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针法歌-原文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
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
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
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
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
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
吸时须右转,依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依法要停针。
出针吹口气,摇动大其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针法歌-译文
首先介绍平针法,将针含在口中使其温暖,按压揉捏使气散开,掐按穴位使其深入。
将针固定在穴位上,让患者咳嗽一声,随着咳嗽将针归入天部,停针后再进入人部。
再停针归入地部,等待气候使针沉下,如果气没有到来,用指甲切按经络。
接着提起针指向病处,针退回到天、地、人三部,补法必须顺着经络刺入,让患者频繁吹气。
随着吹气向左转动针,逐步归入天、地、人三部,等待气停针久,再弹三次针并熨温。
出针时吸气,迅速关闭针口,泻法要迎着经络取气,吸气时将针内入。
吸气时要向右转动针,依次进入天、人部,转动针后再次吸气,按照方法停针。
出针时吹一口气,摇动针口使其大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针法歌-注解
平针法:中医针灸中的一种基本针刺手法,指将针平直刺入穴位,不偏不倚,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含针口内温:指在针刺前,将针尖含在口中,利用体温使针尖温暖,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按揉令气散:在针刺前,通过按揉穴位,使局部气血流通,为针刺做好准备。
掐穴故教深:指在针刺前,用指甲掐按穴位,以确定穴位的位置和深度,确保针刺的准确性。
持针安穴上:指将针稳稳地放置在穴位上,准备进行针刺。
嗽一声:指在针刺时,让患者咳嗽一声,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天部、人部、地部:中医针灸中的术语,分别指针刺的不同深度层次,天部为浅层,人部为中层,地部为深层。
气候针沉:指在针刺过程中,等待针感(如酸、麻、胀等)出现,表示气血已经到达针刺部位。
指甲切其经:指在针刺过程中,如果气血未至,可以用指甲掐按经络,以促进气血流通。
补必随经刺:指在进行补法针刺时,必须顺着经络的方向进行针刺,以达到补益气血的效果。
吹气频:指在针刺时,让患者频繁吹气,以配合针刺手法,增强治疗效果。
左转、右转:指在针刺过程中,针体的旋转方向,左转为补法,右转为泻法。
三弹更熨温:指在针刺结束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三次,并用温热的物体熨烫针刺部位,以增强疗效。
出针口吸气:指在拔针时,让患者吸气,以减少拔针时的疼痛感。
急急闭其门:指在拔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以防止气血外泄。
泻欲迎经取:指在进行泻法针刺时,要逆着经络的方向进行针刺,以达到泻除病邪的效果。
吸则内其针:指在针刺时,让患者吸气,同时将针向内刺入,以增强泻法的效果。
摇动大其门:指在拔针时,轻轻摇动针体,以扩大针孔,促进气血流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针法歌-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中医针灸中的平针法及其操作步骤,展现了古代医家在针灸治疗中的精湛技艺和严谨态度。平针法作为针灸的基本手法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针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文中提到的‘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等步骤,体现了古代医家在针刺前对患者的细致关怀和对穴位精准定位的重视。这些步骤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能确保针刺的准确性和疗效。
针刺过程中的‘天部、人部、地部’分层针刺法,反映了中医针灸对针刺深度的精细控制。通过不同层次的针刺,医家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精准治疗,体现了中医针灸的个体化治疗理念。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补法和泻法的操作步骤,如‘补必随经刺’、‘泻欲迎经取’等,展现了中医针灸在治疗中的辨证施治原则。补法通过顺经针刺以补益气血,泻法则通过逆经针刺以泻除病邪,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文中提到的‘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等操作步骤,体现了古代医家在针刺后的细致护理。这些步骤不仅有助于增强针刺的疗效,还能防止气血外泄,确保患者的康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针灸的操作步骤,还深刻反映了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医家在针灸治疗中的智慧和匠心,以及他们对患者健康的深切关怀。这段文字不仅是中医针灸技术的宝贵记录,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