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脉配八卦歌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脉配八卦歌-原文

乾属公孙艮内关,

巽临震位外关还,

离居列缺坤照海,

后溪兑坎申脉联。

补泻浮沉分逆顺,

随时呼吸不为难,

仙传秘诀神针法,

万病如拈立便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脉配八卦歌-译文

乾卦对应公孙穴,艮卦对应内关穴,

巽卦对应震位,外关穴回归,

离卦对应列缺穴,坤卦对应照海穴,

后溪穴对应兑卦,坎卦对应申脉穴,这些穴位相互关联。

通过补泻、浮沉的手法来区分逆顺,

随着呼吸的节奏操作并不困难,

这是仙人所传的神奇针灸秘诀,

能够迅速治愈各种疾病,如同随手拈来般轻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脉配八卦歌-注解

乾:在八卦中代表天,象征刚健、创始。

公孙:指公孙穴,位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脾胃疾病。

艮:在八卦中代表山,象征静止、稳重。

内关:指内关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常用于治疗心脏疾病。

巽:在八卦中代表风,象征顺从、进入。

震:在八卦中代表雷,象征震动、行动。

外关:指外关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常用于治疗头痛、耳鸣等。

离:在八卦中代表火,象征光明、依附。

列缺:指列缺穴,位于手太阴肺经,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坤:在八卦中代表地,象征柔顺、承载。

照海:指照海穴,位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肾脏疾病。

后溪:指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常用于治疗肩背痛、头痛等。

兑:在八卦中代表泽,象征悦乐、交流。

坎:在八卦中代表水,象征险陷、流动。

申脉:指申脉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腰腿痛、头痛等。

补泻:中医术语,指通过针灸等手段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补益不足,泻除有余。

浮沉:中医术语,指脉象的浮沉,浮脉表示病在表,沉脉表示病在里。

逆顺:中医术语,指疾病的逆顺,逆表示病情加重,顺表示病情好转。

呼吸:指呼吸调节,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治疗目的。

仙传秘诀:指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授的秘法,常用于形容高深的医术。

神针法:指高超的针灸技术,能够迅速治愈疾病。

万病如拈立便安:形容针灸技术的神奇效果,能够迅速治愈各种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脉配八卦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针灸大成》,是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文中通过八卦与穴位的对应关系,阐述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八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了宇宙的八种基本状态和变化规律。文中将八卦与人体穴位相对应,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中提到的穴位如公孙、内关、列缺、照海等,都是中医针灸中常用的重要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不同的经络上,通过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文中提到的补泻、浮沉、逆顺等概念,是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文中提到的‘仙传秘诀神针法’,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技术的高度推崇。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针灸,可以迅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文中‘万病如拈立便安’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针灸技术的神奇效果。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与哲学的紧密结合。八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占卜、风水等领域。文中将八卦与穴位相对应,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富有韵律感。通过四字一句的形式,将复杂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便于记忆,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医学知识的精炼和总结。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是研究古代针灸学的重要文献。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的认识和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和理论对现代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段古文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高度成就,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医学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脉配八卦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3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