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手足腰腋门-原文
手臂痛不能举:曲池尺泽肩髎三里少海太渊阳池阳溪阳谷前谷合谷液门外关腕骨。
臂寒:尺泽神门。
臂内廉痛:太渊。
臂腕侧痛:阳谷。
手腕动摇:曲泽。
腋痛:少海间使少府阳辅丘墟足临泣申脉。
肘劳:天井曲池间使阳溪中渚阳谷太渊腕骨列缺液门。
手腕无力:列缺。
肘臂痛:肩髎曲池通里手三里。
肘挛:尺泽肩髎小海间使大陵后溪鱼际。
肩臂酸重:支沟。
肘臂、手指不能屈:曲池三里外关中渚。
手臂麻木不仁:天井曲池外关经渠支沟阳溪腕骨上廉合谷
手臂冷痛:肩井曲池下廉。
手指拘挛筋紧:曲池阳谷合谷。
手热:劳宫曲池曲泽内关列缺经渠太渊中冲少冲。
手臂红肿:曲池通里中渚合谷手三里液门。
风痹肘挛不举:尺泽曲池合谷。
两手拘挛,偏风瘾疹,喉痹,胸胁(月真)满,筋缓手臂无力,皮肤枯燥:曲池(先泻后补)肩髎手三里。
肩膊烦疼:肩髎肩井曲池。
五指皆疼:外关。
手挛指痛:少商。
掌中热:列缺经渠太渊。
腋肘肿:尺泽小海间使大陵。
腋下肿:阳辅丘墟足临泣。
腰痛:肩井环跳阴市三里委中承山阳辅昆仑腰俞肾俞。
两腿如冰:阴市。
挫内腰疼,胁肋痛:尺泽曲池合谷手三里阴陵阴交行间足三里。
腰疼难动:风市委中行间。
腰脊强痛:腰俞委中涌泉小肠俞膀胱俞。
腰脚痛:环跳风市阴市委中承山昆仑申脉。
股膝内痛:委中三里三阴交。
腿膝酸疼:环跳阳陵丘墟。
脚膝痛:委中三里曲泉阳陵风市昆仑解溪。
膝胻股肿:委中三里阳辅解溪承山。
腰如坐水:阳辅。
足痿不收:复溜。
风痹,脚胻麻木:环跳风市。
足麻痹:环跳阴陵阳辅太溪至阴。
脚气:肩井膝眼风市三里承山太冲丘墟行间。
髀枢痛:环跳阳陵丘墟。
足寒热:三里委中阳陵复溜然谷行间中封大都隐白。
脚肿:承山昆仑然谷委中下廉髋骨风市。
足寒如冰:肾俞。
浑身战掉,胻酸:承山金门。
足胻寒:复溜申脉厉兑。
足挛:肾俞阳陵阳辅绝骨。
诸节皆痛:阳辅。
腨肿:承山昆仑。足
缓:阳陵冲阳太冲丘墟。脚弱:委中三里承山。
两膝红肿疼痛:膝关委中三里阴市。
穿跟草鞋风:昆仑丘墟商丘照海。
足不能行:三里曲泉委中阳辅三阴交复溜冲阳然谷申脉行间脾俞。
脚腕酸:委中昆仑。
足心疼:昆仑。
脚筋短急,足沉重,鹤膝历节风肿,恶风,发不能起床:风市。
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酸重,及四肢不举:附阳。
腰重痛不可忍,及转侧起卧不便,冷痹,脚筋挛急,不得屈伸:灸两脚曲(月秋)两纹头四处各三壮,一同灸,用两人两边同吹,至火灭。若午时灸了,至晚或脏腑鸣,或行一、二次,其疾立愈。
腰痛不能举:仆参(二穴,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灸二壮)。
膝以上病:灸环跳风市。
膝以下病:灸犊鼻膝关三里阳陵。
足踝以上病:灸三阴交绝骨昆仑。
足踝以下病:灸照海申脉。
腿痛:髋骨。
脚气:一风市(百壮或五十壮),二伏兔(针三分,禁灸),三犊鼻(五十壮),四膝眼,五三里(百壮),六上廉,七下廉(百壮),八绝骨。
脚转筋,发时不可忍者:脚踝上(一壮)内筋急灸内,外筋急灸外。
脚转筋多年不愈,诸药不效者:灸承山(二七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手足腰腋门-译文
手臂疼痛无法举起:曲池、尺泽、肩髎、三里、少海、太渊、阳池、阳溪、阳谷、前谷、合谷、液门、外关、腕骨。
手臂寒冷:尺泽、神门。
手臂内侧疼痛:太渊。
手臂和手腕侧面疼痛:阳谷。
手腕摇动不稳:曲泽。
腋下疼痛:少海、间使、少府、阳辅、丘墟、足临泣、申脉。
肘部疲劳:天井、曲池、间使、阳溪、中渚、阳谷、太渊、腕骨、列缺、液门。
手腕无力:列缺。
肘部和手臂疼痛:肩髎、曲池、通里、手三里。
肘部痉挛:尺泽、肩髎、小海、间使、大陵、后溪、鱼际。
肩部和手臂酸重:支沟。
肘部、手臂和手指无法弯曲:曲池、三里、外关、中渚。
手臂麻木不仁:天井、曲池、外关、经渠、支沟、阳溪、腕骨、上廉、合谷。
手臂冷痛:肩井、曲池、下廉。
手指痉挛筋紧:曲池、阳谷、合谷。
手部发热:劳宫、曲池、曲泽、内关、列缺、经渠、太渊、中冲、少冲。
手臂红肿:曲池、通里、中渚、合谷、手三里、液门。
风痹导致肘部痉挛无法举起:尺泽、曲池、合谷。
两手痉挛,偏风瘾疹,喉痹,胸胁胀满,筋缓手臂无力,皮肤干燥:曲池(先泻后补)、肩髎、手三里。
肩部和上臂疼痛:肩髎、肩井、曲池。
五指疼痛:外关。
手指痉挛疼痛:少商。
手掌发热:列缺、经渠、太渊。
腋下和肘部肿胀:尺泽、小海、间使、大陵。
腋下肿胀:阳辅、丘墟、足临泣。
腰痛:肩井、环跳、阴市、三里、委中、承山、阳辅、昆仑、腰俞、肾俞。
两腿冰冷:阴市。
腰部挫伤疼痛,胁肋疼痛:尺泽、曲池、合谷、手三里、阴陵、阴交、行间、足三里。
腰痛难以活动:风市、委中、行间。
腰脊强痛:腰俞、委中、涌泉、小肠俞、膀胱俞。
腰部和脚部疼痛:环跳、风市、阴市、委中、承山、昆仑、申脉。
大腿和膝盖内侧疼痛:委中、三里、三阴交。
腿部和膝盖酸疼:环跳、阳陵、丘墟。
脚和膝盖疼痛:委中、三里、曲泉、阳陵、风市、昆仑、解溪。
膝盖、小腿和大腿肿胀:委中、三里、阳辅、解溪、承山。
腰部像坐在水中:阳辅。
足部无力无法收回:复溜。
风痹,小腿麻木:环跳、风市。
足部麻痹:环跳、阴陵、阳辅、太溪、至阴。
脚气:肩井、膝眼、风市、三里、承山、太冲、丘墟、行间。
大腿根部疼痛:环跳、阳陵、丘墟。
足部寒热交替:三里、委中、阳陵、复溜、然谷、行间、中封、大都、隐白。
脚部肿胀:承山、昆仑、然谷、委中、下廉、髋骨、风市。
足部寒冷如冰:肾俞。
全身颤抖,小腿酸:承山、金门。
小腿寒冷:复溜、申脉、厉兑。
足部痉挛:肾俞、阳陵、阳辅、绝骨。
全身关节疼痛:阳辅。
小腿肿胀:承山、昆仑。
足部无力:阳陵、冲阳、太冲、丘墟。脚部无力:委中、三里、承山。
两膝红肿疼痛:膝关、委中、三里、阴市。
穿草鞋引起的脚部疼痛:昆仑、丘墟、商丘、照海。
足部无法行走:三里、曲泉、委中、阳辅、三阴交、复溜、冲阳、然谷、申脉、行间、脾俞。
脚腕酸:委中、昆仑。
足心疼痛:昆仑。
脚筋短急,足部沉重,鹤膝历节风肿,恶风,无法起床:风市。
腰痛无法久立,腿膝胫酸重,四肢无法举起:附阳。
腰部剧烈疼痛无法忍受,转侧起卧不便,冷痹,脚筋痉挛,无法屈伸:灸两脚曲(月秋)两纹头四处各三壮,一同灸,用两人两边同吹,至火灭。若午时灸了,至晚或脏腑鸣,或行一、二次,其疾立愈。
腰痛无法举起:仆参(二穴,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灸二壮)。
膝盖以上疾病:灸环跳、风市。
膝盖以下疾病:灸犊鼻、膝关、三里、阳陵。
足踝以上疾病:灸三阴交、绝骨、昆仑。
足踝以下疾病:灸照海、申脉。
腿部疼痛:髋骨。
脚气:一风市(百壮或五十壮),二伏兔(针三分,禁灸),三犊鼻(五十壮),四膝眼,五三里(百壮),六上廉,七下廉(百壮),八绝骨。
脚转筋,发作时无法忍受:脚踝上(一壮)内筋急灸内,外筋急灸外。
脚转筋多年不愈,各种药物无效:灸承山(二七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手足腰腋门-注解
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肩髎:位于肩部,肩峰后下方凹陷处。
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少海:位于肘内侧,屈肘时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太渊: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阳溪:位于腕背横纹桡侧,拇指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
阳谷:位于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前谷:位于手背,第4、5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
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液门:位于手背,第4、5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
外关: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腕骨:位于手背,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神门:位于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曲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凹陷处。
间使: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少府: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
阳辅: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丘墟:位于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足临泣:位于足背外侧,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申脉:位于足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凹陷处。
天井:位于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中渚:位于手背,第4、5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
列缺: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经渠: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1寸,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支沟: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肩井:位于肩上,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
下廉: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大陵:位于腕掌侧横纹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后溪:位于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
鱼际:位于手掌大鱼际部,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小海:位于肘内侧,屈肘时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劳宫:位于手掌心,第2、3掌骨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中冲: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少冲:位于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少商:位于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环跳:位于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阴市:位于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委中: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承山: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昆仑:位于足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腰俞:位于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肾俞: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阴陵: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阴交: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
行间:位于足背侧,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风市:位于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
曲泉:位于膝内侧,屈膝时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溪: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复溜: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然谷: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中封:位于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大都:位于足内侧缘,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隐白: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膝眼:位于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称内膝眼,外侧称外膝眼。
上廉: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绝骨: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照海: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商丘: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脾俞: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附阳:位于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3寸。
仆参:位于足跟外侧,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犊鼻:位于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膝关: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冲阳:位于足背最高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厉兑:位于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金门:位于足外侧,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髋骨:位于大腿外侧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点处。
伏兔:位于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手足腰腋门-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中医针灸治疗中,针对不同部位疼痛和不适的穴位选择。这些穴位大多位于人体的四肢和躯干,涵盖了从手臂到脚踝的多个部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反映了中医针灸学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经络上的关键点,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理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东亚其他国家的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的语言简洁明了,直接指出了不同病症对应的治疗穴位,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种直接而实用的表达方式,是中医文献的典型特征,也是其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不仅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医家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研究中医针灸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