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原文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
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
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阴升阳降,出入之机。
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
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
更观元气厚薄,浅深之刺犹宜。
经曰:“荣气行于脉中,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至平旦与卫气会于手太阴。
卫气行于脉外,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平旦与荣气会于手太阴。
是则卫气之行,但分昼夜,未闻分上下,男女脏腑经络,气血往来,未尝不同也。”
今分早晚何所据依?但此赋今人所尚,故录此以参其见。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
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
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
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搓而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
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
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
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
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死生贵贱针下皆知。
贱者硬而贵者脆,生者涩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此一段手法,详注四卷。
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
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
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
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即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
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依前再施。
如刺肝经之穴,晕,即补肝之合穴,针入即苏,余仿此。
或有投针气晕者,即补足三里,或补人中,大抵晕从心生,心不惧怕,晕从何生?如关公刮骨疗毒,而色不变可知。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
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
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
此通仙之妙。
龙虎龟凤等法,亦注四卷。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始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至气真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真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
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闭。
欲令腠密,然后吸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
以上总要,于斯尽矣。
《医经小学》云:“出针不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转出可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
《素问》补遗篇注云:“动气至而即出针,此猛出也。然与此不同,大抵经络有凝血,欲大泻者当猛出。若寻常补泻,当依此可也。亦不可不辨。”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三曰阳中隐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
四曰阴中隐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
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浅则用浅,法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五曰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
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
七曰留气之诀,痃癖症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八曰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二曰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以上手法,乃
大略也。其始末当参考四卷。
至夫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
虽然,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盖经脉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和则身体康健,否则疾病竞生。
譬如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涝,使水道涌竭不通,灾忧遂至。
人之气血,受病三因,亦犹方所之于旱涝也。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轩歧吉远,卢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应于目。
述自先圣,传之后学,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造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疴,有缘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译文
观察针灸的方法,最奇妙的是快速见效,必须明白补泻的原理,才能挽救危急的情况。
首先要区分疾病的上下部位,然后确定穴位的高低。
头部有病从脚部取穴,左侧有病从右侧取穴。
男子的气,早上在上部,晚上在下部,取穴时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女子的气,早上在下部,晚上在上部,使用时必须知道这个时机。
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的上下部位,以腰部为分界。
手足的三阳经,手部的气走向头部,头部的气走向足部;手足的三阴经,足部的气走向腹部,胸部的气走向手部。
阴气上升,阳气下降,这是出入的机制。
逆着这个机制的是泻法、迎法,顺着这个机制的是补法、随法。
春夏季节针刺要浅,因为人体较瘦;秋冬季节针刺要深,因为人体较肥。
还要观察元气的厚薄,针刺的深浅要适当。
经典上说:“荣气在脉中运行,全身循环五十次,不分昼夜,到平旦时与卫气在手太阴经相会。
卫气在脉外运行,白天在阳经运行二十五次,夜晚在阴经运行二十五次,平旦时与荣气在手太阴经相会。
这就是说,卫气的运行只分昼夜,没有听说分上下,男女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往来,都是一样的。”
现在分早晚的依据是什么?只是因为这个赋文现在的人很推崇,所以记录下来以供参考。
补泻的方法,关键在于呼吸和手指的配合。
男子,大拇指向前左转,呼气时为补,向后右转,吸气时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
女子,大拇指向后右转,吸气时为补,向前呼气时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
左右不同,胸背也不同,午前如此,午后则相反。
因此,用指甲按压,是下针的方法;摇动后退,是出针的方法;动而前进,是催针的方法;循着经络按压,是行气的方法。
搓动可以去除疾病,弹动可以补虚,肚腹盘旋,按压可以封闭穴位。
重按如豆粒大小称为按,轻浮如豆粒大小称为提。
这十四种方法,是针灸的要领。
补法是一退三飞,真气自然回归;泻法是一飞三退,邪气自然避开。
补法补其不足,泻法泻其有余。
有余表现为肿痛,称为实;不足表现为痒麻,称为虚。
气速见效快,气迟见效慢,生死贵贱在针下都能知道。
贱者硬而贵者脆,生者涩而死者虚,如果候气不至,必死无疑。
这一段手法,详细注释在第四卷。
在下针之前,必须用指甲重按并切压,然后让病人咳嗽一声,随着咳嗽下针。
凡是补法,呼气时初针刺入皮内,称为天才;稍停再进针,刺入肉内,称为人才;再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称为地才。
这是最深处,应当补之,再停片刻,然后退针至人的部分,等待气沉紧,倒针朝向病处,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
凡是泻法,吸气时初针至天,稍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后泻之,再停片刻,即须退针,复至于人,等待气沉紧,倒针朝向病处,方法与前面相同。
如果有晕针的情况,是神气虚,用针补之,口鼻气回,给予热汤,稍停片刻,依前再施。
如果刺肝经的穴位晕针,即补肝的合穴,针入即苏醒,其余仿此。
或者有投针气晕的情况,即补足三里,或补人中,大抵晕从心生,心不惧怕,晕从何生?如关公刮骨疗毒,而色不变可知。
至于调气的方法,下针至地之后,复至于人的部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
气不至者,用手循摄,用爪切掐,用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
用龙虎升腾的方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运气走至疼痛之处,用纳气的方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如果关节阻涩,气不过者,用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的方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验。
这是通仙的妙法。
龙虎龟凤等方法,也注释在第四卷。
至于出针的方法,病势已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始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这是邪气吸拔其针,乃至气真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真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
补者吸气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气去徐,其穴不闭。
欲令腠密,然后吸气,所以说:“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
以上总要,于此尽矣。
《医经小学》说:“出针不要猛出,必须作三、四次,慢慢转出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
《素问》补遗篇注说:“动气至而即出针,这是猛出。然与此不同,大抵经络有凝血,欲大泻者当猛出。若寻常补泻,当依此可也。亦不可不辨。”
考察治病的方法,有八种:一是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有准。
二是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可凭。
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三是阳中隐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
四是阴中隐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
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浅则用浅,法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
五是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
六是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
七是留气之诀,痃癖症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八是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至于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是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二是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三是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四是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以上手法,乃
这是大致的概述。其详细内容应参考第四卷。
至于长期患有偏瘫的病人,采用通经接气的方法,有固定的呼吸次数。手足三阳经,上九下十四,经过四寸;手足三阴经,上七下十二,经过五寸,关键在于摇动出纳,呼吸方法相同,驱运气血,瞬间周流全身,上下通接,可以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热的人感到凉爽,疼痛停止,肿胀消退。就像开渠放水,立即见效,还有什么危险不能解除呢?
虽然如此,疾病有三种原因,都源于气血,针灸分为八种方法,不离阴阳。经脉昼夜循环,呼吸往来不息,和谐则身体健康,否则疾病就会产生。
就像天下国家的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遇到风调雨顺的时节,水道畅通,人民安居乐业,物产丰富。如果某一地方风雨不均,遭遇旱涝,水道堵塞不通,灾害就会到来。
人的气血,受到疾病的三种原因,就像地方遭遇旱涝一样。针灸的作用是通经脉,调气血,消除邪气,扶助正气,所以说这是最奇妙的快捷方法。
唉!轩歧和吉远已经远去,卢扁也早已不在,这门学问深奥,不是一句话能说尽的,这篇文章细致周密,需要长期学习才能通晓。这岂是世上的普通言辞,庸俗的泛泛之术,得到它的人就像科举及第,心中喜悦;使用它的人就像射箭中靶,眼前见效。
这是从先圣那里传下来的,传给后学,有志于针灸的人,如果真能深入理解其中的玄妙,完全掌握其精妙之处,那么世上那些卧床不起的病人,有缘遇到针灸,他们的病都能随手而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注解
针道:指针灸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强调通过针刺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补泻:针灸中的两种基本手法,补法用于增强正气,泻法用于排除邪气。
荣气:中医理论中指运行于脉中的气血,负责滋养全身。
卫气:中医理论中指运行于脉外的气血,负责防御外邪。
手太阴:指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与呼吸系统相关。
龙虎升腾:一种针灸手法,通过特定的捻针和按针技巧来调节气血运行。
烧山火:一种针灸手法,用于治疗寒性疾病,通过特定的针刺技巧产生温热感。
透天凉:一种针灸手法,用于治疗热性疾病,通过特定的针刺技巧产生凉爽感。
偏枯:中医术语,指身体一侧的瘫痪或麻木,通常由于气血不畅或经络阻塞引起。
通经接气:中医治疗方法,通过针灸等手段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定息寸数:针灸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呼吸节奏来确定针刺的深度和位置。
手足三阳: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三条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以及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三阴: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三条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针分八法:针灸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包括补、泻、温、凉、升、降、开、合。
轩歧吉远:指古代名医轩辕和岐伯,传说中他们是中医的创始人。
卢扁:指古代名医扁鹊,因其医术高超,被称为“卢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气血和阴阳平衡的深刻理解。文中提到的补泻手法、荣卫气血的运行规律,以及各种针灸技巧,都是中医针灸学的核心内容。
文中提到的‘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强调了针灸操作中呼吸与手指动作的协调,这是针灸治疗中极为重要的技巧。通过不同的呼吸和手指动作,可以达到补益正气或排除邪气的效果。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多种针灸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等,这些手法不仅具有治疗作用,还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性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治疗方法的精细掌握。
整体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对针灸技术的详细描述,更是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深刻阐释,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传统知识的传承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的智慧,为现代医学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主要论述了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强调了针灸在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通经接气’、‘定息寸数’等,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针灸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文章通过比喻,将人体的气血运行比作自然界的水道,强调了气血调和的重要性。正如自然界的水道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地方的繁荣与灾害,人体的气血运行是否顺畅也直接关系到健康与疾病。这种比喻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
文章还提到了针灸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即‘针分八法’,这些方法涵盖了针灸治疗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医治疗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通过这八种方法,针灸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灵活的治疗,达到‘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的效果。
文章最后强调了针灸治疗的复杂性和深奥性,指出这一技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正如文中所说,‘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这不仅是对针灸技术的赞美,也是对从业者的鞭策,要求他们必须深入钻研,精益求精。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阐述了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中医治疗的精髓和智慧。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中医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