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原文

艾叶《医统》

《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避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臼捣之,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大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

《证类本草》云:“出明州。”《图经》云:“旧不着所出,但云生田野,今在处有之。惟蕲州叶厚而干高,果气味之大,用之甚效。”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溪曰:“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艾灸补泻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艾炷大小

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

《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未能愈,则是灸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艾炷依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胀、疝瘕、痃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故《小品》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炷。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五壮。炷依竹箸头大,但令正当脉上灸之,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王节斋云:“面上灸炷须小,手足上犹可粗。”

点艾火

《明堂下经》曰:“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为上。次有火镜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诸番部用镔铁击阶石得火,以艾引之,凡仓卒难备,则不如无木火,清麻油点灯上,烧艾茎点灸,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痛,用腊烛更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译文

艾叶《医统》

《本草》中说:“艾叶味道苦,性质微温,属于阴中之阳,无毒,主要用于灸治各种疾病。在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采摘,晒干后,陈年的艾叶效果更好,可以避邪驱鬼。采摘艾叶的方法是在五月五日,此时灼烧艾叶效果最好。制作艾叶的方法是要先使其干燥,然后放入臼中捣碎,用细筛去除灰尘和碎屑,每次放入石臼中捣碎,以洁白为佳,必须使其焙得非常干燥,这样灸治时才有力量,火也容易点燃,如果湿润则无效。”

《证类本草》中说:“艾叶产自明州。”《图经》中说:“以前没有明确记载艾叶的产地,只说生长在田野中,现在各地都有。只有蕲州的艾叶叶厚而茎高,气味浓郁,使用效果非常好。”

孟子说:“七年的病,需要三年的艾叶来治疗。”丹溪说:“艾叶性质极热,用于火灸时药性上行,用于内服时药性下行。”

艾灸的补泻方法

气盛时用泻法,气虚时用补法。

针灸无法治疗的病症,适合用艾灸。阴阳皆虚时,火灸自然适用。经络下陷时,火灸也适用。经络坚硬紧张时,火灸可以治疗。经络下陷时,用火灸。

络脉满而经脉虚时,灸阴经刺阳经。经脉满而络脉虚时,刺阴经灸阳经。

用火补时,不要吹灭火,等待它自然熄灭,然后按压穴位。用火泻时,迅速吹灭火,打开穴位。

艾炷的大小

黄帝说:“艾灸的艾炷不足三分,是白费力气,艾炷一定要大。体弱的人可以用小艾炷。”又说:“七岁以上的小孩,一岁以下的婴儿,艾炷大小如雀粪。”

《明堂下经》中说:“艾灸时,艾炷的底部要宽三分,如果不足三分,火气无法到达,病无法治愈,因此艾炷要大,只有头部和四肢的艾炷要小。”《明堂上经》中说:“艾炷可以像小筷子头一样大小,根据病脉的粗细,形状如细线,只要对准经脉灸治即可。雀粪大小的艾炷也能治愈疾病。还有一种情况,如腹胀、疝瘕、痃癖、伏梁气等病症,需要用大艾炷。因此《小品》中说:「腹部和背部可以大面积烧灼,四肢只需去除风邪,不宜用大艾炷。如巨阙、鸠尾等穴位,灸治时不超过四五壮。艾炷如竹筷头大小,只要对准经脉灸治即可,如果艾炷过大,灸治次数过多,会导致人永远失去力气。如果头部灸治过多,会使人失去精神;背部和脚部灸治过多,会使人血脉枯竭,四肢细弱无力,既失去精神,又变得瘦弱,导致短寿。」”王节斋说:“面部的艾炷要小,手脚上的艾炷可以稍大。”

点艾火的方法

《明堂下经》中说:“自古以来灸病时,忌讳使用松、柏、枳、橘、榆、枣、桑、竹这八种木材的火,一定要避免。如果有火珠在阳光下闪耀,可以用艾叶承接火珠的火,这种火最好。其次有火镜在阳光下闪耀,也可以用艾叶引火,这种火也很好。一些边远地区用镔铁敲击台阶上的石头取火,用艾叶引火,如果仓促之间难以准备,不如不用木材的火,用清麻油点灯,烧艾茎点灸,同时滋润灸疮,使其愈合时不痛,用蜡烛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注解

艾叶:艾叶是一种中药材,味苦,性微温,属于阴中之阳,无毒。主要用于灸治各种疾病。

灸: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叶或其他材料,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明州:古代地名,今浙江省宁波市一带,以出产艾叶闻名。

蕲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蕲春县一带,以出产优质艾叶著称。

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丹溪:朱震亨,字丹溪,元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

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被尊为中医的创始人之一。

明堂下经:古代医学著作,主要讲述针灸和艾灸的理论与实践。

明堂上经:古代医学著作,与《明堂下经》同为针灸和艾灸的重要文献。

王节斋:明代医学家,对艾灸有深入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评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艾叶的药用价值及其在艾灸中的应用。艾叶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止血止痛的功效,尤其在灸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中详细描述了艾叶的采集、加工和使用方法,强调了艾灸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独特作用。

从文化背景来看,艾叶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本草》中就有记载。艾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中提到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反映了古人对艾叶疗效的深刻认识。

从历史意义来看,艾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体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艾灸,古人不仅治疗疾病,还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文中提到的‘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了艾灸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的独特优势。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文中引用了多位古代医学家的观点,如孟子、丹溪、黄帝等,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学家对艾叶和艾灸的研究成果,还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发展水平。文中提到的‘明堂下经’和‘明堂上经’是古代医学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艾叶和艾灸的详细介绍,展示了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和疾病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9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