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經之原歌-原文
甲出丘虚乙太冲,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渊同,壬归京骨、阳池穴,癸出太溪、大陵中。
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故所止辄为原也。』
按《难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王海藏曰:『假令补肝经,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于本经原穴亦泻一针。』余仿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經之原歌-译文
甲脉从丘虚穴出发,乙脉从太冲穴出发,丙脉位于腕骨穴是原穴,丁脉从神门穴经过原穴内部,戊脉从胃经的冲阳穴通过,己脉从太白穴出发,庚脉从合谷穴出发,辛脉原本从太渊穴出发,壬脉归于京骨穴和阳池穴,癸脉从太溪穴和大陵穴出发。
三焦经运行于所有的阳经,因此设置一个俞穴称为原穴。又说:『三焦是水谷的通道,是原气的使者。主要负责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穴是三焦的尊称,所以它所停留的地方就是原穴。』
根据《难经》所说:『五脏六腑有病的,都要取它们的原穴。』王海藏说:『假如要补肝经,就在肝经的原穴补一针;如果要泻肝经,也在肝经的原穴泻一针。』其他的经脉也按照这个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經之原歌-注解
丘虚:中医术语,指人体穴位之一,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具体位置在足外踝前下方凹陷处。
太冲:中医术语,指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腕骨:中医术语,指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位于手腕背侧,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之间的凹陷处。
神门:中医术语,指手少阴心经的原穴,位于手腕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胃冲阳:中医术语,指足阳明胃经的原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太白:中医术语,指足太阴脾经的原穴,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凹陷处。
合谷:中医术语,指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太渊:中医术语,指手太阴肺经的原穴,位于手腕掌侧,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凹陷处。
京骨:中医术语,指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位于足外踝后方,跟腱附着处的前方凹陷处。
阳池:中医术语,指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位于手腕背侧,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之间的凹陷处。
太溪:中医术语,指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大陵:中医术语,指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位于手腕掌侧,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凹陷处。
三焦:中医术语,指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通行水液,调节气机,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原穴:中医术语,指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重要穴位,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难经:中医经典著作,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典籍之一。
王海藏:古代中医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等医学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經之原歌-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原穴理论,以及三焦的功能和重要性。原穴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重要穴位,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文中列举了十二经脉的原穴,如太冲、腕骨、神门等,这些穴位在中医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通行水液,调节气机。文中提到三焦是水谷之道路,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这说明三焦在人体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焦的原穴在针灸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如文中提到的阳池穴。
文中引用了《难经》的观点,指出五脏六腑有病时,皆取其原穴进行治疗。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王海藏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原穴在补泻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如补肝经时在本经原穴补一针,泻肝经时在本经原穴泻一针。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经络学说、原穴理论、三焦功能等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通过列举和引用的方式,清晰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这种表达方式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临床应用,体现了中医文献的实用性和传承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传承了古代中医经典的理论,还结合了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如王海藏的论述。这种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医理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对于研究中医理论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