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原文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
何以子午言之?
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
流者,往也。
注者,住也。
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余两经,三焦、包络也。
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
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
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
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
是以甲出丘墟,以太冲之例。
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
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
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
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
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
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
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
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
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
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
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
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
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
何谓甲与己合?
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
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
余皆然。”
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译文
子午流注,指的是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以及穴位在特定时间开合的现象。
为什么用子午来命名呢?
回答说:“子时的一刻,是阳气初生的时候;到了午时的一刻,是阴气初生的时候,因此用子午来划分,从而得到平衡。”
‘流’指的是流动。
‘注’指的是停留。
天干有十个,经络有十二条: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剩下的两条经络是三焦和包络。
三焦是阳气的源头,包络是阴血的源头,这两条经络虽然依附于壬癸,但也分别归属于十天干。
每条经络中,有井、荥、俞、经、合五个穴位,分别对应金、水、木、火、土五行,因此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阴经的荥穴属火,阳经的荥穴属水,阴经的俞穴属土,阳经的俞穴属木,阴经的经穴属金,阳经的经穴属火,阴经的合穴属水,阳经的合穴属土。
经络中有返本还元的穴位,是十二经络出入的门户。
阳经有原穴,遇到俞穴时会经过;阴经没有原穴,用俞穴来代替。
因此,甲经的原穴是丘墟,以太冲为例。
又根据《千金方》的说法:“六条阴经也有原穴,乙经是中都,丁经是通里,己经是公孙,辛经是列缺,癸经是水泉,包络是内关。”
所以在阳日,气先行,血随后。
在阴日,血先行,气随后。
在合适的时间,穴位会打开;在不合适的时间,穴位会关闭。
阳干对应腑,甲、丙、戊、庚、壬重复出现时,气会归于三焦;阴干对应脏,乙、丁、己、辛、癸重复出现时,血会归于包络。
比如在甲日的甲戌时,胆经的井穴会打开。
到了戊寅时,正好是胃经的俞穴,同时也会经过胆经的原穴。
再次遇到甲申时,气会归于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因此水生木,称为甲合还元化本。
再比如在乙日的乙酉时,肝经的井穴会打开。
到了己丑时,正好是脾经的俞穴,同时也会经过肝经的原穴。
再次遇到乙未时,血会归于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因此木生火。
其他的情况也类似,都是通过子午相生,阴阳相济来实现的。
阳日没有阴时,阴日没有阳时,因此甲与己相合,乙与庚相合,丙与辛相合,丁与壬相合,戊与癸相合。
为什么甲与己相合呢?
回答说:“中央的戊己属土,害怕东方的甲乙木来克制,戊是阳,为兄,己是阴,为妹。
戊兄于是将己妹嫁给木家,与甲为妻,这样阴阳和合,互不伤害,所以甲与己相合。
其他的情况也是如此。”
子午流注的方法,就到这里结束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注解
子午流注:指根据子时和午时的阴阳变化,结合天干地支和经络理论,指导气血循环和穴位开阖的医学理论。
刚柔相配:指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平衡状态。
阴阳相合: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指宇宙间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在医学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气血循环:指人体内气和血的流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时穴开阖:根据时间变化,人体穴位会有开阖的变化,影响气血的流动。
子时:古代计时法中的子时,相当于现代时间的23:00至01:00,是一天中阳气初生的时刻。
午时:古代计时法中的午时,相当于现代时间的11:00至13:00,是一天中阴气初生的时刻。
天干:中国古代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十个符号,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经:指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井、荥、俞、经、合: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水、木、火、土。
返本还元:指经络气血循环回到本源,恢复平衡状态。
原穴:经络上的重要穴位,是气血汇聚的地方。
阳干注腑:指阳干(甲、丙、戊、庚、壬)对应的腑脏,气纳于三焦。
阴干注脏:指阴干(乙、丁、己、辛、癸)对应的脏腑,血纳于包络。
甲与己合:指天干中的甲与己相合,象征阴阳和合,避免相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评注
《子午流注》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篇章,集中体现了中医对时间、阴阳、五行、经络等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文本通过子午流注的理论,揭示了人体气血循环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密切关系,强调了时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首先,文本详细阐述了子午流注的基本原理,即根据子时和午时的阴阳变化,结合天干地支和经络理论,指导气血循环和穴位开阖。这一理论不仅体现了中医对时间节律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
其次,文本通过对天干、经络、穴位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中医对人体结构的精细认识。天干与经络的对应关系,以及井、荥、俞、经、合等穴位的五行属性,体现了中医对五行理论的深刻应用。这种理论不仅用于诊断和治疗,还用于预防和养生,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此外,文本还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通过甲与己合、乙与庚合等天干相合的例子,说明了阴阳和合、避免相克的道理。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医学,也适用于哲学、伦理等领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文本通过对子午流注的具体应用,如甲日甲戌时开胆井、乙日乙酉时开肝井等,展示了中医理论的实践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得中医能够在临床中取得显著疗效,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的来说,《子午流注》不仅是一篇医学文献,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时间、阴阳、五行、经络等概念的深入探讨,展示了中医理论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