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原文
灸疮膏法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叶、芩、连、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炒铅粉、香油煎膏贴。如用别膏不对症。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如用别物,干燥作疼,亦且不便。
洗灸疮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其法以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围,约一时久,令驱逐风邪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神效。
灸后调摄法
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译文
灸疮膏的制作方法
使用白芷、金星草、淡竹叶、黄芩、黄连、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药材,与炒过的铅粉和香油一起煎制成膏药,用于贴敷。如果使用其他膏药可能不对症。如果疮口容易愈合,但病气无法排出。如果使用其他物品,可能会导致干燥和疼痛,也不方便。
洗灸疮的方法
古人使用大艾炷进行灸疗后,会采用洗法。方法是用赤皮葱和薄荷煎汤,温洗疮口周围,大约一小时,以驱除风邪从疮口排出,同时使经脉流通不阻塞,自然疾病痊愈。如果灸疗后痂皮脱落,可以用东南桃枝的青嫩皮煎汤温洗,可以保护疮口免受风邪侵袭;如果疮口黑烂,可以加入胡荽煎洗;如果疼痛难忍,加入黄连煎洗效果显著。
灸后的调养方法
灸疗后不宜立即饮茶,以免解除火气;也不宜立即进食,以免阻滞经气,应稍等一两个小时,然后进入室内静卧,远离人事和色欲,保持心情平静,一切都要放松。特别要避免大怒、过度劳累、极度饥饿、过度饱食、受热、受寒。至于生冷的水果,也应避免。只应食用清淡养胃的食物,使气血流通,艾火能驱除病气。如果食用过于油腻或辛辣的食物,或者酗酒,会导致痰涎生成,阻碍病气的排出。鲜鱼、鸡肉和羊肉虽然能发火,但只适用于灸疗初期,十几天之内,不可在半月后增加。现在的人大多不懂得调养,即使进行灸疗又有何益?因此,有人因灸疗反而受害,就是这个原因。仅仅责怪灸疗无效,这是为什么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注解
灸疮膏法:一种用于治疗灸疮的药膏制作方法,包含多种中草药成分,如白芷、金星草等,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和驱除病气。
洗灸疮:古代治疗灸疮后的一种清洗方法,使用赤皮葱和薄荷煎汤温洗,旨在驱风邪、促进经脉流通。
灸后调摄法:灸疗后的护理方法,包括饮食、休息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旨在帮助身体恢复和增强治疗效果。
白芷: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等症状。
金星草: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等。
淡竹叶:中药材,具有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尿路感染等。
芩:指黄芩,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等。
连:指黄连,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等。
乳香: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
当归: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等。
川芎: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头痛、风湿痹痛等。
薄荷:一种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等。
葱白:葱的白色部分,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等。
炒铅粉:一种中药材,具有收敛止血、解毒生肌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疮疡肿毒、外伤出血等。
香油:一种植物油,具有润燥滑肠、解毒生肌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便秘、皮肤干燥等。
赤皮葱:一种葱的品种,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等。
桃枝青嫩皮:桃树的嫩枝和青皮,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等。
胡荽: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透疹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麻疹不透等。
黄连: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评注
本文详细介绍了古代灸疗后的护理方法,包括灸疮膏的制作、洗灸疮的方法以及灸后的调摄法。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的智慧,也反映了对患者全面护理的重视。
灸疮膏法中使用的多种中草药,如白芷、金星草、淡竹叶等,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这些药材的选择和使用,显示了古代医者对药物性能的深刻理解和精准应用。
洗灸疮的方法中,使用赤皮葱和薄荷煎汤温洗,旨在驱风邪、促进经脉流通。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伤口的愈合,还能通过温洗的方式,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灸后调摄法中,强调了饮食、休息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这些建议不仅有助于身体的恢复,还能增强灸疗的效果。例如,灸后不宜立即饮茶和进食,以免影响火气的消散和经气的流通。
本文还特别指出,灸疗后的护理需要避免大怒、大劳、大饥、大饱等极端情况,这些建议体现了古代医者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护理方法,还深入探讨了这些方法背后的医学原理和文化背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通过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