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行针指要歌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行针指要歌-原文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或针水,水分侠脐上边取。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

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行针指要歌-译文

如果要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首先应该针刺风府穴和百会穴。

如果要治疗水湿引起的疾病,应该针刺水分穴,这个穴位位于肚脐上方。

如果要治疗结症(如便秘等),应该针刺大肠经的泄水穴。

如果要治疗劳损引起的疾病,应该针刺膏肓穴和百劳穴。

如果要治疗虚症,气海穴、丹田穴和委中穴有奇效。

如果要治疗气滞引起的疾病,膻中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需要牢记。

如果要治疗咳嗽,应该针刺肺俞穴和风门穴,并且配合艾灸。

如果要治疗痰症,首先应该针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

如果要治疗呕吐,应该针刺中脘穴、气海穴和膻中穴,并且进行补法。

对于翻胃吐食这类疾病,针灸治疗有奇效,但其中的奥妙很少有人知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行针指要歌-注解

风府:风府穴,位于颈部后正中线上,第一颈椎下凹陷处,是治疗风邪入侵的重要穴位。

百会: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穴位。

水分:水分穴,位于脐上1寸,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的常用穴位。

大肠泄水穴:大肠泄水穴,指大肠经上的特定穴位,用于治疗泄泻、痢疾等病症。

膏肓:膏肓穴,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是治疗虚劳、咳嗽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百劳:百劳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治疗疲劳、肩背疼痛等病症的常用穴位。

气海: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处,是调节气血、增强体质的重要穴位。

丹田:丹田穴,位于脐下3寸处,是修炼内功、调节气机的重要穴位。

委中:委中穴,位于膝后腘横纹中点,是治疗腰腿疼痛、下肢无力等病症的常用穴位。

膻中:膻中穴,位于胸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是调节心肺功能、治疗胸闷、咳嗽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肺俞: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治疗肺病、咳嗽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风门:风门穴,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治疗风邪入侵、感冒等病症的常用穴位。

中脘: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处,是治疗胃病、呕吐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三里: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处,是治疗胃肠疾病、增强体质的常用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行针指要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针灸大成》,是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文中详细描述了针对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代针灸学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理论。

首先,文中提到的穴位如风府、百会、水分、大肠泄水穴等,都是古代针灸学中的重要穴位。这些穴位在治疗风邪、水肿、泄泻等病症中具有显著疗效,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其次,文中提到的膏肓、百劳、气海、丹田等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虚劳、疲劳、气血不足等病症。这些穴位的选择和运用,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气血理论的重视,以及通过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目的的理念。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膻中、肺俞、风门等穴位,主要用于治疗心肺疾病、咳嗽、感冒等病症。这些穴位的运用,反映了古代医家对心肺功能的重视,以及通过针灸调节心肺功能来治疗相关疾病的经验。

最后,文中提到的中脘、三里等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呕吐等病症。这些穴位的选择和运用,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脾胃功能的重视,以及通过针灸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相关疾病的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针灸学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理论,还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系统、气血理论、心肺功能、脾胃功能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这些经验和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行针指要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