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原文

灸结胸伤寒法

宣黄连七寸,捣末,巴豆七个,去壳不去油,一处研细成膏,如干,滴水两点,纳于脐中,用艾灸腹中通快痛为度。

灸阴毒结胸

巴豆十粒研烂,入面一钱,捣作饼子,实搽脐中心,上用艾炷如豆许,灸七壮,觉腹中鸣吼,良久自通利;次用葱白一束紧札,切作饼餤,灸令热,与熨脐下;更用灰火熨斗烙其饼餤,令生真气,渐觉体温热,即用五积散二钱,入附子末一钱,水盏半,姜枣加盐一捻,同煎至七分,温服,日并三两服,即汗自行而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译文

治疗结胸伤寒的方法

取七寸长的宣黄连,捣成粉末,七个巴豆,去掉壳但不去油,一起研磨成细膏,如果太干,滴两滴水,放入肚脐中,用艾灸腹部直到感觉通畅疼痛为止。

治疗阴毒结胸的方法

将十粒巴豆研磨成泥,加入一钱面粉,捣成饼状,实实地涂抹在肚脐中央,上面放如豆子大小的艾炷,灸七次,感觉腹部有响声,过一会儿自然会通畅;接着用一束葱白紧紧扎好,切成饼状,灸热后,用来熨烫肚脐下方;再用灰火熨斗烙热这些饼,使其产生真气,逐渐感觉体温升高,这时用二钱五积散,加入一钱附子末,半盏水,加姜枣和一小撮盐,一起煎至七分熟,温热服用,每天服用两到三次,汗出后自然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注解

宣黄连: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泻痢等症状。

巴豆:中药名,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需谨慎使用,常用于治疗寒积便秘、腹水肿胀等症状。

艾灸: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治疗效果。

脐中:即肚脐,中医认为脐中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与内脏有密切联系。

阴毒结胸:中医病名,指因寒邪或湿邪凝结于胸腹,导致胸腹疼痛、胀满等症状。

五积散: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凝气滞引起的胸腹疼痛、胀满等症状。

附子:中药名,具有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盛、四肢厥冷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评注

本文所述为古代中医治疗结胸伤寒和阴毒结胸的灸法,体现了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相结合的治疗理念。通过艾灸脐中和脐下,结合药物内服,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治疗效果。

文中提到的宣黄连、巴豆等药物,均为中医常用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功效。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通过热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五积散和附子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效果。这种内外兼治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也展示了古代医家对疾病治疗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

从文化角度来看,本文反映了古代中医对自然药物和物理疗法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人体穴位和经络系统的深入认识。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现代中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本文还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疾病治疗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操作。如灸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药物的配伍和使用方法,都显示出古代医家对疾病治疗的严谨态度和高超技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8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