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东垣针法(聚英)-原文
东垣曰:“《黄帝针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忌湿面。”
东垣曰:“《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云:‘视前痛者,当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黄帝曰:‘五乱刺之有道乎?’歧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帝曰:‘愿闻其道!’歧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俞:鱼际、太渊。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溪。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穴中有一说,腑俞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之募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为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阳荥、俞: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以引导去之。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手足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深取之。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阴深取,引而上之。上者出也,去也。皆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荣血也。当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帝曰:‘补泻奈何?’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问,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东垣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应象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定其血脉,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导引之。’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俞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治只在背腑俞。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者,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勿误也。阳病在阴者,当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又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俞,错泻四末之荥,错泻者,差尤甚矣。按歧伯所说,只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不当泻而泻,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亦歧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东垣曰:“三焦元气衰王。《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结。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闷,补足外踝,留之。’”
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此其一也。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东垣针法(聚英)-译文
东垣说:“《黄帝针经》中提到:‘胃病患者,胃脘部会感到疼痛,疼痛会向上延伸到两胁,膈肌和咽喉不通畅,饮食难以下咽,此时应取足三里穴进行补益。’脾胃虚弱,感受湿邪会导致痿病,出汗过多,影响饮食。此时应在足三里穴和气冲穴用三棱针放血,如果出汗不减或不止,可以在足三里穴下三寸的上廉穴放血。同时要禁酒,避免食用湿面。”
东垣说:“《黄帝针经》中提到:‘从下向上的病邪,应引导其排出。上气不足时,应推动并提升它。’上气指的是心肺上焦的气,阳病在阴,应从阴引阳,将邪气从腠理和皮毛排出。又说:‘看到前面疼痛的部位,应先取穴治疗。’这是先用缪刺法,泻去经络中的壅滞,因为血凝而不流动,所以先去除它,然后再治疗其他病症。”
东垣说:“胃气下溜,五脏之气都会紊乱,病症会互相显现。黄帝问:‘五乱刺法有规律吗?’歧伯回答:‘有规律可循,有规律可去,了解这些规律,就是身体的宝贵财富。’黄帝说:‘请详细说说这些规律!’歧伯回答:‘气在心时,取手少阴心经的俞穴:神门、大陵,通过同精导气,使其恢复本位。气在肺时,取手太阴肺经的荥穴和俞穴:鱼际、太渊。成痿病时,应导湿热,引胃气出阳道,不让湿土克肾,其穴位在太溪。气在肠胃时,取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不下者,取足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太阴虚者,在募穴中导引,腑俞去腑病。胃虚导致太阴无所禀者,在足阳明胃经的募穴中引导,如气逆为霍乱者,取足三里,气下则止,不下则继续治疗。气在头时,取天柱、大杼。不足时,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和俞穴: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为主。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以引导去之。气在臂时,先取血脉,后取手足阳明经的荥穴和俞穴:二间、三间,深取;内庭、陷谷,深取。视其足臂的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阴深取,引而上之。上者出也,去也。皆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荣血也。当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黄帝问:‘补泻如何操作?’歧伯回答:‘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这不是有余不足的问题,而是乱气相逆的结果。’黄帝说:‘这道理真是允当,问题真是明确,请将其刻在玉版上,命名为治乱。’”
东垣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应象论》中提到:‘审察阴阳,区分柔刚,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定其血脉,各守其位,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导引之。’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的背上腑俞、脏俞。人受天外客邪,有两种说法。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俞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治只在背腑俞。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者,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勿误也。阳病在阴者,当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又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俞,错泻四末之荥,错泻者,差尤甚矣。按歧伯所说,只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不当泻而泻,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亦歧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东垣说:“三焦元气衰王。《黄帝针经》中提到:‘上气不足,脑会感到空虚,耳朵会感到鸣响,头会倾斜,眼睛会昏花。中气不足,大小便会发生变化,肠道会感到结滞。下气不足,会导致痿厥和心闷,应补足外踝,留针。’”
东垣说:“一位富人前阴有臊臭味,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适,求先师治疗。先师说:‘前阴是足厥阴肝经的脉络,循阴器而出。凡臭味,是心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这是其中之一。应在肝经中泻行间穴,这是治本;然后在心经中泻少冲穴,这是治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东垣针法(聚英)-注解
黄帝针经: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相传为黄帝所著,主要讲述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胃脘:胃的上部,位于心窝处。
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穴位。
气冲:气冲穴,位于腹部,是调节气机的重要穴位。
三棱针:古代针灸工具,用于放血疗法。
上廉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足三里穴下三寸处。
缪刺:一种针灸手法,用于疏通经络。
神门: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位于手腕内侧。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手腕内侧。
鱼际: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手掌侧。
太渊: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手腕内侧。
太溪: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
章门: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腹部。
中脘:任脉的穴位,位于腹部。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颈部。
大杼: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
通谷: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足外侧。
束骨: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足外侧。
二间: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背。
三间: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背。
内庭: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
陷谷: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
行间: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足背。
少冲: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位于手指末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九-东垣针法(聚英)-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讨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针对脾胃虚弱、气机紊乱等病症的治疗。文本引用了《黄帝针经》的内容,强调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如‘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等,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和‘调理气机’的思想。
文本详细描述了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如胃病取三里穴,气乱取神门、大陵等穴位,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精细化和个性化特点。通过对不同穴位的选择和操作手法的描述,反映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复杂性和科学性。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体现。通过对阴阳、气血、经络等概念的运用,文本展示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文本还特别提到了‘三焦元气衰王’的概念,指出上气不足、中气不足、下气不足的不同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反映了中医对气机运行的重视,以及通过针灸调节气机、恢复健康的理念。
最后,文本通过一个具体的病例,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实际应用。通过对前阴臊臭病症的分析和治疗,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即通过治本和治标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调理气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