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原文

相天时

《千金》云:“正午以后乃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痃,不可针灸。卒急者,不用此例。”

《下经》云:“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暑、雷电虹霓停,候晴明再灸。急难亦不拘此。”

按日正午,气注心经,未时注小肠经,止可灸极泉、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少泽、前谷、后溪、腕骨等穴,其余经络,各有气至之时。故《宝鉴》云:“气不至,灸之不发。”《千金》所云:“午后灸之言,恐非孙真人口诀也。”

《千金》灸法

《千金方》云:“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切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风者,尤宜留意。”

《宝鉴》发灸法

《宝鉴》云:“气不至而不效,灸亦不发。盖十二经应十二时,其气各以时而至,故不知经络气血多少,应至之候,而灸之者,则疮不发,世医莫之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译文

观察天时

《千金方》说:“正午以后才可以进行灸疗,因为此时阴气还未到达,灸疗效果会更好。午前和平旦时分,谷气虚弱,容易引发癫痫,因此不宜进行针灸。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遵循这个规则。”

《下经》说:“进行灸疗时如果遇到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暑、雷电或彩虹等天气,应暂停灸疗,等到天气晴朗时再进行。但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不遵循这个规则。”

在正午时分,气注于心经,未时则注于小肠经,此时只能灸极泉、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少泽、前谷、后溪、腕骨等穴位。其他经络的气血运行时间各不相同。因此《宝鉴》说:“如果气血未到,灸疗也不会有效果。”《千金方》所说的“午后灸疗”的说法,可能并非孙真人的原话。

《千金方》的灸法

《千金方》说:“在吴蜀地区游历时,身体上通常需要灸疗两三处,让疮口暂时愈合,这样瘴气、瘟疫、疟疾等毒素就无法侵入人体,因此吴蜀地区盛行灸法。所以有句话说:‘要想平安,三里穴常灸不干。’对于有风邪的人,尤其要注意。”

《宝鉴》的灸法

《宝鉴》说:“如果气血未到,灸疗也不会有效果。因为十二经络对应十二时辰,气血会在相应的时间到达。如果不了解经络气血的多少和到达的时间,就进行灸疗,那么疮口也不会愈合,这是许多医生所不知道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注解

灸: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等物质,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午:指中午12点,太阳位于天顶的时刻,在中医理论中,此时阳气最盛。

阴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与阳气相对,代表寒冷、静止、内向等特性。

谷气:指人体消化吸收食物后产生的能量,与中医理论中的脾胃功能相关。

癫痃:古代医学术语,指因针灸不当引起的疾病或不适。

经络:中医理论中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连接各个脏腑器官。

气注:指气血在经络中的流动和分布。

极泉、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少泽、前谷、后溪、腕骨:均为中医经络穴位名称,分别位于不同的经络上。

三里:指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常用的保健穴位。

瘴疠温疟:古代对某些传染病的统称,通常与湿热环境有关。

十二经:中医理论中人体主要的十二条经络,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和功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灸法的应用时机和注意事项,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时间、气候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理解。文中引用了《千金方》和《宝鉴》等经典医籍,展示了古代医学文献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文中强调了灸法的时间选择,指出正午以后是进行灸法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阳气充足,阴气未至,灸疗效果更佳。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即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次,文中提到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应暂停灸法,如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暑、雷电虹霓等,这些天气因素可能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而影响灸法的效果。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尊重,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详细列举了不同时辰对应的经络和穴位,如正午时气注心经,未时注小肠经等,这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在灸法中的应用。通过掌握气血运行的规律,医者可以更精准地进行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中还提到灸法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瘴疠温疟等传染病流行的地区,灸法被广泛使用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中通过增强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理念不谋而合。

最后,文中引用了《宝鉴》的观点,强调灸法的效果与经络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若气不至则灸之不发。这一观点提醒医者在进行灸法时,必须深入了解经络气血的运行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对灸法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还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经络气血”等重要思想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