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崔氏取四花穴法-原文
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尪羸痼疾,用蜡绳量患人口长,照绳裁纸四方,中剪小孔,别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趾,后上曲(月秋)横纹截断,如妇人缠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髃穴贴肉,量至中指头截断。
却络在结喉下双垂向背后,绳头尽处,用笔点记,即以前纸小孔安点中,分四方,灸纸角上各七壮。
按:四花穴,古人恐人不知点穴,故立此捷法,当必有合于五脏俞也。今依此法点穴,果合足太阳膀胱经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
《难经》曰:『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骨蒸劳热,血虚火旺,故取此以补之。
胆者,肝之腑,肝能藏血,故亦取是俞也。
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胆俞四穴者,为粗工告也。
但人口有大小、阔狭不同,故比量四花亦不准,莫若只揣摸脊骨膈俞、胆俞为正,再取膏肓二穴灸之,无不应矣。
膈俞:在七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胆俞:在十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膏肩俞: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崔氏取四花穴法-译文
治疗男女的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瘦弱久病,用蜡绳量患者的口长,按照绳的长度裁出四方形的纸,中间剪一个小孔,另外用长蜡绳放在脚下,前面对齐大脚趾,后面到脚背的横纹处截断,如果妇女缠足,测量不便,就取右肩膀的肩髃穴贴肉,量到中指头截断。
然后将绳子绕在喉咙下,双垂向背后,绳头尽处用笔点记,将之前剪好的纸的小孔对准这个点,分成四方,在纸的四个角上各灸七壮。
按:四花穴,古人担心人们不知道如何点穴,所以设立了这个简便的方法,应当与五脏的俞穴相合。现在按照这个方法点穴,果然与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两行穴位:膈俞、胆俞四穴相合。
《难经》说:『血会膈俞。』解释说:『血病治此。』因为骨蒸劳热,血虚火旺,所以取这个穴位来补血。
胆是肝的腑,肝能藏血,所以也取这个俞穴。
崔氏只说四花,而不说膈俞、胆俞四穴,是为了告诉粗工。
但人的口有大小、宽窄不同,所以比量四花也不准确,不如只揣摸脊骨的膈俞、胆俞为正,再取膏肓二穴灸之,没有不应的。
膈俞:在第七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
胆俞:在第十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
膏肩俞:在第四椎下一分,第五椎上二分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第四肋第三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崔氏取四花穴法-注解
五劳七伤:中医术语,指五种劳损和七种伤害,五劳包括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七伤包括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骨蒸潮热:中医病症名,指因阴虚火旺引起的发热症状,常伴有盗汗、五心烦热等。
尪羸痼疾:指身体虚弱、长期不愈的疾病。
蜡绳:古代用于测量和定位的工具,常用于针灸治疗中确定穴位。
膈俞: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血病、胸痛等。
胆俞: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肝胆疾病、胸胁痛等。
膏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崔氏取四花穴法-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医治疗五劳七伤、气虚血弱等病症的方法,特别是通过蜡绳测量和定位穴位进行灸疗的技术。这种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穴位定位的精确性和对治疗方法的严谨态度。
文中提到的四花穴,是古代医家为了方便定位而设立的简便方法,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因人体差异而不完全准确,但这种方法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体现了古人对医学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通过对膈俞、胆俞等穴位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这些穴位在治疗血病、肝胆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特别是《难经》中提到的“血会膈俞”,进一步强调了膈俞在治疗血病中的关键地位。
崔氏提到的四花穴虽然简便,但因其准确性不足,作者建议直接揣摸脊骨膈俞、胆俞等穴位,并配合膏肓穴进行灸疗,这种方法更加精准,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治疗效果的追求和对患者负责的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在穴位定位和灸疗技术上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这些方法和理论至今仍对现代中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