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气血多少歌-原文
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
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
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阳明。太阴少阴少阳。太阳厥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气血多少歌-译文
要记住多气多血的经络,包括大肠经、手经、足经和胃经。
少血多气的经络有六条,分别是三焦经、胆经、肾经、心经、脾经和肺经。
多血少气的经络是心包络经,膀胱经、小肠经和肝经则有所不同。
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少阳经、太阳经和厥阴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气血多少歌-注解
多气多血经:指经络中气血较为旺盛的经脉,通常与身体的活力和健康状态相关。
大肠手经足经胃:指大肠经、手经、足经和胃经,这些经络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系统和四肢的功能密切相关。
少血多气有六经:指气血分布中气多血少的六条经络,包括三焦、胆、肾、心、脾、肺经。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一种概念,指上焦、中焦、下焦,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和气血运行有关。
胆:中医理论中的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主决断和疏泄。
肾: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与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心: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主血脉、主神明,与血液循环和思维活动相关。
脾: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主运化、主统血,与消化吸收和血液运行有关。
肺: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主气、主宣发,与呼吸功能和免疫系统相关。
多血少气心包络:指心包经,气血分布中血多气少,与心脏的保护和情志活动有关。
膀胱:中医理论中的六腑之一,主贮存和排泄尿液。
小肠:中医理论中的六腑之一,主受盛和化物,与消化吸收有关。
肝: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主疏泄、主藏血,与情绪调节和血液储存有关。
阳明: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属于阳经,与胃和大肠相关。
太阴: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属于阴经,与脾和肺相关。
少阴: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属于阴经,与心和肾相关。
少阳: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属于阳经,与胆和三焦相关。
太阳: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属于阳经,与膀胱和小肠相关。
厥阴: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属于阴经,与肝和心包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气血多少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文献,主要论述了经络系统中气血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脏腑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文中提到的‘多气多血经’、‘少血多气有六经’、‘多血少气心包络’等概念,反映了中医对气血平衡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联系在一起,气血的运行状态直接反映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通过对经络气血的调节,可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采用了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内容易于记忆和传播。例如,‘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与‘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不同经络的气血特点。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对这段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治疗理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它反映了中医对气血平衡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现代健康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