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骑竹马灸穴法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骑竹马灸穴法-原文

此二穴,专治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疬诸风,一切病症。

先从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断;

次用篾取前同身寸一寸,却令病人脱去衣服,以大竹扛一条跨定,两人随徐扛起,足离地三寸,两旁两人扶定,

将前量长篾,贴定竹扛竖起,从尾骶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笔点记,后取身寸篾,各开一寸是穴。灸七壮。

此杨氏灸法。

按《神应经》:“两人抬扛不稳,当用两木凳,搁竹扛头,令患人足微点地,用两人两旁扶之,尤妙。”

又按《聚英》言:“各开一寸,疑为一寸五分,当合膈俞、肝俞穴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骑竹马灸穴法-译文

这两个穴位,专门用于治疗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疬等各种风症,以及一切病症。

首先,从男性的左臂或女性的右臂腕部横纹处开始,用一条薄竹篾,量到中指与肉相接的末端,不包括指甲,然后截断;

接着,用这条竹篾取前同身寸一寸,让病人脱去衣服,用一根大竹杠横跨固定,两人慢慢抬起,使病人的脚离地三寸,两旁有两人扶稳,

将之前量好的长竹篾,紧贴竹杠竖起,从尾骶骨沿着脊柱量到竹篾的末端,用笔做标记,然后取身寸竹篾,各开一寸就是穴位。灸七壮。

这是杨氏的灸法。

根据《神应经》的记载:“如果两人抬杠不稳,应该用两个木凳,将竹杠头搁在上面,让病人的脚稍微点地,两旁有两人扶住,效果更好。”

又根据《聚英》的说法:“各开一寸,可能是一寸五分,应该与膈俞、肝俞穴位相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骑竹马灸穴法-注解

痈疽恶疮:痈疽是指皮肤和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恶疮则是指难以治愈的疮疡。

发背疖毒:发背疖毒是指背部发生的疖肿,疖是一种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瘰疬:瘰疬是指颈部淋巴结的结核性感染,常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

同身寸:同身寸是古代中医测量穴位的一种方法,以患者自身的手指宽度为标准。

灸七壮:灸七壮是指用艾灸的方法,灸七次,每次灸至艾条燃尽为一壮。

杨氏灸法:杨氏灸法是指由古代医家杨继洲所创的灸法,具有独特的操作方法和疗效。

神应经:《神应经》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记载了许多针灸和灸法的操作技巧。

聚英:《聚英》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汇集了多位医家的经验和理论。

膈俞:膈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肝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骑竹马灸穴法-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杨氏灸法的操作步骤,展示了古代中医在治疗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疬等疾病时的独特方法。首先,通过测量患者的手臂长度来确定穴位的位置,体现了中医‘同身寸’的精准测量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患者的个体差异,还确保了穴位定位的准确性。

其次,文中提到的‘灸七壮’是古代中医常用的灸法之一,通过多次灸治以达到治疗效果。灸法在中医中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治疗痈疽、疖毒等化脓性感染。

此外,文中引用了《神应经》和《聚英》的内容,说明了古代医家在操作灸法时的注意事项和改进建议。例如,《神应经》提到使用木凳来稳定竹扛,使患者更加舒适,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患者体验的重视。而《聚英》则对穴位的定位提出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各开一寸’可能应为‘一寸五分’,并结合膈俞、肝俞穴道,展示了古代医家对穴位定位的严谨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在治疗外科疾病时的独特方法,还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操作细节的重视和对经典文献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这种详细的描述和引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骑竹马灸穴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