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汗门-原文
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
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
自汗:曲池列缺少商昆仑冲阳然谷大敦涌泉。
无汗:上星哑门风府风池支沟经渠大陵阳谷腕骨然骨中渚液门鱼际合谷中冲少商商阳大都委中陷谷厉兑侠溪。
汗不出:曲泽鱼际少泽上星曲泉复溜昆仑侠溪窍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汗门-译文
多汗:首先在合谷穴进行泻法,然后在复溜穴进行补法。
少汗:首先在合谷穴进行补法,然后在复溜穴进行泻法。
自汗:治疗自汗的穴位包括曲池、列缺、少商、昆仑、冲阳、然谷、大敦和涌泉。
无汗:治疗无汗的穴位包括上星、哑门、风府、风池、支沟、经渠、大陵、阳谷、腕骨、然骨、中渚、液门、鱼际、合谷、中冲、少商、商阳、大都、委中、陷谷、厉兑和侠溪。
汗不出:治疗汗不出的穴位包括曲泽、鱼际、少泽、上星、曲泉、复溜、昆仑、侠溪和窍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汗门-注解
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重要穴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在中医中,合谷穴常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牙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复溜: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复溜穴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等病症。
曲池: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曲池穴常用于治疗肘臂疼痛、发热、咽喉肿痛等病症。
列缺:列缺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列缺穴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病症。
少商:少商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少商穴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发热、昏迷等病症。
昆仑: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昆仑穴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腰痛等病症。
冲阳:冲阳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最高处,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冲阳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病症。
然谷:然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缘,当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然谷穴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等病症。
大敦: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大敦穴常用于治疗疝气、遗尿、月经不调等病症。
涌泉: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当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涌泉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症。
上星:上星穴是督脉的穴位,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上星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眩、鼻塞等病症。
哑门:哑门穴是督脉的穴位,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哑门穴常用于治疗失语、头痛、项强等病症。
风府:风府穴是督脉的穴位,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风府穴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眩晕等病症。
风池: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等病症。
支沟:支沟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支沟穴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胁痛等病症。
经渠:经渠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经渠穴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病症。
大陵:大陵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大陵穴常用于治疗心痛、心悸、胃痛等病症。
阳谷:阳谷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阳谷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鸣等病症。
腕骨:腕骨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位于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腕骨穴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等病症。
中渚:中渚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当液门穴后1寸。中渚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鸣等病症。
液门:液门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当液门穴后1寸。液门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鸣等病症。
鱼际:鱼际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手掌大鱼际部,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鱼际穴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病症。
中冲:中冲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中冲穴常用于治疗心痛、昏迷、中暑等病症。
商阳:商阳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食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商阳穴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发热、昏迷等病症。
大都:大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大都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病症。
委中: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常用于治疗腰痛、下肢痿痹、腹痛等病症。
陷谷:陷谷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陷谷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病症。
厉兑:厉兑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厉兑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病症。
侠溪:侠溪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侠溪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鸣等病症。
曲泽:曲泽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曲泽穴常用于治疗心痛、心悸、胃痛等病症。
少泽:少泽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位于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少泽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鸣等病症。
曲泉:曲泉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膝内侧,屈膝时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曲泉穴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等病症。
窍阴:窍阴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窍阴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耳鸣等病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汗门-评注
这段文本是关于中医针灸治疗汗症的内容,涉及多个穴位的应用。中医认为,汗液的分泌与调节与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密切相关。不同的汗症表现,如多汗、少汗、自汗、无汗等,反映了体内阴阳失调的不同状态。
文本中提到的穴位,如合谷、复溜、曲池、列缺等,都是中医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不同部位,通过针刺或艾灸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汗症的目的。
例如,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重要穴位,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等病症。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具有滋阴补肾、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通过先泻合谷、次补复溜的方法,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治疗多汗症。
再如,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肘臂疼痛、发热等病症。列缺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具有宣肺解表、清热利咽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病症。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疗自汗症。
文本中还提到了上星、哑门、风府、风池等穴位,这些穴位多位于头部和颈部,具有祛风解表、清热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等病症。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头部的气血运行,治疗无汗症。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汗症的独特理论和方法。通过针刺不同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汗症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