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穴配合歌-原文
公孙偏与内关合,
列缺能消照海疴,
临泣、外关分主客,
后溪、申脉正相和。
左针右病知高下,
以意通经广按摩,
补泻迎随分逆顺,
五门八法是真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穴配合歌-译文
公孙穴与内关穴相互配合使用,
列缺穴能够消除照海穴的病症,
临泣穴和外关穴分别主治不同的病症,
后溪穴和申脉穴相互协调配合。
左边扎针治疗右边的病症,了解病情的高低轻重,
通过意念引导经络,广泛运用按摩手法,
补法和泻法根据病情逆顺进行,
五门八法是针灸治疗的真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穴配合歌-注解
公孙:公孙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太阴脾经上,常用于治疗脾胃疾病。
内关: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前臂内侧,常用于治疗心脏和胃部疾病。
列缺:列缺是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前臂外侧,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照海:照海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内侧,常用于治疗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
临泣:临泣是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外侧,常用于治疗头痛和眼部疾病。
外关: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前臂外侧,常用于治疗头痛和发热。
后溪: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背,常用于治疗肩背痛和头痛。
申脉:申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外侧,常用于治疗头痛和眼部疾病。
左针右病:中医针灸术语,指在治疗时,针对病痛部位的对侧进行针灸,以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以意通经:中医理论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意念引导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
补泻迎随:中医针灸术语,指根据病情选择补法或泻法,以及针法的顺逆方向。
五门八法:中医针灸中的一种理论体系,五门指五种针刺方法,八法指八种治疗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穴配合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文献,主要讲述了针灸治疗中的穴位配伍和治疗方法。文中提到的公孙、内关、列缺、照海、临泣、外关、后溪、申脉等穴位,都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穴位,各自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疾病。
文中提到的’左针右病’、’以意通经’、’补泻迎随’等概念,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针灸的补泻手法和针法的顺逆方向,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门八法’是中医针灸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门指五种针刺方法,八法指八种治疗原则。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指导着针灸的临床实践,也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中医针灸学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文化传承和哲学思想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结构严谨,通过列举穴位和治疗方法,展现了中医针灸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文中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本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通过对这段古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