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原文

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卒死: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趾内,去甲一韭叶。

灸精宫:专主梦遗。十四椎下各开三寸,灸七壮效。

鬼眼穴:专祛痨虫。令病人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以墨点记,于六月癸亥夜亥时灸,勿令人知。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痞根穴: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又法:用秆心量患人足大趾齐,量至足后跟中截断,将此秆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两旁各开二韭叶许,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三分,灸七壮,神效。又法:于足第二趾歧骨处灸五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一晚夕,觉腹中响动,是验。

肘尖穴:治瘰疬。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又法:用秆心比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作两段,于手腕窝中量之,上下左右四处尽头是穴,灸之亦效。

灸疰忤:尸疰客忤,中恶等症。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或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偏坠: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旁,尖尽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炷艾如粟米大,灸四十壮神效。又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男左女右灸之。兼治诸气,心腹痛,外肾吊肿,小腹急痛。

灸翻胃:两乳下一寸,或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肠风诸痔: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肿满:两大手指缝,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癜风:左右手指节宛宛中。凡赘疵诸痣,灸之无不立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译文

鬼哭穴:用于治疗鬼魅狐惑、精神恍惚、身体颤抖等症状。将患者的两手大拇指并拢绑紧,用艾炷在指甲两侧及指甲后肉四处骑缝处点燃艾灸,患者会哀告说:我自己离开。这是有效的。

灸卒死:用于治疗一切急症、魇症、暴绝等。灸足两大脚趾内侧,距离指甲一片韭菜叶的距离。

灸精宫:专门治疗梦遗。在第十四椎下各开三寸处,灸七壮有效。

鬼眼穴:专门祛除痨虫。让病人举手向上,稍微向后转,腰部会出现两个凹陷,即腰眼。用墨点标记,在六月癸亥夜亥时灸,不要让别人知道。四花、膏肓、肺俞等穴位也能祛虫。

痞根穴:专门治疗痞块。在第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处,多灸左边。如果左右都有,左右都灸。另一种方法:用秆心量患者的足大趾到足后跟的中截断,将秆从尾骨尖量到秆的尽头,两旁各开两片韭菜叶的距离,左边灸右边,右边灸左边,针三分,灸七壮,效果神奇。另一种方法:在足第二趾歧骨处灸五七壮,左边灸右边,右边灸左边,灸后一晚,感觉腹中有响动,这是有效的。

肘尖穴:治疗瘰疬。左边灸右边,右边灸左边,如果是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另一种方法:用秆心比患者口两角为则,折成两段,在手腕窝中量之,上下左右四处尽头是穴,灸之也有效。

灸疰忤:用于治疗尸疰、客忤、中恶等症状。在乳后三寸处,男左女右灸之。或者灸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偏坠:用一条秆心,量患者口两角为则,折成三段,如△字样,以一角放在脐中心,两角放在脐下两旁,尖尽处是穴。左边灸右边,右边灸左边,左右都有,左右都灸。艾炷如粟米大,灸四十壮效果神奇。另一种方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男左女右灸之。兼治各种气病,心腹痛,外肾吊肿,小腹急痛。

灸翻胃:在两乳下一寸处,或内踝下三指处,稍斜向前灸。

灸肠风诸痔:在第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处,年深者最有效。

灸肿满:在两大手指缝处,或足二趾上一寸半处灸。

灸癜风:在左右手指节宛宛中灸。凡是赘疵、痣等,灸之无不立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注解

鬼哭穴:位于手指甲角及甲后肉四处,用于治疗鬼魅狐惑、恍惚振噤等症状。

灸卒死:灸法用于急救,灸足两大趾内侧,去甲一韭叶处,治疗急魇暴绝。

灸精宫:位于第十四椎下各开三寸,用于治疗梦遗。

鬼眼穴:位于腰部两陷处,用于祛除痨虫。

痞根穴:位于第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用于治疗痞块。

肘尖穴:用于治疗瘰疬,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灸疰忤:用于治疗尸疰客忤、中恶等症,灸乳后三寸或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偏坠:用于治疗疝痛偏坠,灸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

灸翻胃:用于治疗翻胃,灸两乳下一寸或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肠风诸痔:位于第十四椎下各开一寸,用于治疗肠风诸痔。

灸肿满:用于治疗肿满,灸两大手指缝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癜风:用于治疗癜风,灸左右手指节宛宛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医灸法的具体应用,涵盖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如鬼魅狐惑、急魇暴绝、梦遗、痨虫、痞块、瘰疬、尸疰客忤、疝痛偏坠、翻胃、肠风诸痔、肿满、癜风等。这些灸法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治疗手段。

文中提到的穴位如鬼哭穴、鬼眼穴、痞根穴等,名称奇特,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神秘化理解。这些穴位的定位和灸法操作详细具体,显示了古代中医在解剖学和针灸技术上的精湛技艺。

灸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功效。本文中的灸法多用于急症和慢性病的治疗,如急魇暴绝、梦遗、痞块等,显示了灸法在急救和调理身体方面的广泛应用。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灸法操作,如用秆心量患人足大趾齐,量至足后跟中截断,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等,这些操作体现了古代中医在治疗上的细致和精确。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灸法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如灸鬼眼穴时勿令人知,灸痞根穴时多灸左边等,这些细节反映了古代中医在治疗上的谨慎和严谨。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部珍贵的中医文献,也是研究古代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灸法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的智慧和技艺,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