
章门:穴位名,位于腹部,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等。
支沟:穴位名,位于前臂外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
阳辅:穴位名,位于小腿外侧,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
手三里:穴位名,位于前臂外侧,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肘臂疼痛、发热等。
痈疽:中医病名,指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在背部、臀部等部位,症状为红肿热痛,严重时可引起全身症状。
蒜片:中医外治法,将大蒜切片贴于患处,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脐中:穴位名,位于腹部正中,是任脉的穴位,常用于治疗腹痛、腹泻等。
狂犬咬伤:中医病名,指被狂犬咬伤后引起的疾病,症状为伤口红肿、疼痛、发热等。
蛇咬伤:中医病名,指被蛇咬伤后引起的疾病,症状为伤口红肿、疼痛、发热等。
少阴经:中医经络名,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心中,止于小指内侧端,主要循行于上肢内侧。
复溜穴: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腰痛、下肢痿痹等。
圆利针:中医针灸用具,针身圆滑,针尖锋利,常用于深刺穴位。
杨氏骑竹马灸法:中医外治法,将艾绒点燃后放在竹马上,再将竹马放在患处,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疮毒门-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医针灸和外治法的文献,主要介绍了疔疮、瘰疬、痈疽、溺水、狂犬咬伤、蛇咬伤等疾病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针灸、艾灸、蒜片贴敷等,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通过针灸、艾灸等方法可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文中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操作步骤,如灸合谷、曲池、肩井等穴位,以及用蒜片贴敷、艾灸等外治法。这些方法不仅操作简便,而且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是研究古代中医针灸和外治法的重要文献。它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还反映了古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智慧和经验。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中医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具有重要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中医文献。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中医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