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原文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分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八分,名曰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劳宫为鬼窟;

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大针),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三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人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译文

各种邪气导致的颠狂病症,需要认识十三个针灸穴位,针灸的顺序是先针鬼宫,再针鬼信,效果显著,按照顺序逐一进行,男性从左边开始,女性从右边开始。

第一针在人中穴,称为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针;

第二针在手大拇指指甲下,称为鬼信,刺入三分深;

第三针在足大趾指甲下,称为鬼垒,刺入二分深;

第四针在手掌上的大陵穴,刺入五分深,称为鬼心;

第五针在申脉穴,称为鬼路,用火针刺入三分,针要锃亮;

第六针在大椎穴上方,入发际一寸处,称为鬼枕;

第七针在耳垂下方八分处,称为鬼床,针要温和;

第八针在承浆穴,称为鬼市,从左边下针,右边出针,要记住;

第九针在劳宫穴,称为鬼窟;

第十针在上星穴,称为鬼堂;

第十一针在阴下缝处,女性在玉门头,称为鬼藏;

第十二针在曲池穴,称为鬼腿,用火针刺入五分,针要锃亮;

第十三针在舌头中间,称为鬼封。

手足两边的穴位要相对针刺,如果遇到孤立的穴位只针一侧,这是先师的妙诀,能驱散狂猖的恶鬼。

第一针鬼宫,即人中穴,刺入三分深。

第二针鬼信,即少商穴,刺入三分深。

第三针鬼垒,即隐白穴,刺入二分深。

第四针鬼心,即大陵穴,刺入五分深。

第五针鬼路,即申脉穴(用大针),刺入三分深。

第六针鬼枕,即风府穴,刺入二分深。

第七针鬼床,即颊车穴,刺入五分深。

第八针鬼市,即承浆穴,刺入三分深。

第九针鬼窟,即劳宫穴,刺入二分深。

第十针鬼堂,即上星穴,刺入二分深。

第十一针鬼藏,男性在会阴穴,女性在玉门头,刺入三分深。

第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穴(用火针),刺入五分深。

第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处,刺出血,然后横放一枚针,固定在两口吻处,使舌头不动,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再加上间使、后溪三穴效果更佳。

男性先从左边的穴位开始针灸,女性先从右边的穴位开始针灸,单日为阳日,双日为阴日。阳日、阳时向右转针,阴日、阴时向左转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注解

鬼宫:指人中穴,位于鼻下唇上正中凹陷处,是急救要穴,常用于治疗昏迷、休克等急症。

鬼信:指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发热等症。

鬼垒:指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等妇科疾病。

鬼心:指大陵穴,位于腕掌横纹中点,常用于治疗心痛、心悸、失眠等症。

鬼路:指申脉穴,位于外踝尖直下凹陷处,常用于治疗头痛、目眩、癫痫等症。

鬼枕:指风府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感冒等症。

鬼床:指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处,常用于治疗牙痛、面瘫等症。

鬼市:指承浆穴,位于颏唇沟正中凹陷处,常用于治疗口眼歪斜、流涎等症。

鬼窟:指劳宫穴,位于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常用于治疗心痛、呕吐、癫狂等症。

鬼堂:指上星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常用于治疗头痛、目眩、鼻塞等症。

鬼藏:男性指会阴穴,位于肛门与阴囊根部连线的中点;女性指玉门头,即阴道口,常用于治疗生殖系统疾病。

鬼腿:指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常用于治疗手臂疼痛、发热、高血压等症。

鬼封:指舌下中缝,刺出血,常用于治疗舌强不语、中风等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针灸大成》,详细描述了治疗‘百邪颠狂’的十三鬼穴及其针刺方法。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驱邪安神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

从文化背景来看,古代中医认为精神疾病多由邪气入侵所致,因此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驱邪安神。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通过调节人体气血来达到治疗目的。

历史意义方面,十三鬼穴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精神疾病的深刻认识和独特治疗方法。这些穴位的命名和定位,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经络的精确把握,也展示了中医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

艺术特色上,这段文字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播。每一句都简洁明了,既描述了穴位的位置,又说明了针刺的深度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十三鬼穴的记载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经验,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些穴位的发现和应用,不仅丰富了中医针灸学的内容,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的宝贵遗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