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原文

灸寒热

灸寒热之法: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以年为壮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上。巅上一穴灸之。

灸疮要法

《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

《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

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于青灰中煨热,拍破,热熨上十余遍,其疮三日遂发,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亦有恐血气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论也。

有复灸一二壮遂发,有食热灸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顺其自然,终不发矣!

贴灸疮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而疾除。

《资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下白细毛,或猫腹毛。

今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

但今世贴膏药,亦取其便,不可易速,若膏药不坏,惟久久贴之可也。

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尽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译文

灸寒热

治疗寒热的方法:首先灸大椎穴,灸的次数根据年龄来决定,然后灸撅骨穴,灸的次数也根据年龄来决定。

观察背部俞穴凹陷的地方进行灸治,肩臂上凹陷的地方进行灸治,两季胁之间进行灸治,外踝上绝骨的末端进行灸治,足小趾和次趾之间进行灸治,腨下凹陷的脉进行灸治,外踝后进行灸治,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的地方进行灸治,膺中凹陷的骨间进行灸治,脐下关元三寸处进行灸治,毛际动脉进行灸治,膝下三寸分间进行灸治,足阳明跗上动脉进行灸治。头顶上的一穴进行灸治。

灸疮要法

《资生》说:“凡是艾灸后疮口发炎,所患的病就会痊愈,如果不发炎,病就不会好。”

《甲乙经》说:“灸疮不发炎的,用旧鞋底灸热,熨烫,三天就会发炎。

现在的人用三五根红皮葱去掉青色部分,在青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烫十几次,疮口三天就会发炎,也可以用生麻油浸泡使其发炎,也可以用皂角煎汤,等凉了后频繁点涂,也有因为血气衰弱不发炎的,服用四物汤滋养血气,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再次灸一两次就会发炎,有的吃热灸的食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等使其发炎,人们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方法,不能顺其自然,否则最终不会发炎。

贴灸疮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让脓液多出而病除。

《资生》说:“春天用柳絮,夏天用竹膜,秋天用新绵,冬天用兔腹下的白细毛,或者猫腹毛。

现在的人多用膏药贴,一天换两三次。想要快速痊愈,这不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意图。

但现在贴膏药,也是为了方便,不能频繁更换,如果膏药不坏,可以长时间贴。

如果频繁更换,虽然快速痊愈,恐怕病根没有完全去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注解

灸寒热: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艾灸特定穴位来调节体内的寒热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椎:位于人体背部,第七颈椎下方的穴位,是治疗寒热的重要穴位。

撅骨:指肩胛骨,灸撅骨可以治疗肩背疼痛。

背俞:背部的一系列穴位,与内脏功能相关,灸之可以调节内脏功能。

臂肩上陷:指肩部和臂部的凹陷处,灸之可以缓解肩臂疼痛。

两季胁之间:指肋骨下方的区域,灸之可以治疗胁痛。

外踝上绝骨之端:指外踝上方的骨端,灸之可以治疗踝关节疼痛。

足小趾次趾间:指足小趾和次趾之间的区域,灸之可以治疗足部疼痛。

腨下陷脉:指小腿后侧的凹陷处,灸之可以治疗小腿疼痛。

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指锁骨上方的坚硬部位,灸之可以治疗颈部疼痛。

膺中陷骨间:指胸骨中央的凹陷处,灸之可以治疗胸痛。

脐下关元三寸:指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灸之可以调节脾胃功能。

毛际动脉:指腹股沟区域的动脉,灸之可以治疗下腹部疼痛。

膝下三寸分间:指膝盖下方三寸的区域,灸之可以治疗膝痛。

足阳明跗上动脉:指足阳明经上的动脉,灸之可以治疗足部疼痛。

巅上一穴:指头顶的百会穴,灸之可以调节全身气血。

灸疮:艾灸后皮肤上形成的疮口,古人认为灸疮发得越多,治疗效果越好。

故履底:旧鞋底,古人用来加热后熨灸疮,以促进灸疮发炎。

赤皮葱:一种葱类植物,古人用来加热后熨灸疮,以促进灸疮发炎。

四物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滋养血气,促进灸疮发炎。

柳絮:柳树的絮状物,古人用来贴灸疮,以促进脓液排出。

竹膜:竹子的内膜,古人用来贴灸疮,以促进脓液排出。

新绵:新鲜的棉花,古人用来贴灸疮,以促进脓液排出。

兔腹下白细毛:兔子腹部的白色细毛,古人用来贴灸疮,以促进脓液排出。

猫腹毛:猫腹部的毛,古人用来贴灸疮,以促进脓液排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评注

《灸寒热》一文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医通过艾灸治疗寒热病症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经络穴位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文中提到的各个穴位,如大椎、撅骨、背俞等,都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治疗点,通过这些穴位的灸治,可以调节体内的寒热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文中提到的灸疮要法,反映了古人对灸疮发炎的重视。古人认为,灸疮发得越多,治疗效果越好,因此通过各种方法促进灸疮发炎,如使用故履底、赤皮葱等加热后熨灸疮,甚至服用四物汤滋养血气。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灸疗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疾病治疗的细致入微。

贴灸疮的部分,展示了古人对灸疮处理的独特方法。古人认为,灸疮的脓液排出越多,疾病恢复得越快,因此根据不同季节使用不同的材料贴灸疮,如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下白细毛或猫腹毛。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材料的巧妙运用,也反映了他们对疾病治疗的耐心和细致。

总的来说,《灸寒热》一文不仅是一篇详细的中医治疗指南,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实践经验的古代医学文献。通过对这些古老治疗方法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为现代医学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