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胜玉歌(杨氏)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胜玉歌(杨氏)-原文

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

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

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髀疼要针肩井穴,耳闭听会莫迟延。

针一寸半,不宜停。经言禁灸,家传灸七壮。

胃冷下脘却为良,眼痛须觅清冷渊。

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

脾疼背痛中渚泻,头风眼痛上星专。

头项强急承浆保,牙腮疼紧大迎全。

行间可治膝肿病,尺泽能医筋拘挛。

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脚背痛时商丘刺,瘰疬少海天井边。

筋疼闭结支沟穴,颔肿喉闭少商前。

脾心痛急寻公孙,委中驱疗脚风缠。

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

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

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

目内红痛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

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

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髃。

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小肠气痛归来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中空穴,从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

腿股转酸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

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

阴市虽云禁灸,家传亦灸七壮。

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

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

两股转筋承山刺,脚气复溜不须疑。

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灸罢大敦除疝气,阴交针入下胎衣。

遗精白浊心俞治,心热口臭大陵驱。

腹胀水分多得力,黄疸至阳便能离。

肝血盛兮肝俞泻,痔疾肠风长强欺。

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

六十六穴施应验,故成歌诀显针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胜玉歌(杨氏)-译文

胜玉歌并非虚言,这是杨家真正的秘传。

无论是针灸还是按照方法进行补泻,都要随手捻针。

头痛眩晕时,百会穴效果很好;心疼脾痛时,上脘穴是首选。

后溪、鸠尾和神门穴,治疗五痫能立即见效。

鸠尾穴禁止灸,针刺三分深,家传灸七壮。

髀疼时要针肩井穴,耳闭时要针听会穴,不要拖延。

针刺一寸半深,不宜停针。经典上说禁止灸,家传灸七壮。

胃冷时下脘穴效果很好,眼痛时要找清冷渊穴。

霍乱心疼吐痰涎时,灸巨阙穴便能安然无恙。

脾疼背痛时用中渚穴泻法,头风眼痛时用上星穴。

头项强急时用承浆穴保护,牙腮疼紧时用大迎穴。

行间穴可以治疗膝肿病,尺泽穴能治疗筋拘挛。

如果人行走困难,针刺中封和太冲穴便能痊愈。

脚背痛时刺商丘穴,瘰疬时用少海和天井穴。

筋疼闭结时用支沟穴,颔肿喉闭时用少商穴。

脾心痛急时找公孙穴,委中穴能治疗脚风缠。

泻人中及颊车穴,治疗中风口吐沫。

五疟寒多热多时,间使和大杼穴是妙穴。

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用章门穴。

噎气吞酸食不投时,灸膻中七壮能除膈热。

目内红痛苦皱眉时,丝竹和攒竹穴也能治疗。

如果是痰涎并咳嗽,治疗时应当灸肺俞穴。

还有天突和筋缩穴,小儿吼闭时自然疏解。

两手酸疼难执物时,用曲池、合谷和肩髃穴。

臂疼背痛时针三里穴,头风头痛时灸风池穴。

肠鸣大便时泄泻时,灸脐旁两寸的天枢穴。

各种气症如何治疗,针刺气海穴或灸气海穴都适宜。

小肠气痛时用归来穴治疗,腰痛时用中空穴效果最奇。

中空穴,从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这是膀胱经的中髎穴。

腿股转酸难移步时,妙穴告诉后人知道。

环跳、风市和阴市穴,泻金针后病自除。

阴市虽然禁止灸,家传也灸七壮。

热疮臁内年年发作时,血海穴可治疗。

两膝无端肿如斗时,灸膝眼和三里穴。

两股转筋时刺承山穴,脚气时用复溜穴不必怀疑。

踝跟骨痛时灸昆仑穴,还有绝骨和丘墟穴。

灸大敦穴能除疝气,针刺阴交穴能下胎衣。

遗精白浊时用心俞穴治疗,心热口臭时用大陵穴驱除。

腹胀时水分穴效果很好,黄疸时用至阳穴便能痊愈。

肝血盛时用肝俞穴泻法,痔疾肠风时用长强穴。

肾败腰疼小便频时,督脉两旁的肾俞穴能治疗。

六十六穴施应验,因此成歌诀显针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胜玉歌(杨氏)-注解

胜玉歌:古代针灸歌诀,用以传授针灸治疗的经验和技巧。

杨家真秘传:指杨氏家族传承的针灸秘技,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补泻迎随:针灸术语,指根据病情选择补法或泻法,迎随指根据经络的走向进行针刺。

百会:头部穴位,位于头顶正中,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上脘:腹部穴位,位于胸骨下端,常用于治疗胃痛、心痛等症状。

后溪:手部穴位,位于小指外侧,常用于治疗五痫等症状。

鸠尾:腹部穴位,位于胸骨下端,禁灸,常用于治疗心痛等症状。

肩井:肩部穴位,位于肩胛骨上缘,常用于治疗肩背疼痛等症状。

听会:耳部穴位,位于耳屏前,常用于治疗耳聋、耳鸣等症状。

下脘:腹部穴位,位于脐下,常用于治疗胃冷、腹痛等症状。

清冷渊:眼部穴位,位于眼内眦,常用于治疗眼痛等症状。

巨阙:腹部穴位,位于胸骨下端,常用于治疗霍乱、心痛等症状。

中渚:手部穴位,位于手背,常用于治疗脾疼、背痛等症状。

上星:头部穴位,位于前额正中,常用于治疗头风、眼痛等症状。

承浆:面部穴位,位于下唇正中,常用于治疗头项强急等症状。

大迎:面部穴位,位于下颌角,常用于治疗牙腮疼痛等症状。

行间:足部穴位,位于足背,常用于治疗膝肿病等症状。

尺泽:肘部穴位,位于肘横纹外侧,常用于治疗筋拘挛等症状。

中封:足部穴位,位于足背,常用于治疗行步艰难等症状。

太冲:足部穴位,位于足背,常用于治疗行步艰难等症状。

商丘:足部穴位,位于足背,常用于治疗脚背疼痛等症状。

少海:手部穴位,位于肘横纹内侧,常用于治疗瘰疬等症状。

天井:手部穴位,位于肘横纹外侧,常用于治疗瘰疬等症状。

支沟:手部穴位,位于前臂外侧,常用于治疗筋疼闭结等症状。

少商:手部穴位,位于拇指外侧,常用于治疗颔肿喉闭等症状。

公孙:足部穴位,位于足内侧,常用于治疗脾心痛急等症状。

委中:膝部穴位,位于膝后,常用于治疗脚风缠等症状。

人中:面部穴位,位于鼻下,常用于治疗中风等症状。

颊车:面部穴位,位于下颌角,常用于治疗中风等症状。

间使:手部穴位,位于前臂内侧,常用于治疗五疟等症状。

大杼:背部穴位,位于肩胛骨内侧,常用于治疗五疟等症状。

章门:腹部穴位,位于脐旁,常用于治疗痞满等症状。

膻中:胸部穴位,位于胸骨正中,常用于治疗噎气吞酸等症状。

丝竹:眼部穴位,位于眉梢,常用于治疗目内红痛苦皱眉等症状。

攒竹:眼部穴位,位于眉间,常用于治疗目内红痛苦皱眉等症状。

肺俞:背部穴位,位于肩胛骨内侧,常用于治疗痰涎咳嗽等症状。

天突:颈部穴位,位于胸骨上端,常用于治疗小儿吼闭等症状。

筋缩:背部穴位,位于肩胛骨内侧,常用于治疗小儿吼闭等症状。

曲池:肘部穴位,位于肘横纹外侧,常用于治疗两手酸疼等症状。

合谷:手部穴位,位于手背,常用于治疗两手酸疼等症状。

肩髃:肩部穴位,位于肩胛骨上缘,常用于治疗两手酸疼等症状。

三里:腿部穴位,位于膝下,常用于治疗臂疼背痛等症状。

风池:颈部穴位,位于枕骨下,常用于治疗头风头痛等症状。

天枢:腹部穴位,位于脐旁,常用于治疗肠鸣大便时泄泻等症状。

气海:腹部穴位,位于脐下,常用于治疗诸般气症等症状。

归来:腹部穴位,位于脐旁,常用于治疗小肠气痛等症状。

中空穴:腰部穴位,位于肾俞穴下三寸,常用于治疗腰痛等症状。

环跳:臀部穴位,位于髋关节外侧,常用于治疗腿股转酸难移步等症状。

风市:腿部穴位,位于大腿外侧,常用于治疗腿股转酸难移步等症状。

阴市:腿部穴位,位于大腿内侧,常用于治疗腿股转酸难移步等症状。

血海:腿部穴位,位于大腿内侧,常用于治疗热疮臁内等症状。

膝眼:膝部穴位,位于膝下,常用于治疗两膝无端肿如斗等症状。

承山:腿部穴位,位于小腿后侧,常用于治疗两股转筋等症状。

复溜:足部穴位,位于足背,常用于治疗脚气等症状。

昆仑:足部穴位,位于足跟,常用于治疗踝跟骨痛等症状。

绝骨:足部穴位,位于足背,常用于治疗踝跟骨痛等症状。

丘墟:足部穴位,位于足背,常用于治疗踝跟骨痛等症状。

大敦:足部穴位,位于足背,常用于治疗疝气等症状。

阴交:腹部穴位,位于脐下,常用于治疗下胎衣等症状。

心俞:背部穴位,位于肩胛骨内侧,常用于治疗遗精白浊等症状。

大陵:手部穴位,位于手腕,常用于治疗心热口臭等症状。

水分:腹部穴位,位于脐下,常用于治疗腹胀等症状。

至阳:背部穴位,位于肩胛骨内侧,常用于治疗黄疸等症状。

肝俞:背部穴位,位于肩胛骨内侧,常用于治疗肝血盛等症状。

长强:背部穴位,位于腰椎,常用于治疗痔疾肠风等症状。

肾俞:腰部穴位,位于腰椎两侧,常用于治疗肾败腰疼等症状。

督脉:人体经络之一,位于背部正中,常用于治疗肾败腰疼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胜玉歌(杨氏)-评注

《胜玉歌》是一首古代针灸歌诀,内容涵盖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和方法。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还体现了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法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歌诀中提到的穴位和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和穴位的深入研究。例如,百会穴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上脘穴用于治疗心疼脾痛,这些穴位的选择和治疗方法都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歌诀中还提到了一些禁灸的穴位,如鸠尾穴和阴市穴,这些穴位的禁灸规定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法的谨慎态度和对患者安全的重视。同时,歌诀中也提到了一些家传的灸法,如鸠尾穴家传灸七壮,这些家传灸法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传统疗法的传承和创新。

歌诀中的治疗方法不仅涵盖了常见的疾病,如头痛、心痛、胃冷、眼痛等,还包括了一些复杂的疾病,如五痫、五疟、中风等。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综合治疗能力。

此外,歌诀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穴位和治疗方法,如中空穴、环跳穴、风市穴等,这些穴位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疾病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胜玉歌》不仅是一首具有极高医学价值的针灸歌诀,还是一部反映古代医家智慧和技艺的经典著作。通过对这首歌曲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针灸疗法的精髓,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胜玉歌(杨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