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原文
壮数多少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有至三五百壮、千壮,此亦太过。曹氏灸法,有百壮,有五十壮。《小品》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
凡灸头项,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
《铜人》治风,灸上星、前顶、百会,至二百壮,腹背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多灸,灸多则四肢细而无力。《千金方》于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百壮。心俞禁灸。若中风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不通其变也。
灸法
《千金方》云:“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四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明堂》云:“须得身体平直,毋令蜷缩,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
炷火先后
《资生》云:“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明堂》云:“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皆宜审之。”王节斋曰:“灸火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译文
壮数的多少
《千金方》说:“凡是提到壮数的,如果是壮年人病根深重,可以加倍于方数;老人、小孩和体弱的人可以减少一半。扁鹊的灸法,有达到三五百壮、千壮的,这也太过分了。曹氏的灸法,有百壮,有五十壮。《小品》中的各种方子也是这样。只有《明堂本经》说:‘针入六分,灸三壮。’没有其他的论述。所以后人没有标准,只能根据病情的轻重来增减。”
凡是灸头项部位,最多只能灸七壮,累积到七七壮为止。
《铜人》治疗风病,灸上星、前顶、百会,最多灸到二百壮,腹背部位灸五百壮。如果是鸠尾、巨阙,也不宜多灸,灸多了会导致四肢细弱无力。《千金方》在足三里穴,说最多可以灸到三百壮。心俞穴禁止灸。如果是中风,则应急灸到百壮。都要根据病情的轻重来使用,不能拘泥于一种说法,而不懂得变通。
灸法
《千金方》说:“凡是灸法,坐着点穴,就坐着灸;躺着点穴,就躺着灸;站着点穴,就站着灸,必须四肢平直,不要倾斜。如果倾斜,穴位不正,只会白白损伤好肉。”
《明堂》说:“必须让身体平直,不要蜷缩,坐着点穴不要俯仰,站着点穴不要倾斜。”
炷火的先后顺序
《资生》说:“凡是灸法,应当先阳后阴,意思是从头向左逐渐向下,然后再从头向右逐渐向下,先上后下。”
《明堂》说:“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少,后灸多,都要仔细考虑。”王节斋说:“灸火必须从上到下,不能先灸下部,后灸上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注解
壮数:在中医灸法中,指每次施灸时所用的艾炷数量。壮数的多少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情轻重来调整。
丁壮:指年轻力壮的成年人。
羸弱:指身体虚弱、瘦弱的人。
扁鹊灸法:扁鹊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其灸法以灸炷数量多著称,有时甚至达到三五百壮或千壮。
曹氏灸法:指曹氏家族的灸法,其灸炷数量较为适中,通常为百壮或五十壮。
明堂本经:古代医书,记载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
上星、前顶、百会:均为头部穴位,常用于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
鸠尾、巨阙:腹部穴位,鸠尾位于胸骨下端,巨阙位于脐上四寸。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的穴位,常用于调理脾胃、增强体力。
心俞:位于背部的穴位,因靠近心脏,故禁灸。
炷火:指灸法中所用的艾炷燃烧的火。
阳后阴: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灸法施灸时通常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灸法中的壮数、施灸方法及注意事项,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在针灸治疗中的丰富经验和严谨态度。壮数的多少是灸法中的重要参数,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文中提到,壮数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情轻重来调整,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文中引用了《千金方》、《明堂本经》、《铜人》等多部古代医书的观点,展示了古代医学家对灸法的不同理解和实践。扁鹊灸法以灸炷数量多著称,而曹氏灸法则较为适中,反映了不同医家对灸法的个性化应用。
在施灸方法上,文中强调了体位的重要性,要求施灸时身体平直,避免倾侧或蜷缩,以确保穴位准确,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患者的高度负责和对医术的精益求精。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灸火的先后顺序,强调应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经络理论密切相关。通过合理的施灸顺序,可以更好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灸法的具体操作,还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在针灸治疗中的智慧和经验。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中医针灸的实践和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这些古代文献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