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原文

《内经》曰:『十二经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又曰:『迎而夺之,随而济之。』

又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难经》曰:『经脉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其身者也。其始①从中焦,注手太阴②、阳明③,阳明注足阳明④、太阴⑤,太阴注手少阴⑥、太阳⑦,太阳注足太阳⑧、少阴⑨,少阴注手厥阴⑩、少阳⑪,少阳注足少阳⑫、厥阴⑬,厥阴复注于手太阴⑭,如环无端,转相灌溉。』

又曰:『迎随者,知荣卫流行,经脉往来,随其顺逆而取之也。』

①平旦。②肺寅。③大肠卯。④胃辰。⑤脾巳。⑥心午。⑦小肠未。⑧膀胱申。⑨肾酉。⑩包络戌。⑪三焦亥。⑫胆子。⑬肝丑。⑭明日寅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译文

《内经》说:『对于十二经脉的疾病,如果经脉气血过盛,就采用泻法;如果经脉气血虚弱,就采用补法;如果经脉有热,就快速治疗;如果经脉有寒,就缓慢治疗;如果经脉既不盛也不虚,就根据经脉本身的特点来治疗。』

又说:『在治疗时,要根据气血的流动方向,逆着气血流动的方向进行治疗,或者顺着气血流动的方向进行辅助治疗。』

还说:『如果经脉虚弱,就补益其母经;如果经脉实盛,就泻其子经。』

《难经》说:『经脉运行气血,贯通阴阳,使身体得到滋养。经脉的起点从中焦开始,流注到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再流注到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再流注到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再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再流注到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再流注到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再流注回手太阴肺经,形成一个循环,没有起点和终点,相互灌溉。』

又说:『迎随的方法,是指了解荣卫气血的流动和经脉的往来方向,根据气血的顺逆方向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①平旦。②肺寅。③大肠卯。④胃辰。⑤脾巳。⑥心午。⑦小肠未。⑧膀胱申。⑨肾酉。⑩包络戌。⑪三焦亥。⑫胆子。⑬肝丑。⑭明日寅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注解

十二经病:指人体十二经脉的病理状态,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盛则泻之:指经脉气血过盛时,采用泻法来调节。

虚则补之:指经脉气血不足时,采用补法来调节。

热则疾之:指经脉有热邪时,采用快速针刺的方法来散热。

寒则留之:指经脉有寒邪时,采用留针的方法来温经散寒。

不盛不虚:指经脉气血既不盛也不虚,处于平衡状态。

以经取之:指根据经脉的特点来选取治疗方法。

迎而夺之:指在气血运行的方向上进行针刺,以夺取病邪。

随而济之:指在气血运行的相反方向上进行针刺,以补充正气。

虚则补其母:指在经脉气血不足时,补益其母经(五行相生关系中的母经)。

实则泻其子:指在经脉气血过盛时,泻其子经(五行相生关系中的子经)。

经脉行血气:指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阴阳:指经脉连接阴阳,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荣于其身:指经脉气血充盈,滋养全身。

中焦:指脾胃,是气血生成的源头。

手太阴:指手太阴肺经。

阳明:指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指足阳明胃经。

太阴:指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指手少阴心经。

太阳:指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

少阴:指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指手厥阴心包经。

少阳:指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指足少阳胆经。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迎随:指根据气血运行的顺逆方向进行针刺治疗。

荣卫:指荣气和卫气,荣气滋养全身,卫气防御外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评注

《内经》和《难经》中的这段文字,集中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关于经脉、气血、阴阳的核心思想。首先,文中提到的“十二经病”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认识。十二经脉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更是连接脏腑、调节阴阳的重要系统。通过对经脉的调节,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文中提到的“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等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中医强调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等不同状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不仅注重症状的缓解,更注重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迎而夺之,随而济之”则进一步阐述了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迎随针刺法是根据气血运行的顺逆方向进行针刺,以达到夺取病邪或补充正气的目的。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因势利导”的治疗思想,强调顺应人体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强行干预。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则反映了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五行关系中,母经与子经之间存在相生关系,通过调节母经或子经,可以达到调节经脉气血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也展示了中医对五行理论的灵活运用。

《难经》中关于经脉气血运行的描述,进一步揭示了经脉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经脉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更是连接阴阳、调节全身功能的关键系统。通过经脉的“转相灌溉”,气血得以在全身循环,滋养脏腑、四肢百骸。这种循环不息的气血运行,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医对经脉、气血、阴阳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对经脉的调节,中医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这种理论和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至今仍然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3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