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针内障秘歌(杨氏)-原文
内障由来十八般,精医明哲用心看,分明一一知形状,下手行针自入玄。
察他冷热虚和实,多惊先服镇心丸,弱翳细针粗拨老,针形不可一般般。
病虚新瘥怀妊月,针后应知将息难,不雨不风兼吉日,清斋三日在针前。
安心定志存真气,念佛亲姻莫杂喧,患者向明盘膝坐,医师全要静心田。
有血莫惊须住手,裹封如旧勿频看,若然头痛不能忍,热茶和服草乌烟。
七月解封方视物,花生水动莫开言,还睛圆散坚心服,百日冰轮彻九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针内障秘歌(杨氏)-译文
内障眼病有十八种不同的类型,精明的医生需要用心观察,清楚地了解每一种病症的形状,这样在施针时才能得心应手,进入玄妙的境界。
观察病人的冷热虚实,如果病人容易受惊,先让他服用镇心丸。对于轻微的翳障,用细针治疗;对于严重的翳障,用粗针拨除。针的形状和用法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病人身体虚弱、刚刚康复或怀孕,施针后需要特别注意休息。选择无风无雨的吉利日子,施针前要清心斋戒三天。
施针前,病人要安心定志,保持真气,念佛时不要让亲友喧哗。病人要面向光明处盘腿而坐,医生则要心静如水。
如果施针时出血,不要惊慌,要立即停手,包扎好伤口,不要频繁查看。如果病人头痛难忍,可以用热茶送服草乌烟来缓解。
施针后七个月才能解开包扎,看到东西时不要说话。坚持服用还睛圆散,百日之后,眼睛会像冰轮一样清澈明亮,彻底恢复健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针内障秘歌(杨氏)-注解
内障:中医术语,指眼睛内部的疾病,如白内障等。
镇心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状。
翳:中医术语,指眼睛表面的混浊或模糊,常见于白内障等眼病。
清斋:指在特定时间内保持清净的饮食和心境,通常用于宗教或医疗目的。
真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正气或生命力。
草乌烟:一种中药,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
还睛圆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眼病。
冰轮:比喻眼睛清澈明亮。
九渊:比喻极深的地方,此处指眼睛的深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针内障秘歌(杨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眼科正宗》,是一部关于中医眼科的经典著作。文本详细描述了治疗内障(如白内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体现了古代中医在眼科治疗上的精细和严谨。
首先,文本强调了诊断的重要性,指出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了解其冷热虚实等体质特征。这种细致的诊断方法是中医治疗的基础,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其次,文本提到了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如选择吉日、清斋三日等。这些做法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自然和时间的尊重,也反映了中医治疗中注重身心调和的理念。
在治疗过程中,文本强调了医生的心态和患者的状态。医生需要静心,患者需要安心定志,这种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此外,文本还详细描述了治疗后的护理措施,如避免风雨、保持清净等。这些护理措施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最后,文本提到了药物治疗,如镇心丸、草乌烟、还睛圆散等。这些药物不仅具有治疗作用,也反映了古代中医药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在眼科治疗上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中医治疗中注重整体和谐、身心调和的理念。这些理念和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