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原文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井荥俞原经合图:
项氏曰:“所出为井,井象水之泉。所溜为荥,荥象水之陂。所注为俞,俞象水之窬。所行为经,经象水之流。所入为合,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义也。”
又曰:“春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井。冬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合。举始终而言,荥、俞、经在其中矣。”
又曰:“诸井肌肉浅薄,泻井当泻荥。”
滑氏曰:“补井当补合。”
歧伯曰:“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故也。”
帝曰:“五脏而系于四时,何以知之?”
歧伯曰:“五脏一病,辄有五验,假如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象多,不可尽言也。四脏有验,并系于四时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
四明陈氏曰:“春气在毛,夏气在皮,秋气在分肉,冬气在骨髓,是浅深之应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译文
少商、鱼际、太渊等穴位与肺经相连,经渠、尺泽等穴位与肺经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等穴位与大肠经相连,阳溪、曲池等穴位与大肠经相连。
隐白、大都、太白等穴位与脾经相连,商丘、阴陵泉等穴位与脾经相连,厉兑、内庭、陷谷等穴位与胃经相连,冲阳、解溪、三里等穴位与胃经相连。
少冲、少府等穴位与心经相连,神门、灵道、少海等穴位与心经相连,少泽、前谷、后溪等穴位与小肠经相连,阳谷、小海等穴位与小肠经相连。
涌泉、然谷、太溪等穴位与肾经相连,复溜、阴谷等穴位与肾经相连,至阴、通谷、束京骨等穴位与膀胱经相连,昆仑、委中等穴位与膀胱经相连。
中冲、劳宫等穴位与心包经相连,大陵、间使、曲泽等穴位与心包经相连,关冲、液门、中渚等穴位与三焦经相连,阳池、支沟、天井等穴位与三焦经相连。
大敦、行间、太冲等穴位与肝经相连,中封、曲泉等穴位与肝经相连,窍阴、侠溪、临泣等穴位与胆经相连,丘墟、阳辅、阳陵泉等穴位与胆经相连。
井、荥、俞、原、经、合图:
项氏说:“所出的穴位称为井,井象征着水的源泉。所溜的穴位称为荥,荥象征着水的池塘。所注的穴位称为俞,俞象征着水的流动。所行的穴位称为经,经象征着水的流动。所入的穴位称为合,合象征着水的归宿。这些都取义于水。”
又说:“春天刺井穴,井象征着东方春天,万物开始生长,所以称为井。冬天刺合穴,合象征着北方冬天,阳气藏入体内,所以称为合。从开始到结束,荥、俞、经都在其中。”
又说:“所有的井穴肌肉浅薄,泻井穴时应当泻荥穴。”
滑氏说:“补井穴时应当补合穴。”
歧伯说:“春天刺井穴,邪气在肝。夏天刺荥穴,邪气在心。季夏刺俞穴,邪气在脾。秋天刺经穴,邪气在肺。冬天刺合穴,邪气在肾,所以如此。”
黄帝问:“五脏与四时相连,怎么知道呢?”
歧伯回答:“五脏一旦生病,就会有五种表现,比如肝病,面色发青是肝病,气味臊臭是肝病,喜欢酸味是肝病,喜欢呼喊是肝病,喜欢哭泣是肝病。其病象很多,无法一一列举。四脏的表现,都与四时相连。针灸的精妙,在于细微之处。”
四明陈氏说:“春天的气在毛发,夏天的气在皮肤,秋天的气在肌肉,冬天的气在骨髓,这是浅深相应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注解
井荥俞原经合图:这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种理论模型,用于描述经络系统中不同穴位的特性和功能。井、荥、俞、经、合分别代表经络中的五个重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
项氏:指古代医学家项平,他在中医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针灸学中。
滑氏:指古代医学家滑寿,他在针灸学中也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穴位的补泻理论方面。
歧伯: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被认为是黄帝的医学顾问,对中医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四明陈氏:指古代医学家陈自明,他在中医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方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中医针灸学中的经络理论和穴位功能。首先,文中列举了多个穴位,如少商、鱼际、太渊等,这些穴位分别属于不同的经络,如肺经、大肠经、脾经等。这些穴位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
接着,文中引用了项氏的观点,解释了井、荥、俞、经、合五个穴位的象征意义。井象征水的源头,荥象征水的汇聚,俞象征水的流动,经象征水的流通,合象征水的归宿。这些比喻形象地描述了穴位在经络中的作用和功能。
文中还提到了滑氏的观点,强调了补泻理论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荥,这些原则指导着针灸师在实际操作中的手法和策略。
歧伯的观点则进一步将五脏与四时联系起来,指出不同季节针刺不同穴位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例如,春刺井可以治疗肝病,夏刺荥可以治疗心病,秋刺经可以治疗肺病,冬刺合可以治疗肾病。这种理论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天人相应的思想。
最后,四明陈氏的观点则强调了四时与人体浅深部位的关系,指出春气在毛,夏气在皮,秋气在分肉,冬气在骨髓。这种理论指导着针灸师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针刺深度和手法。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中医针灸学中的经络理论和穴位功能,还通过引用多位古代医学家的观点,展示了中医理论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这些理论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中医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