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原文

手太阴肺经,属辛金。起中府,终少商,多气少血,寅时注此。

是动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谓臂厥。

所生病: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矢无度,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用卯时,太渊,为俞土,土生金,为母。经曰:『虚则补其母。』

泻用寅时,尺泽,为合水,金生水,为子,实则泻其子。

邪在气,气留而不行,为是动病。邪在血,血壅而不濡,为所生病。疑寒字衍。

虚则补之。随而济之。盛则泻之。迎而夺之。

手阳明大肠经,为庚金。起商阳,终迎香,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

是动病:齿痛,雜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则寒栗不复,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用辰时,曲池,为合土。土生金,虚则补其母。

泻用卯时,二间,为荥水,金生水,实则泻其子。

足阳明胃经,属戊土。起头维,终厉兑,气血俱多,辰时注此。

是动病:洒洒然振寒,善呻数欠,颜黑。

病至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

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谓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疹,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

循膺乳、气街、伏兔、腨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用巳时,解溪,为经火。火生土,虚则补其母。

泻用辰时,厉兑,为井金。土生金,实则泻其子。

足太阴脾经,属己土。起隐白,终大包,多气少血,巳时注此。

是动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出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用午时,大都,为荥火。火生土,虚则补其母。

泻用巳时,商丘,为经金。土生金,实则泻其子。

手少阴心经,属丁火。起极泉,终少冲。多气少血,午时注此。

是动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用未时,少冲,为井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

泻用午时,神门,为俞土。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手太阳小肠经,属丙火。起少泽,终听宫。多血少气,未时注此。

是动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用申时,后溪,为俞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

泻用未时,小海,为合土。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足太阳膀胱经,属壬水。起睛明,终至阴。多血少气,申时注此。

是动病: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似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用酉时,至阴,为井金。金生水,虚则补其母。

泻用申时,束骨,为俞木。水生木,实则泻其子。

足少阴肾经,属癸水。起涌泉,终俞府。多气少血,酉时注此。

是动病: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佴佴然如无所见,心悬如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然如人将捕之,是谓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用戌时,复溜,为经金。金生水,虚则补其母。

泻用酉时,涌泉,为井木。水生木,实则泻其子。

手厥阴心包络经,配肾,属相火。起天池,终中冲。多血少气,戌时注此。

是动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或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烦心,心痛,掌中热。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用亥时,中冲,为井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

泻用戌时,大陵,为俞土。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手少阳三焦经,配心包络,属相火。起关冲,终耳门,多气少血,亥时注此。

是动病:耳聋,浑浑焞焞,咽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用子时,中渚,为俞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

泻用亥时,天井,为合土。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足少阳胆经,属甲木。起瞳子髎,终窍阴。多气少血,子时注此。

是动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头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

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用丑时,侠溪,为荥水。水生木,虚则补其母。丘墟为原,皆取之。

泻用子时,阳辅,为经火。木生火,实则泻其子。

足厥阴肝经,属乙木。起大敦,终期门。多血少气,丑时注此。

是动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颓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咽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

盛者,寸口脉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脉反小于人迎也。

补用寅时,曲泉,为合水。水生木,虚则补其母。

泻用丑时,行间,为荥火。木生火,实则泻其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译文

手太阴肺经,属于辛金。从中府穴开始,到少商穴结束,气多血少,寅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肺部胀满、喘咳、缺盆部位疼痛,严重时双手交叉、神志不清,称为臂厥。

此经所引发的疾病包括:咳嗽、气逆、喘促、口渴、心烦、胸满、上臂内侧前缘疼痛、手掌发热。

如果气盛有余,会出现肩背疼痛、风寒出汗、中风、小便频繁但量少。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

如果气虚,会出现肩背寒冷疼痛、气短不足以呼吸、小便颜色改变、突然失禁、寸口脉比人迎脉小。

补法在卯时进行,取太渊穴,太渊为俞土穴,土生金,故为母穴。经典说:『虚则补其母。』

泻法在寅时进行,取尺泽穴,尺泽为合水穴,金生水,故为子穴,实则泻其子。

邪气在气分,气滞不行,表现为动病。邪气在血分,血瘀不润,表现为所生病。怀疑“寒”字是多余的。

虚则补之,随其气而助之。盛则泻之,迎其气而夺之。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庚金。从商阳穴开始,到迎香穴结束,气血都较多,卯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牙齿疼痛、面部肿胀。

此经主津液所引发的疾病包括:眼睛发黄、口干、鼻出血、咽喉肿痛、肩前上臂疼痛、大拇指和食指不能活动。

如果气有余,则经脉经过的部位会发热肿胀,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如果气虚,则会感到寒冷,人迎脉比寸口脉小。

补法在辰时进行,取曲池穴,曲池为合土穴。土生金,虚则补其母。

泻法在卯时进行,取二间穴,二间为荥水穴,金生水,实则泻其子。

足阳明胃经,属于戊土。从头维穴开始,到厉兑穴结束,气血都较多,辰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身体发冷、频繁打哈欠、面色发黑。

病情严重时会厌恶人和火,听到木头的声音会感到惊恐,心里不安,喜欢独自关窗闭户待着。

严重时会想要登高唱歌、脱衣奔跑、腹部胀满,称为骭厥。

此经主血所引发的疾病包括:狂躁、疟疾、温病、出汗、鼻出血、口歪、唇疹、颈部肿胀、咽喉肿痛、腹部水肿、膝盖肿痛。

沿着胸部、乳房、气街、伏兔、小腿外侧、足背都会疼痛。中指不能活动。

如果气盛,身体前部会发热,胃中有余热则容易饥饿,小便发黄。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

如果气不足,身体前部会感到寒冷,胃中寒冷则腹胀,人迎脉比寸口脉小。

补法在巳时进行,取解溪穴,解溪为经火穴。火生土,虚则补其母。

泻法在辰时进行,取厉兑穴,厉兑为井金穴。土生金,实则泻其子。

足太阴脾经,属于己土。从隐白穴开始,到大包穴结束,气多血少,巳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舌根僵硬、进食后呕吐、胃脘疼痛、腹胀、频繁打嗝,排便或排气后感到轻松,身体沉重。

此经主脾所引发的疾病包括: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食欲不振、心烦、心口急痛、寒疟、腹泻、黄疸、水肿、不能平卧、大腿内侧肿胀、足大趾不能活动。

如果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如果气虚,寸口脉比人迎脉小。

补法在午时进行,取大都穴,大都为荥火穴。火生土,虚则补其母。

泻法在巳时进行,取商丘穴,商丘为经金穴。土生金,实则泻其子。

手少阴心经,属于丁火。从极泉穴开始,到少冲穴结束,气多血少,午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咽喉干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称为臂厥。

此经主心所引发的疾病包括:眼睛发黄、胁肋疼痛、上臂内侧后缘疼痛、手掌发热疼痛。

如果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如果气虚,寸口脉比人迎脉小。

补法在未时进行,取少冲穴,少冲为井木穴。木生火,虚则补其母。

泻法在午时进行,取神门穴,神门为俞土穴。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丙火。从少泽穴开始,到听宫穴结束,血多气少,未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咽喉疼痛、下巴肿胀、不能回头、肩膀像被拉扯、上臂像折断。

此经主液所引发的疾病包括:耳聋、眼睛发黄、脸颊肿胀、颈部、下巴、肩膀、上臂、肘部、手臂外侧后缘疼痛。

如果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如果气虚,人迎脉比寸口脉小。

补法在申时进行,取后溪穴,后溪为俞木穴。木生火,虚则补其母。

泻法在未时进行,取小海穴,小海为合土穴。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壬水。从睛明穴开始,到至阴穴结束,血多气少,申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头痛、眼睛像要掉出来、脖子像被拉扯、脊背疼痛、腰部像折断、大腿不能弯曲、膝盖像被绑住、小腿像裂开,称为踝厥。

此经主筋所引发的疾病包括:痔疮、疟疾、狂躁、癫痫、头顶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出血、颈部、背部、腰部、臀部、膝盖、小腿、脚部疼痛,小趾不能活动。

如果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如果气虚,人迎脉比寸口脉小。

补法在酉时进行,取至阴穴,至阴为井金穴。金生水,虚则补其母。

泻法在申时进行,取束骨穴,束骨为俞木穴。水生木,实则泻其子。

足少阴肾经,属于癸水。从涌泉穴开始,到俞府穴结束,气多血少,酉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饥饿但不想吃东西、面色发黑、咳嗽带血、喘促、坐立不安、眼睛模糊、心里像饿了一样,气虚则容易恐惧,心里不安像被人追捕,称为骨厥。

此经主肾所引发的疾病包括:口热、舌干、咽喉肿胀、气逆、咽喉干燥疼痛、心烦、心痛、黄疸、腹泻、脊背和大腿内侧疼痛、四肢无力、嗜睡、脚底发热疼痛。

如果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如果气虚,寸口脉比人迎脉小。

补法在戌时进行,取复溜穴,复溜为经金穴。金生水,虚则补其母。

泻法在酉时进行,取涌泉穴,涌泉为井木穴。水生木,实则泻其子。

手厥阴心包络经,与肾相配,属于相火。从天池穴开始,到中冲穴结束,血多气少,戌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手心发热、肘臂痉挛、腋下肿胀。严重时胸胁胀满、心里不安、心跳剧烈、面色发红、眼睛发黄、喜欢笑个不停。

此经主脉所引发的疾病包括:心烦、心痛、手掌发热。

如果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如果气虚,寸口脉比人迎脉小。

补法在亥时进行,取中冲穴,中冲为井木穴。木生火,虚则补其母。

泻法在戌时进行,取大陵穴,大陵为俞土穴。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手少阳三焦经,与心包络相配,属于相火。从关冲穴开始,到耳门穴结束,气多血少,亥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耳聋、耳鸣、咽喉肿胀疼痛。

此经主气所引发的疾病包括:出汗、眼睛外角疼痛、脸颊疼痛、耳后、肩膀、上臂、肘部、手臂外侧疼痛,无名指不能活动。

如果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如果气虚,人迎脉比寸口脉小。

补法在子时进行,取中渚穴,中渚为俞木穴。木生火,虚则补其母。

泻法在亥时进行,取天井穴,天井为合土穴。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足少阳胆经,属于甲木。从瞳子髎穴开始,到窍阴穴结束,气多血少,子时气血注入此经。

当此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口苦、频繁叹气、心胁疼痛、不能转身,严重时面色发灰、皮肤干燥、脚外侧发热,称为阳厥。

此经主骨所引发的疾病包括:头角、下巴疼痛、眼睛外角疼痛、缺盆部位肿胀疼痛、腋下肿胀。

患有马刀挟瘿(一种疾病),出汗后感到寒冷,疟疾发作,胸胁、肋骨、大腿、膝盖外侧到小腿的绝骨、外踝前以及各个关节都感到疼痛,小指和次指无法活动。

病情严重时,人迎脉的跳动比寸口脉大一倍。病情虚弱时,人迎脉的跳动反而比寸口脉小。

在丑时进行补法,选择侠溪穴,因为它是荥水穴。水生木,虚弱时补其母穴。丘墟穴是原穴,都可以选择。

在子时进行泻法,选择阳辅穴,因为它是经火穴。木生火,实症时泻其子穴。

足厥阴肝经属于乙木。起点是大敦穴,终点是期门穴。这条经络多血少气,丑时气血注入此经。

这条经络的动病表现为:腰痛无法俯仰,男性患有颓疝,女性小腹肿胀,严重时咽喉干燥,面色灰暗无光。

这条经络主肝所生的疾病:胸满,呕吐,腹泻,狐疝,遗尿,尿闭。

病情严重时,寸口脉的跳动比人迎脉大一倍。病情虚弱时,寸口脉的跳动反而比人迎脉小。

在寅时进行补法,选择曲泉穴,因为它是合水穴。水生木,虚弱时补其母穴。

在丑时进行泻法,选择行间穴,因为它是荥火穴。木生火,实症时泻其子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注解

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之一,属于肺脏,起于中府穴,终于少商穴,主要功能是调节呼吸和气血运行。

辛金:五行中的金,代表肺脏,辛为金的味,肺属金。

中府:肺经的起始穴位,位于胸部。

少商:肺经的终止穴位,位于大拇指末端。

寅时:古代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3点到5点。

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肺经病变时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肺部胀满、呼吸急促、咳嗽。

缺盆中痛:缺盆指锁骨上窝,此处疼痛可能与肺经病变有关。

臂厥:手臂麻木、无力的症状。

咳嗽上气:咳嗽伴有气短、呼吸困难。

喘渴烦心:气喘、口渴、心烦的症状。

胸满:胸部胀满不适。

臑臂内前廉痛厥:上臂内侧前缘疼痛、麻木。

掌中热:手掌心发热。

气盛有余:肺气过盛,表现为肩背痛、风寒汗出等症状。

小便数而欠:尿频且尿量少。

寸口大三倍于人迎:寸口脉象比人迎脉象大三倍,表示肺气过盛。

肩背痛寒:肩背部疼痛且感觉寒冷。

少气不足以息:气短,呼吸不畅。

溺色变:尿液颜色异常。

卒遗矢无度:突然出现大便失禁。

寸口反小于人迎:寸口脉象比人迎脉象小,表示肺气虚弱。

补用卯时:在卯时(早晨5点到7点)进行补益治疗。

太渊:肺经的穴位,位于手腕部。

俞土:五输穴之一,属土,肺经的俞穴。

土生金:五行相生关系,土生金,肺属金。

虚则补其母:在五行相生关系中,虚则补其母,肺虚则补脾(土)。

泻用寅时:在寅时(凌晨3点到5点)进行泻法治疗。

尺泽:肺经的穴位,位于肘部。

合水:五输穴之一,属水,肺经的合穴。

金生水:五行相生关系,金生水,肺属金。

实则泻其子:在五行相生关系中,实则泻其子,肺实则泻肾(水)。

邪在气:病邪在气分,表现为气滞不行。

邪在血:病邪在血分,表现为血瘀不濡。

虚则补之:虚证则用补法治疗。

随而济之: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补益治疗。

盛则泻之:实证则用泻法治疗。

迎而夺之: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泻法治疗。

马刀挟瘿:马刀挟瘿是一种古代疾病名,瘿指颈部肿块,马刀形容其形状。

疟: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寒战等。

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描述了疼痛的部位,涉及胸部、胁部、肋骨、大腿、膝盖外侧至小腿、外踝前及各个关节。

小指次指不用:小指和无名指功能丧失或不能正常使用。

人迎:中医术语,指脉象的一种,位于颈部两侧。

寸口:中医术语,指脉象的一种,位于手腕部。

补用丑时:中医时间疗法,指在丑时(凌晨1点至3点)进行补益治疗。

侠溪:穴位名,位于足少阳胆经上。

荥水:中医五行理论中,荥指水的属性,水能生木。

丘墟:穴位名,位于足少阳胆经上。

泻用子时:中医时间疗法,指在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进行泻下治疗。

阳辅:穴位名,位于足少阳胆经上。

经火:中医五行理论中,经指火的属性,木能生火。

足厥阴肝经:中医经络系统之一,属肝经,起于大敦穴,终于期门穴。

大敦:穴位名,位于足厥阴肝经上。

期门:穴位名,位于足厥阴肝经上。

丑时注此:指丑时(凌晨1点至3点)气血流注于足厥阴肝经。

是动病:指足厥阴肝经的病理表现。

颓疝:中医病名,指男性生殖器官的疾病。

狐疝:中医病名,指腹股沟疝。

遗溺:中医病名,指遗尿症。

癃闭:中医病名,指排尿困难或尿闭。

曲泉:穴位名,位于足厥阴肝经上。

行间:穴位名,位于足厥阴肝经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评注

本文详细描述了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气血运行特点以及相关的病症表现。肺经作为十二经脉之一,主要与呼吸系统相关,其病变常表现为咳嗽、气喘、胸满等症状。文中提到的‘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等,都是肺经病变的典型表现。

文中还提到了肺经的气血盛衰与脉象的关系。‘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表示肺气过盛,而‘寸口反小于人迎’则表示肺气虚弱。这种通过脉象判断脏腑气血盛衰的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在治疗方面,文中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这是基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肺属金,土生金,因此在肺虚时补脾(土);肺属金,金生水,因此在肺实时泻肾(水)。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邪在气’和‘邪在血’的概念,分别指病邪在气分和血分。气分病变表现为气滞不行,血分病变表现为血瘀不濡。这种对病邪所在部位的区分,有助于更精准地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描述了肺经的循行和病变表现,还深入探讨了肺经气血盛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通过对肺经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讲述了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理表现及治疗方法。文中详细描述了经络的走向、穴位的位置以及时间疗法的应用,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首先,文中提到的‘马刀挟瘿’、‘疟’等疾病名,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细致观察和分类。这些疾病名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病症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古代医学的丰富词汇和独特表达方式。

其次,文中提到的‘人迎’、‘寸口’等脉象术语,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脉象的变化,中医可以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属性,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种诊断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再次,文中提到的‘补用丑时’、‘泻用子时’等时间疗法,是中医时间医学的重要内容。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与自然界的时间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特定的时间进行治疗,可以增强疗效。这种时间疗法的应用,展示了中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最后,文中提到的‘侠溪’、‘丘墟’、‘曲泉’、‘行间’等穴位,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穴位疗法的应用,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展示了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对这段古文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和实践方法,从而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3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