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原文
灸劳穴法(《聚英》)
《资生经》云:“久劳,其状手脚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肌瘦面黄,减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于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月秋)大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分开发,量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人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量穴。灸时随年纪多灸一壮。如人三十岁,灸三十一壮,累效。”
按此穴,合五椎两旁,各一寸五分,心俞二穴也。心主血,故灸之。
取肾俞法
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当背脊骨上量之,知是与脐平处也。然后左右各寸半,取其穴,则肾俞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译文
灸劳穴法(出自《聚英》)
《资生经》中说:“长期劳累的人,症状表现为手脚心发热,盗汗,精神疲惫,骨节疼痛发冷,初期会咳嗽,逐渐吐出脓血,肌肉消瘦,面色发黄,食欲减退,体力下降。让病人身体保持正直,用一根草从男性左脚或女性右脚的中指尖开始测量,经过脚心下方,向上到曲(月秋)大纹处截断;然后将这根草从鼻尖开始测量,沿着头部正中线分开头发,测量到脊柱,用草的长度在脊柱上做标记;再用另一根草,让病人自然合口,测量口的宽度并截断;然后将这根草平放在之前标记的点上,两端对齐,测量出穴位。灸的时候根据年龄多灸一壮。比如一个人三十岁,就灸三十一壮,效果显著。”
这个穴位位于第五椎骨两旁,各一寸五分的位置,是心俞二穴。心主血,所以灸这个穴位。
取肾俞的方法
让病人站在平坦的地方,用一根杖子大约量到肚脐的位置,再用这根杖子在背脊骨上测量,找到与肚脐平齐的位置。然后左右各量一寸半,找到的穴位就是肾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注解
灸劳穴法: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艾灸特定的穴位来治疗因长期劳累引起的症状。
资生经:古代医学著作,记载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理论。
久劳:指长期过度劳累,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症状。
手脚心热:中医症状,指手脚心感觉发热,常与阴虚火旺有关。
盗汗:中医症状,指夜间睡眠时出汗,醒来即止,常与阴虚或气虚有关。
精神困顿:指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常与气血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骨节疼寒:中医症状,指关节疼痛且感觉寒冷,常与风寒湿邪侵袭有关。
咳嗽:中医症状,指肺气上逆引起的咳嗽,常与外感或内伤有关。
吐脓血:中医症状,指咳嗽时吐出带有脓血,常与肺痈或肺热有关。
肌瘦面黄:中医症状,指肌肉消瘦,面色发黄,常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有关。
减食少力:中医症状,指食欲减退,体力下降,常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有关。
心俞:中医穴位,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心脏疾病。
肾俞:中医穴位,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肾脏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评注
《灸劳穴法》一文出自《聚英》,引用了《资生经》的内容,详细描述了因长期劳累引起的多种症状及其治疗方法。文中提到的症状如手脚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等,都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虚劳症状,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长期劳累导致的身体损害的深刻认识。
文中提到的灸劳穴法,是一种通过艾灸特定穴位来治疗虚劳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即通过调整全身气血来治疗局部症状,还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症状来调整灸疗的壮数。这种治疗方法在古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取肾俞穴的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穴位定位的精确要求。肾俞穴是治疗肾脏疾病的重要穴位,通过准确的定位和灸疗,可以达到温补肾阳、强健筋骨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灸劳穴法》一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医家对虚劳症状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还展示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这些古代医学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