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伤寒门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伤寒门-原文

身热头疼:攒竹大陵神门合谷鱼际中渚液门少泽委中太白。

洒淅恶寒,寒栗鼓颔:鱼际。

身热:陷谷吕细(足寒至膝,乃出针)三里复溜侠溪公孙太白委中涌泉。

寒热:风池少海鱼际少冲合谷复溜临泣太白。

伤寒汗不出:风池鱼际经渠(各泻)二间。

过经不解:期门。

余热不尽:曲池三里合谷。

腹胀:三里内庭。

阴症伤寒:灸神阙(二三百壮)。

大热:曲池三里复溜。

呕哕:百会曲泽间使劳宫商丘。

腹寒热气:少冲商丘太冲行间三阴交隐白阴陵泉(三壮)。

发狂:百劳间使合谷复溜(俱灸)。

不省人事:中渚三里大敦。

秘塞:照海章门。

小便不通:阴谷阴陵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伤寒门-译文

身体发热和头痛:可以按摩攒竹、大陵、神门、合谷、鱼际、中渚、液门、少泽、委中、太白等穴位。

感到寒冷,身体发抖,下巴打颤:可以按摩鱼际穴。

身体发热:可以按摩陷谷、吕细(如果脚冷到膝盖,就拔出针)、三里、复溜、侠溪、公孙、太白、委中、涌泉等穴位。

寒热交替:可以按摩风池、少海、鱼际、少冲、合谷、复溜、临泣、太白等穴位。

伤寒不出汗:可以按摩风池、鱼际、经渠(各泻)、二间等穴位。

病情超过经络未解:可以按摩期门穴。

余热未消:可以按摩曲池、三里、合谷等穴位。

腹胀:可以按摩三里、内庭等穴位。

阴症伤寒:可以灸神阙穴(二三百壮)。

高热:可以按摩曲池、三里、复溜等穴位。

呕吐和打嗝:可以按摩百会、曲泽、间使、劳宫、商丘等穴位。

腹部寒冷和热气:可以按摩少冲、商丘、太冲、行间、三阴交、隐白、阴陵泉(三壮)等穴位。

发狂:可以灸百劳、间使、合谷、复溜等穴位。

不省人事:可以按摩中渚、三里、大敦等穴位。

便秘:可以按摩照海、章门等穴位。

小便不通:可以按摩阴谷、阴陵泉等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伤寒门-注解

攒竹:穴位名,位于眉毛内侧端,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等。

大陵:穴位名,位于腕横纹上2寸,主治心痛、心悸等。

神门:穴位名,位于腕横纹上0.5寸,主治失眠、心悸等。

合谷:穴位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主治头痛、发热等。

鱼际:穴位名,位于手掌大鱼际处,主治发热、恶寒等。

中渚:穴位名,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主治头痛、目赤等。

液门:穴位名,位于手背第四、五指间,主治头痛、目赤等。

少泽:穴位名,位于小指外侧指甲角旁,主治头痛、目赤等。

委中:穴位名,位于腘横纹中点,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

太白:穴位名,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主治胃痛、腹胀等。

陷谷:穴位名,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间,主治头痛、目赤等。

吕细:穴位名,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前下方,主治头痛、目赤等。

三里:穴位名,位于小腿外侧,主治胃痛、腹胀等。

复溜: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

侠溪:穴位名,位于足背第四、五跖骨间,主治头痛、目赤等。

公孙:穴位名,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主治胃痛、腹胀等。

涌泉:穴位名,位于足底前1/3处,主治头痛、目赤等。

风池:穴位名,位于颈后两侧,主治头痛、目赤等。

少海:穴位名,位于肘横纹内侧端,主治心痛、心悸等。

少冲:穴位名,位于小指内侧指甲角旁,主治心痛、心悸等。

临泣:穴位名,位于足背第四、五跖骨间,主治头痛、目赤等。

经渠:穴位名,位于前臂掌侧,主治心痛、心悸等。

二间:穴位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主治头痛、目赤等。

期门:穴位名,位于胸部,主治胸胁痛、呕吐等。

曲池:穴位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主治胃痛、腹胀等。

内庭:穴位名,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间,主治胃痛、腹胀等。

神阙:穴位名,位于脐中,主治腹痛、腹泻等。

百会:穴位名,位于头顶正中,主治头痛、目赤等。

曲泽:穴位名,位于肘横纹内侧端,主治心痛、心悸等。

间使:穴位名,位于前臂掌侧,主治心痛、心悸等。

劳宫:穴位名,位于手掌心,主治心痛、心悸等。

商丘:穴位名,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主治胃痛、腹胀等。

太冲:穴位名,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主治头痛、目赤等。

行间:穴位名,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主治头痛、目赤等。

三阴交: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主治胃痛、腹胀等。

隐白:穴位名,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主治胃痛、腹胀等。

阴陵泉: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

百劳:穴位名,位于颈后两侧,主治头痛、目赤等。

大敦:穴位名,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主治胃痛、腹胀等。

照海:穴位名,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主治胃痛、腹胀等。

章门:穴位名,位于胸部,主治胸胁痛、呕吐等。

阴谷: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伤寒门-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医针灸治疗的文献,主要介绍了针对不同症状的穴位选择和治疗方法。这些穴位大多位于手足、头面、胸腹等部位,反映了中医针灸理论中‘经络’和‘穴位’的重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即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例如,‘身热头疼’时选择攒竹、大陵等穴位,‘洒淅恶寒’时选择鱼际等穴位。这种治疗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也反映了中医对个体差异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每个症状后都列出了相应的穴位,便于实际操作。这种写作风格体现了中医文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研究古代中医针灸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具有重要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中医文献,对于研究古代中医针灸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伤寒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3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