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心邪癫狂门-原文
心邪癫狂:攒竹尺泽间使阳溪。
癫狂:曲池(七壮)小海少海间使阳溪阳谷大陵合谷鱼际腕骨神门液门冲阳行间京骨(以上俱灸)肺俞(百壮)。
癫痫:攒竹天井小海神门金门商丘行间通谷心俞(百壮)后溪鬼眼穴。
鬼击:间使支沟。癫疾:上星百会风池曲池尺泽阳溪腕骨解溪后溪申脉昆仑商丘然谷通谷承山(针三分,速出,灸百壮)。
狂言:太渊阳溪下廉昆仑。
狂言不乐:大陵。多言:百会。
癫狂,言语不择尊卑:灸唇里中央肉弦上一壮,炷如小麦大;又用钢刀割断更佳。
狂言数回顾:阳谷液门。
喜笑:水沟列缺阳溪大陵。
喜哭:百会水沟。
目妄视:风府。
鬼邪:间使(仍针后十三穴,穴详见九卷)。
见鬼:阳溪。
魇梦:商丘。
中恶不省:水沟中脘气海。
不省人事:三里大敦。
发狂:少海间使神门合谷后溪复溜丝竹空。
狂走:风府阳谷。
狐魅神邪迷附癫狂:以两手、两足大拇趾,用绳缚定,艾炷着四处尽灸,一处灸不到,其疾不愈,灸三壮(即鬼眼穴)。小儿胎痫、奶痫、惊痫、亦依此法灸二壮,炷如小麦大。
卒狂:间使后溪合谷。
指掣:哑门阳谷腕骨带脉劳宫。
呆痴:神门少商涌泉心俞。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神门后溪冲阳。
瘈惊:百会解溪。
暴惊:下廉。
癫疾:前谷后溪水沟解溪金门申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心邪癫狂门-译文
心邪癫狂:治疗穴位有攒竹、尺泽、间使、阳溪。
癫狂:治疗穴位有曲池(灸七壮)、小海、少海、间使、阳溪、阳谷、大陵、合谷、鱼际、腕骨、神门、液门、冲阳、行间、京骨(以上穴位都灸),肺俞(灸百壮)。
癫痫:治疗穴位有攒竹、天井、小海、神门、金门、商丘、行间、通谷、心俞(灸百壮)、后溪、鬼眼穴。
鬼击:治疗穴位有间使、支沟。癫疾:治疗穴位有上星、百会、风池、曲池、尺泽、阳溪、腕骨、解溪、后溪、申脉、昆仑、商丘、然谷、通谷、承山(针刺三分,迅速出针,灸百壮)。
狂言:治疗穴位有太渊、阳溪、下廉、昆仑。
狂言不乐:治疗穴位有大陵。多言:治疗穴位有百会。
癫狂,言语不分尊卑:灸唇里中央肉弦上一壮,艾炷如小麦大小;用钢刀割断更好。
狂言数回顾:治疗穴位有阳谷、液门。
喜笑:治疗穴位有水沟、列缺、阳溪、大陵。
喜哭:治疗穴位有百会、水沟。
目妄视:治疗穴位有风府。
鬼邪:治疗穴位有间使(仍需针刺后十三穴,穴位详见九卷)。
见鬼:治疗穴位有阳溪。
魇梦:治疗穴位有商丘。
中恶不省:治疗穴位有水沟、中脘、气海。
不省人事:治疗穴位有三里、大敦。
发狂:治疗穴位有少海、间使、神门、合谷、后溪、复溜、丝竹空。
狂走:治疗穴位有风府、阳谷。
狐魅神邪迷附癫狂:用绳子将两手、两足的大拇指绑住,艾炷放在四处灸,一处灸不到,病不会好,灸三壮(即鬼眼穴)。小儿胎痫、奶痫、惊痫,也按此法灸二壮,艾炷如小麦大小。
卒狂:治疗穴位有间使、后溪、合谷。
指掣:治疗穴位有哑门、阳谷、腕骨、带脉、劳宫。
呆痴:治疗穴位有神门、少商、涌泉、心俞。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治疗穴位有神门、后溪、冲阳。
瘈惊:治疗穴位有百会、解溪。
暴惊:治疗穴位有下廉。
癫疾:治疗穴位有前谷、后溪、水沟、解溪、金门、申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心邪癫狂门-注解
攒竹:攒竹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眉毛内侧端,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
尺泽:尺泽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属于手太阴肺经。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
间使:间使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癫狂等症状。
阳溪:阳溪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曲池:曲池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肘横纹外侧端,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的凹陷中,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用于治疗肘臂疼痛、癫狂等症状。
小海:小海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肘内侧,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中,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用于治疗肘臂疼痛、癫狂等症状。
少海:少海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肘内侧,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中,属于手少阴心经。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癫狂等症状。
阳谷:阳谷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大陵:大陵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腕掌侧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癫狂等症状。
合谷:合谷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鱼际:鱼际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手掌大鱼际的桡侧缘,第一掌骨中点,属于手太阴肺经。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
腕骨:腕骨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神门:神门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属于手少阴心经。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癫狂等症状。
液门:液门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第四掌骨桡侧的中点,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冲阳:冲阳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二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阳明胃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行间:行间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厥阴肝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京骨:京骨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少阳胆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肺俞:肺俞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
天井:天井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属于手太阴肺经。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
金门:金门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二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阳明胃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商丘:商丘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厥阴肝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通谷:通谷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少阳胆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心俞:心俞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癫狂等症状。
后溪:后溪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手背第五掌骨尺侧缘,第五掌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鬼眼穴:鬼眼穴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厥阴肝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上星:上星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前额正中线,发际上1寸,属于督脉。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百会:百会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上5寸,属于督脉。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风池:风池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颈后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属于足少阳胆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解溪:解溪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二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阳明胃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申脉:申脉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二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阳明胃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昆仑:昆仑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外踝后方,跟腱与外踝之间的凹陷中,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然谷:然谷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厥阴肝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承山:承山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后侧,腓肠肌肌腹下,跟腱与外踝之间的凹陷中,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太渊:太渊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属于手太阴肺经。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
下廉:下廉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癫狂等症状。
水沟:水沟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属于督脉。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列缺:列缺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1.5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属于手太阴肺经。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
风府:风府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颈后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属于督脉。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中脘:中脘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属于任脉。主要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等症状。
气海:气海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属于任脉。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腹泻、遗精等症状。
三里:三里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属于足阳明胃经。主要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等症状。
大敦:大敦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属于足厥阴肝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复溜:复溜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属于足少阴肾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丝竹空:丝竹空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眉梢外侧端,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哑门:哑门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颈后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属于督脉。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带脉:带脉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腰部,第十二肋端下方,属于足少阳胆经。主要用于治疗腰痛、月经不调、带下等症状。
劳宫:劳宫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手掌心,第二、三掌骨之间,第三掌骨桡侧的中点,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癫狂等症状。
少商:少商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属于手太阴肺经。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
涌泉:涌泉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属于足少阴肾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前谷:前谷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凹陷中,属于足厥阴肝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癫狂等症状。
鬼击:鬼击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剧烈疼痛,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疼痛症状。
魇梦:魇梦是中医病名,指睡眠中出现的噩梦或幻觉,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睡眠障碍症状。
中恶不省:中恶不省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昏迷或意识丧失,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意识障碍症状。
不省人事:不省人事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昏迷或意识丧失,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意识障碍症状。
发狂:发狂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剧烈精神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精神障碍症状。
狂走:狂走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剧烈精神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精神障碍症状。
狐魅神邪迷附癫狂:狐魅神邪迷附癫狂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剧烈精神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精神障碍症状。
卒狂:卒狂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剧烈精神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精神障碍症状。
指掣:指掣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剧烈疼痛,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疼痛症状。
呆痴:呆痴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剧烈精神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精神障碍症状。
瘈惊:瘈惊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剧烈精神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精神障碍症状。
暴惊:暴惊是中医病名,指突然发生的剧烈精神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精神障碍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心邪癫狂门-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医针灸治疗癫狂、癫痫等精神疾病的文献,详细列举了各种病症对应的针灸穴位及其治疗方法。这些穴位大多位于手足、头面、胸腹等部位,属于不同的经络系统,反映了中医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
从文化背景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精神疾病的深刻认识。癫狂、癫痫等病症在古代被视为鬼神附体或邪气入侵所致,因此治疗方法多涉及驱邪、镇惊、安神等。本文中提到的“鬼击”、“魇梦”、“狐魅神邪迷附癫狂”等病名,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精神疾病的鬼神观念。
从历史意义来看,本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的重要文献。它详细记录了古代医家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经络、穴位、针灸等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为现代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体现了古代医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医术。文中对每个病症的针灸穴位和治疗方法的描述都非常具体,便于后世医家学习和应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精神疾病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具有重要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的中医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中医针灸学以及精神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