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原文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

夫治病之法,有针灸,有药饵,然药饵或出于幽远之方,有时缺少,而又有新陈之不等,真伪之不同,其何以奏肤功,起沉疴也?惟精于针,可以随身带用,以备缓急。

巧者,功之善也;运者,变之理也。神者,望而知之。机者,事之微也。妙者,治之应也。

工者,治病之体。圣者,妙用之端。故《难经》云:“问而知之谓之工,闻而知之谓之圣。”夫医者意也,默识心通,贯融神会,外感内伤,自然觉悟,岂不谓圣理之深也。

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砭针者,砭石是也。此针出东海,中有一山,名曰高峰,其山有石,形如玉簪,生自圆长,磨之有锋尖,可以为针,治病疗邪无不愈。

水火者,寒热也。惟针之中,有寒邪补泻之法,是进退水火之功也。回阳者,谓阳盛则极热,故泻其邪气,其病自得清凉矣。倒阴者,谓阴盛则极寒,故补其虚寒,其病自得温和矣。此回阳倒阴之理,补泻盛衰之功。

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歧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别者,辨也。支者,络之分派也。《素问》云:“络穴有一十五,于十二经中每经各有一络。外有三络:阳蹻络,在足太阳经;阴蹻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是十五络也,各有支殊之处,有积络,有浮络,故言络别支殊。

经交者,十二经也。错者,交错也。综者,总聚也。言足厥阴肝经,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足太阴脾经,交出厥阴肝经之前,此是经络交错,总聚之理也。

歧者,路也。其脉穴之中,有呼为沟、池、溪、谷之名者,如歧路之各异也。若水沟、风池、后溪、合谷之类是也。一云《铜人经》乃分四穴。沟者水沟穴,池者天池穴,溪者太溪穴,谷者阳谷穴。所谓四穴同治,而分三路,皆皈于一原。

隙者,孔穴或取山、海、丘、陵而为名者,其孔穴之同共也。如承山、照海、商丘、阴陵之类是也。一云《铜人经》亦分四穴、山者承山穴,海者气海穴,丘者丘墟穴,陵者阴陵穴。四经相应,包含万化之众也。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

此言经络贯通,如水流之分派,虽然难以揆度,在条目纲领之提挈,亦有统绪也。故书云:“若纲有条而不紊。”一云经言:“井荥俞原经合,甲日起甲戌时,乃胆受病,窍阴所出为井金,侠溪所溜为荥水,临泣所注为俞木,丘墟所过为原,阳辅所行为经火,阳陵泉所入为合土。凡此流注之道,须看日脚,阴日刺五穴,阳日刺六穴。”

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自迎随而得用。

盖圣人立意,垂法于后世,使其自晓也。若心无主持,则义理繁乱,而不能明解,纵依补泻之法,亦有何效?或云:“假如小肠实则泻小海,虚则补后溪;大肠实则泻二间,虚则补曲池;胆实则泻阳辅,虚则补侠溪。”此之谓也。中工治病已成之后,惟不知此理,不明虚实,妄投针药,此乃医之误也。

夫用针之法,要在识其通变,捷而能明,自然于迎随之间,而得施为之妙也。

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以便宜。

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牙齿痛,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

太白宣通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

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迟;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

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疼,阴市能医。

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

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太白脾家真土也,能生肺金。阴陵泉,真水也,滋济万物。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黄;然骨泻肾

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

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肩井除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覩冷泪,临泣尤准。

头临泣穴。

髋骨将腿痛以祛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髋骨二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枢中,垂手取之,治腿足疼痛,针三分。一云:“跨骨在膝膑上一寸,两筋空处是穴,刺入五分,先补后泻,其病自除。”此即梁丘穴也,更治乳痈。按此两解,俱与经外奇穴不同,并存,以俟知者。

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

维会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阳辅穴),内应足少阳胆经。尸厥者,卒丧之症,其病口噤气绝,状如死,不识人。昔越人过虢,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诊太子脉曰:“太子之病为尸厥也。脉乱故形如死,太子实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阳,镵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二旬而复。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鹊闻之曰:“此自当生者,吾能使之生耳。”又云:“乃玉泉穴,在脐下四寸是穴(中极穴),手之三阳脉,维于玉泉,是足三阳脉会。治卒中尸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涩,失精梦遗,脐腹疼痛,结如盆杯,男子阳气虚惫,疝气水肿,贲豚抢心,气急而喘。”经云:“太子尸厥,

越人刺维会而复苏。此即玉泉穴。真起死回生奇术。

妇人血气症瘕坚积,脐下冷痛,子宫断绪,四度刺有孕,使胞和暖,或产后恶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尽能治之。针八分,留五呼,得气即泻,更宜多灸为妙。

灸三壮,针三分。

昔宋太子善医术,出苑游,逢一怀娠女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止曰:“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今言妊妇不可针此穴。

昔文伯见一妇人临产症危,视之,乃子死在腹中,刺足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其子随手而下。此说与《铜人》之文又不相同。

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欤!

虽云诸疼痛皆以为实,诸痒麻皆以为虚,此大略也,未尽其善。其中有丰肥坚硬,而得其疼痛之疾者;亦有虚羸气弱,而感其疼痛之病者。非执而断之,仍要推其得病之原,别其内外之感,然后真知其虚实也。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夫冒风寒,中暑湿,此四时者,或因一时所感而受病者,谓实邪,此疾盖是自外而入于内也。多忧虑,少心血,因内伤而致病者,谓虚邪,此疾盖是自内而出于外也。此分虚实内外之理也。

一云:“夫疗病之法,全在识见,痒麻为虚,虚当补其母;疼痛为实,实当泻其子。且如肝实,泻行间二穴,火乃肝木之子;肝虚,补曲泉二穴,水乃肝木之母。胃实,泻厉兑二穴,金乃胃土之子;胃虚,补解溪二穴,火乃胃土之母。三焦实,泻天井二穴;三焦虚,补中渚二穴。膀胱实,泻束骨二穴;膀胱虚,补至阴二穴。故经云:“虚羸痒麻,气弱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肿满者泻之。”凡刺之要,只就本经,取井荥俞原经合,行子母补泻之法,乃为枢要。深知血气往来多少之道,取穴之法,各明其部分,即依本经而刺,无不效也。

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

裨者,补也。济母者,盖补其不足也。夺子者,夺去其有余也。此补母泻子之法,按《补泻经》云:“只非刺一经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实则泻心火之子,虚则补肾水之母,其肝经自得安矣。五脏仿此。”一云:“虚当补其母,实当泻其子。”故知肝胜脾,肝有病必传与脾,圣人治未病,当先实脾,使不受肝之贼邪,子母不许相传,大概当实其母,正气以增,邪气必去。气血往来,无偏伤,伤则疾蜂起矣。

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

经者,十二经也。络者,十五络也。共计二十七之经络相随,上下流行。观之者,一一明辨也。

歧伯云:“凡人禀乾坤而立身,随阴阳而造化,按八节而荣,顺四时而易,调神养气,习性咽津,故得安和,四大舒缓。或一脉不调,则众疾俱动,四大不和,百病皆生。”凡人之一身,总计四百四病,不能一一具载,然变症虽多,但依经用法,件件皆除也。

故得夭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

跻者,登也。夭者,短也。枉者,误伤其命也。夫医之道,若能明此用针之理,除疼痛迅若手捻,破郁结涣如冰释。既得如此之妙,自此之后,并无夭枉之病。故斯民皆使登长寿之域矣。

几微者,奥妙之理也。判,开也。彰,明也。玄,妙也。令奥妙之理,已焕然明着于前,使后学易晓。

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

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

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

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夫用针之士,先要明其针法,次知形气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气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之法,去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于目前,疗疾病于指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译文

如果想要治病,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针灸。巧妙地运用神机,深入理解圣人的道理。

治病的方法有针灸和药物,但药物有时来自遥远的地方,有时会短缺,而且新旧不一,真假难辨,怎么能保证疗效,治愈重病呢?只有精通针灸,才能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巧,是指技艺的高超;运,是指变化的道理;神,是指通过观察就能知道;机,是指事物的微妙之处;妙,是指治疗的效果。

工,是指治病的根本;圣,是指妙用的开端。所以《难经》说:“通过询问了解病情的是工,通过听闻了解病情的是圣。”医生需要用心去理解,通过默记和心灵的沟通,内外结合,自然能领悟,这不就是圣人的深刻道理吗?

外部使用砭针,可以祛除邪气,扶助正气;内部运用水火,可以调和阴阳。

砭针,就是砭石。这种针来自东海,山中有一座高峰,山上有一种石头,形状像玉簪,圆长有锋,磨成针后,可以治病,疗效显著。

水火,指的是寒热。针灸中有寒邪补泻的方法,这是调节水火的作用。回阳,是指阳气过盛导致极热,通过泻去邪气,病情自然会缓解。倒阴,是指阴气过盛导致极寒,通过补益虚寒,病情自然会好转。这就是回阳倒阴的道理,补泻盛衰的作用。

经络的分支错综复杂,有的像沟渠溪谷,有的像山海丘陵,各有不同。

别,是指辨别;支,是指经络的分支。《素问》说:“络穴有十五个,十二经中每经各有一个络穴。另外还有三个络穴:阳蹻络在足太阳经,阴蹻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这就是十五络,各有不同的分支,有积络,有浮络,所以说络别支殊。

经交,是指十二经的交错;错,是指交错;综,是指总聚。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交,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相交,这是经络交错,总聚的道理。

歧,是指道路。脉穴中有被称为沟、池、溪、谷的,就像不同的道路。比如水沟、风池、后溪、合谷等。一说《铜人经》分为四穴:沟是水沟穴,池是天池穴,溪是太溪穴,谷是阳谷穴。这四穴可以同时治疗,但分为三路,最终归于一个源头。

隙,是指孔穴,有的以山、海、丘、陵命名,这些孔穴是共通的。比如承山、照海、商丘、阴陵等。一说《铜人经》也分为四穴:山是承山穴,海是气海穴,丘是丘墟穴,陵是阴陵穴。这四经相互呼应,包含了万物的变化。虽然流派难以揣测,但在条纲上有统一的规律。

经络贯通,就像水流的分支,虽然难以揣测,但在条纲上有统一的规律。所以书上说:“纲有条不紊。”一说经言:“井荥俞原经合,甲日起甲戌时,胆受病,窍阴所出为井金,侠溪所溜为荥水,临泣所注为俞木,丘墟所过为原,阳辅所行为经火,阳陵泉所入为合土。这些流注的规律,需要看日脚,阴日刺五穴,阳日刺六穴。”

道理复杂而晦涩,即使运用补泻之法,又能有什么效果?方法快捷而明确,自然能在迎随之间,发挥其妙用。

圣人立下法则,传给后世,让人们自己领悟。如果心中没有主见,道理就会混乱,无法理解,即使运用补泻之法,也不会有多大效果。有人说:“如果小肠实,就泻小海;虚,就补后溪;大肠实,就泻二间;虚,就补曲池;胆实,就泻阳辅;虚,就补侠溪。”这就是道理。中等水平的医生在治病后,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清楚虚实,胡乱使用针药,这是医生的错误。

使用针灸的方法,关键在于理解其变化,快捷而明确,自然能在迎随之间,发挥其妙用。

比如行走困难,太冲穴最为神奇。

人中穴可以缓解脊背的强痛;神门穴可以治疗心性的呆痴。

风伤导致颈部僵硬,可以求助于风府穴;头晕目眩,可以寻找风池穴。

耳闭可以通过听会穴治疗;眼痛可以通过合谷穴缓解。

胸结身黄,可以通过涌泉穴治疗;脑昏目赤,可以通过泻攒竹穴缓解。

两肘拘挛,可以通过曲池穴缓解;四肢懈怠,可以通过照海穴消除。

牙齿痛,可以通过吕细穴治疗;头项强,可以通过承浆穴保护。

太白穴可以宣通气冲;阴陵穴可以开通水道。

腹部胀满,可以通过内庭穴缓解;筋转疼痛,可以通过承山穴泻去。

脚腕痛,可以通过昆仑穴缓解;股膝疼,可以通过阴市穴治疗。

癫痫发作,可以通过后溪穴治疗;疟疾寒热,可以通过间使穴缓解。

期门穴可以缓解胸满血膨;劳宫穴可以缓解胃翻心痛。

太白穴是脾家的真土,能生肺金;阴陵泉是真水,滋养万物。

大敦穴可以治疗七疝偏坠;三里穴可以缓解五劳羸瘦。

腕骨穴可以祛黄;然骨穴可以泻肾。

行间穴可以治疗膝肿目疾;尺泽穴可以缓解肘疼筋紧。

目昏不见,可以通过二间穴治疗;鼻窒无闻,可以通过迎香穴缓解。

肩井穴可以缓解两臂无力;丝竹穴可以治疗头疼难忍。

咳嗽寒痰,可以通过列缺穴治疗;眵覩冷泪,可以通过临泣穴缓解。

头临泣穴。

髋骨穴可以缓解腿痛;肾俞穴可以泻去腰疼。

髋骨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枢中,垂手取之,治疗腿足疼痛,针三分。一说:“跨骨在膝膑上一寸,两筋空处是穴,刺入五分,先补后泻,病自除。”这就是梁丘穴,还可以治疗乳痈。这两种解释与经外奇穴不同,并存以待知者。

越人通过维会穴治疗尸厥,随手而苏;文伯通过阴交穴泻去死胎,应针而陨。

维会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阳辅穴),内应足少阳胆经。尸厥是猝死的症状,病人会口噤气绝,状如死,不识人。昔越人过虢,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诊太子脉曰:“太子之病为尸厥也。脉乱故形如死,太子实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阳,镵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二旬而复。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鹊闻之曰:“此自当生者,吾能使之生耳。”又云:“乃玉泉穴,在脐下四寸是穴(中极穴),手之三阳脉,维于玉泉,是足三阳脉会。治卒中尸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涩,失精梦遗,脐腹疼痛,结如盆杯,男子阳气虚惫,疝气水肿,贲豚抢心,气急而喘。”经云:“太子尸厥,

越人刺维会而复苏。这就是玉泉穴。真是起死回生的奇术。

妇女血气症瘕坚积,脐下冷痛,子宫断绪,四次针刺后怀孕,使胞宫温暖,或产后恶露不止,月经不调,血结成块,都能治疗。针八分深,留针五呼,得气即泻,更宜多灸为妙。

灸三壮,针三分深。

从前宋太子擅长医术,出宫游玩,遇到一个怀孕的女人,太子诊断说:“是个女孩。”让徐文伯诊断,文伯说:“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格暴躁,想剖腹查看。文伯阻止说:“臣请用针。”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胎儿应针而落,果然如文伯所说。所以现在说孕妇不可针此穴。

从前文伯看到一个妇人临产时病情危急,查看后发现胎儿死在腹中,刺足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胎儿随手而下。这种说法与《铜人》的记载又不相同。

圣人于是观察麻木与疼痛,分辨实与虚。实则从外而入,虚则从内而出!

虽然说各种疼痛都认为是实,各种痒麻都认为是虚,这是大致的说法,未尽其善。其中有丰肥坚硬,而得其疼痛之疾者;也有虚弱气弱,而感其疼痛之病者。不能固执地判断,仍要推究其得病的原因,辨别内外之感,然后才能真正知道虚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冒风寒,中暑湿,这四时的病,或因一时所感而受病者,称为实邪,这种病是从外而入于内。多忧虑,少心血,因内伤而致病者,称为虚邪,这种病是从内而出于外。这是分虚实内外的道理。

一说:“治疗疾病的方法,全在于见识,痒麻为虚,虚当补其母;疼痛为实,实当泻其子。比如肝实,泻行间二穴,火乃肝木之子;肝虚,补曲泉二穴,水乃肝木之母。胃实,泻厉兑二穴,金乃胃土之子;胃虚,补解溪二穴,火乃胃土之母。三焦实,泻天井二穴;三焦虚,补中渚二穴。膀胱实,泻束骨二穴;膀胱虚,补至阴二穴。所以经上说:“虚弱痒麻,气弱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肿满者泻之。”凡针刺的要领,只就本经,取井荥俞原经合,行子母补泻之法,乃是关键。深知血气往来多少的道理,取穴的方法,各明其部分,即依本经而刺,无不效也。

所以济母而补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

裨者,补也。济母者,补其不足也。夺子者,夺去其有余也。这是补母泻子之法,按《补泻经》说:“不只是刺一经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实则泻心火之子,虚则补肾水之母,其肝经自得安矣。五脏仿此。”一说:“虚当补其母,实当泻其子。”所以知道肝胜脾,肝有病必传与脾,圣人治未病,当先实脾,使不受肝之贼邪,子母不许相传,大概当实其母,正气以增,邪气必去。气血往来,无偏伤,伤则疾病蜂起。

观察二十七条经络,一一明辨;根据四百四种疾病,件件皆除。

经者,十二经也。络者,十五络也。共计二十七条经络相随,上下流行。观察者,一一明辨也。

歧伯说:“凡人禀乾坤而立身,随阴阳而造化,按八节而荣,顺四时而易,调神养气,习性咽津,故得安和,四大舒缓。或一脉不调,则众疾俱动,四大不和,百病皆生。”凡人的一身,总计四百四种病,不能一一具载,然变症虽多,但依经用法,件件皆除也。

所以夭折和误伤都没有,使百姓登上长寿的领域;奥妙之理已判明,彰显往古的玄书。

跻者,登也。夭者,短也。枉者,误伤其命也。医道若能明此用针之理,除疼痛迅若手捻,破郁结涣如冰释。既得如此之妙,自此之后,并无夭折和误伤之病。所以百姓皆使登长寿之域矣。

几微者,奥妙之理也。判,开也。彰,明也。玄,妙也。令奥妙之理,已焕然明着于前,使后学易晓。

又听说心胸病,求掌后的大陵穴;肩背患,责肘前的三里穴。

冷痹肾败,取足阳明的土穴;连脐腹痛,泻足少阴的水穴。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

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

用针之士,于此理若能明白,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用针之士,先要明白针法,其次知道形气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气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之法,去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于目前,疗疾病于指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注解

针:古代中医治疗工具,用于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药饵:指中药,古代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草药、矿物药等。

砭针:古代一种特殊的针具,通常由砭石制成,用于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水火:在中医理论中,水火代表寒热两种性质,用于描述疾病的寒热属性。

回阳倒阴:中医术语,指通过针灸等方法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使阳气回复或阴气下降。

络别支殊:指经络系统中的分支和特殊路径,描述了经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经交错综:描述经络系统中各经络之间的相互交错和综合作用。

沟池溪谷:比喻经络系统中的穴位,如同自然界中的沟、池、溪、谷,各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能。

山海丘陵:比喻经络系统中的穴位,如同自然界中的山、海、丘、陵,各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能。

迎随:针灸术语,指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调整针刺的方向和深浅。

玉泉穴:玉泉穴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人体下腹部,具体位置在脐下三寸。此穴位与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密切相关,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三阴交: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位于小腿内侧,踝骨上三寸。此穴位在中医中常用于调节内分泌、治疗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此穴位在中医中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发热、感冒等症状。

太冲: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此穴位在中医中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月经不调、高血压等症状。

子母补泻:子母补泻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通过补母泻子的方式来调节脏腑功能。例如,肝实泻心火(子),肝虚补肾水(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古代中医针灸疗法的精髓和应用。首先,文章强调了针灸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指出其相比于药饵的优势,如便于携带和即时应用。这种对针灸的推崇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法的高度认可和依赖。

文章详细解释了针灸中的关键概念,如“巧运神机之妙”和“工开圣理之深”,这些概念不仅体现了针灸技术的精妙,也揭示了中医理论中对医者智慧和技艺的高度要求。通过对“砭针”和“水火”等术语的解释,文章进一步阐述了针灸疗法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中的作用。

此外,文章还通过“络别支殊”和“经交错综”等描述,展示了经络系统的复杂性和中医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经络系统的详细描述,不仅有助于理解针灸的作用机制,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洞察。

最后,文章通过对“迎随”等针灸手法的解释,强调了针灸治疗中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原则。这种对针灸手法的细致描述,不仅展示了针灸技术的精妙,也反映了中医治疗中对患者个体差异的重视。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是对古代针灸疗法的一次深入探讨,也是对中医理论精髓的一次精彩展示。通过对针灸技术的详细解释和对经络系统的深入分析,文章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古代中医治疗方法的理解,也展示了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中医针灸学中的一些重要穴位及其治疗作用,特别是玉泉穴、三阴交、合谷、太冲等穴位的临床应用。文中通过具体的病例,展示了针灸在治疗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的显著效果。

文中提到的‘子母补泻’法,是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基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通过补母泻子的方式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也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虚实’的概念,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原则。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治疗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之一。

文中还提到了‘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灸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文中提到的‘二十七之经络’和‘四百四之疾症’,展示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针灸学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也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实践。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了解和正确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3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