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法逐日干支歌-原文
甲己辰戌丑未十,
乙庚申酉九为期,
丁壬寅卯八成数,
戊癸巳午七相宜,
丙辛亥子亦七数,
逐日支干即得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法逐日干支歌-译文
甲和己在辰、戌、丑、未这四个地支时,对应的数字是十。
乙和庚在申、酉这两个地支时,对应的数字是九。
丁和壬在寅、卯这两个地支时,对应的数字是八。
戊和癸在巳、午这两个地支时,对应的数字是七。
丙和辛在亥、子这两个地支时,对应的数字也是七。
通过每日的地支和天干,就可以得知对应的数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法逐日干支歌-注解
甲己辰戌丑未十:甲、己日的地支为辰、戌、丑、未时,对应的数字是十。
乙庚申酉九为期:乙、庚日的地支为申、酉时,对应的数字是九。
丁壬寅卯八成数:丁、壬日的地支为寅、卯时,对应的数字是八。
戊癸巳午七相宜:戊、癸日的地支为巳、午时,对应的数字是七。
丙辛亥子亦七数:丙、辛日的地支为亥、子时,对应的数字也是七。
逐日支干即得知:通过每日的干支组合,可以得知对应的数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法逐日干支歌-评注
这段古文是中国古代天干地支与数字对应关系的一种表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历法和占卜文化。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年、月、日、时的方法,共有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起来共有六十种不同的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天干与地支的特定组合与数字对应起来,这种对应关系可能用于占卜、算命或其他预测活动中。例如,甲己日的地支为辰、戌、丑、未时,对应的数字是十,这可能意味着在这些日子和时辰中,某些活动或决策的吉凶与数字十有关。
这种对应关系的背后,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理解。通过天干地支的组合,古人试图揭示宇宙运行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指导农事、婚嫁、出行等重要活动。
此外,这段文字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符号化和象征性。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数字代表着不同的吉凶祸福。例如,数字八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发财和好运,而数字四则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的发音与“死”字相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中国古代历法和占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化和象征性思维的体现。通过对天干地支与数字对应关系的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方式,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