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纳干支歌-原文
十二经纳天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十二经纳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
阳日阳时气在前,血在后兮脉在边,阴日阴时血在前,气在后兮脉归原,阳日阳时针左转,先取阳经腑病看,阴日阴时针右转,行属阴经脏腑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纳干支歌-译文
十二经纳天干歌:
甲对应胆,乙对应肝,丙对应小肠,丁对应心,戊对应胃,己对应脾,庚对应大肠,辛对应肺,壬对应膀胱,癸对应肾脏,三焦也归属于壬,包络同样归属于癸。
十二经纳地支歌:
肺对应寅时,大肠对应卯时,胃对应辰时,脾对应巳时,心对应午时,小肠对应未时,膀胱对应申时,肾对应酉时,心包对应戌时,三焦对应亥时,胆对应子时,肝对应丑时。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
在阳日和阳时,气在前,血在后,脉在侧边;在阴日和阴时,血在前,气在后,脉回归原位。在阳日和阳时,针向左转,先治疗阳经的腑病;在阴日和阴时,针向右转,治疗阴经的脏腑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纳干支歌-注解
十二经:指中医理论中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天干:中国古代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十个符号,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中国古代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十二个符号,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六腑之一,指上焦、中焦、下焦,主要功能是通调水道、运行水液。
包络:指心包络,中医理论中的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保护心脏。
阳日阳时:指阳日(甲、丙、戊、庚、壬)和阳时(子、寅、辰、午、申、戌),在中医理论中,阳日阳时与阳经、阳气相关。
阴日阴时:指阴日(乙、丁、己、辛、癸)和阴时(丑、卯、巳、未、酉、亥),在中医理论中,阴日阴时与阴经、阴血相关。
针左转:指针灸时针刺时向左旋转,常用于治疗阳经腑病。
针右转:指针灸时针刺时向右旋转,常用于治疗阴经脏腑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纳干支歌-评注
《十二经纳天干歌》和《十二经纳地支歌》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重要歌诀,通过天干地支与十二经络的对应关系,揭示了人体经络与自然界阴阳五行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对应关系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二经纳天干歌》将天干与脏腑经络相对应,如‘甲胆乙肝丙小肠’,反映了中医理论中脏腑与经络的紧密联系。天干作为古代纪时符号,与脏腑经络的结合,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强调了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同步性。
《十二经纳地支歌》则将地支与十二经络相对应,如‘肺寅大卯胃辰宫’,进一步深化了经络与时间的关联。地支作为古代纪时符号,与经络的结合,不仅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时间选择的依据,也反映了中医理论中时间医学的雏形。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则进一步阐述了阴阳日时与气血运行的关系,如‘阳日阳时气在前,血在后兮脉在边’,揭示了阴阳日时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这种理论不仅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时间选择的依据,也反映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三首歌诀通过天干地支与经络、脏腑、气血的对应关系,系统阐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临床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医学和空间医学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