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兰江赋(杨氏书)-原文
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
我今咏此兰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
先将八法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
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头部须还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
噤口咽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刻时安。
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
眼目之症诸疾苦,更须临泣用针担。
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
耳鸣鼻衄胸中满,好把金针此穴寻。
但遇痒麻虚即补,如逢疼痛泻而迎。
更有伤寒真妙诀,三阴须要刺阳经。
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
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
四日太阴宜细辨,公孙照海一同行。
再用内关施截法,七日期门妙用针。
但治伤寒皆用泻,要知素问坦然明。
流注之中分造化,常将水火土金平。
水数亏兮宜补肺,水之泛滥土能平。
春夏井荥刺宜浅,秋冬经合更宜深。
天地四时同此数,三才常用记心胸。
天地人部次第入,仍调各部一般匀。
夫弱妇强亦有克,妇弱夫强亦有刑。
皆在本经担与截,泻南补北亦须明。
经络明时知造化,不得师传枉费心。
不遇至人应莫度,天宝岂可付非人。
按定气血病人呼,撞搓数十把针扶。
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兰江赋(杨氏书)-译文
在针灸治疗中,担法和截法的运用有多少种?通过担法和截法可以治愈沉重的疾病。
我现在吟咏这首《兰江赋》,何必再去唱那些复杂的歌谣。
首先将八法作为固定的治疗原则,在流注法中分出治疗的顺序。
胸部的疾病用内关穴进行担法,脐下的疾病用公孙穴进行截法。
头部的疾病需要寻找列缺穴,痰涎壅塞和咽喉干燥也可以用列缺穴治疗。
噤口和咽喉风症用照海穴针刺,三棱针放血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伤寒在表并伴有头痛,外关穴泻法可以自然缓解。
眼部的各种疾病和痛苦,更需要用临泣穴进行担法治疗。
后溪穴专门治疗督脉的疾病,癫狂症状用此穴治疗效果显著。
申脉穴能够消除寒热,头风、偏头痛和心悸也可以用申脉穴治疗。
耳鸣、鼻衄和胸中满闷,可以用金针在申脉穴进行治疗。
遇到痒麻的虚症要补,遇到疼痛的实症要泻。
还有治疗伤寒的妙诀,三阴经需要刺阳经。
无汗时用合谷穴补法,复溜穴泻法效果很好。
如果汗多不止,合谷穴收补法效果神奇。
第四天太阴经的病症要仔细辨别,公孙穴和照海穴一起使用。
再用内关穴进行截法,第七天用期门穴针刺效果显著。
治疗伤寒都用泻法,要明白《素问》中的道理。
在流注法中分出阴阳五行的变化,常将水火土金平衡。
水数不足时要补肺,水泛滥时土能平衡。
春夏季节井荥穴针刺宜浅,秋冬季节经合穴针刺宜深。
天地四时的变化与此相同,三才的运用要牢记在心。
天地人三部的穴位依次针刺,还要调节各部使其均匀。
夫弱妇强也有相克,妇弱夫强也有相刑。
都在本经的担法和截法中,泻南补北的道理也要明白。
经络明了时才能知道阴阳五行的变化,没有师传是白费心机。
不遇到真正的高人不要轻易传授,天宝岂能交给不合适的人。
按定气血病人会呼痛,撞搓数十次后把针扶正。
战提摇起向上使针,气自然流通病自然消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兰江赋(杨氏书)-注解
担截:中医针灸术语,指通过针灸手法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担指补法,截指泻法。
沉疴:指长期难以治愈的疾病。
兰江赋:指古代诗词中的一种文体,此处可能指代某种特定的针灸歌诀。
三车五辐:比喻复杂繁琐的方法或理论。
八法:中医针灸中的八种基本手法,包括补、泻、提、插、捻、转、按、搓。
流注:指经络气血的运行。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内侧,常用于治疗胸腹疾病。
公孙: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常用于治疗脾胃疾病。
列缺: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前臂外侧,常用于治疗头部疾病。
照海: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常用于治疗咽喉疾病。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前臂外侧,常用于治疗外感疾病。
临泣: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足外侧,常用于治疗眼目疾病。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背,常用于治疗督脉疾病。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足外侧,常用于治疗寒热疾病。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背,常用于治疗外感疾病。
复溜: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常用于治疗汗症。
期门: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胸部,常用于治疗肝病。
素问:指《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三才:指天、地、人,中医理论中常用来描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泻南补北:中医针灸理论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指通过泻南方经络的邪气,补北方经络的正气,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二-兰江赋(杨氏书)-评注
这段文本是中医针灸学的经典歌诀,内容涵盖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穴位选择及手法操作。文本以问答形式开篇,提出了针灸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即如何通过担截手法治疗沉疴。作者通过咏叹兰江赋,表达了对针灸疗法的推崇,认为其效果远胜于繁琐的理论。
文本详细列举了多个穴位及其对应的治疗病症,如内关治疗胸中之病,公孙治疗脐下疾病,列缺治疗头部疾病等。这些穴位的选择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的精髓,即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文本还强调了针灸手法的灵活运用,如补泻、提插、捻转等,这些手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伤寒病的治疗,文本提出了具体的穴位选择和手法操作,如合谷补无汗,复溜泻汗多等,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中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此外,文本还涉及了中医的五行学说和四时养生理论,如春夏刺宜浅,秋冬刺宜深,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通过对天地人三才的调和,强调了针灸治疗中的整体平衡思想。
最后,文本强调了师承的重要性,指出经络明时知造化,不得师传枉费心。这反映了中医传统中师徒传承的重要性,也暗示了针灸技术的复杂性和深奥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哲学思想,是研究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