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回阳九针歌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回阳九针歌-原文

哑门劳宫三阴交,

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

此是回阳九针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回阳九针歌-译文

哑门、劳宫、三阴交,

涌泉、太溪、中脘相连,

环跳、三里、合谷并列,

这些是回阳九针的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回阳九针歌-注解

哑门:哑门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穴位,位于颈部,主治失音、咽喉肿痛等症状。

劳宫: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手掌心,主治心痛、心悸、胸痛等症状。

三阴交: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主治妇科疾病、脾胃虚弱等症状。

涌泉: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底,主治肾虚、腰痛、失眠等症状。

太溪: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主治肾虚、腰痛、遗精等症状。

中脘:中脘是任脉的穴位,位于腹部,主治胃痛、消化不良、呕吐等症状。

环跳:环跳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臀部,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三里: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主治胃痛、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合谷: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背,主治头痛、牙痛、发热等症状。

回阳九针穴:回阳九针穴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组穴位,用于治疗阳气虚弱、寒邪内侵等症状,具有温阳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回阳九针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文献,描述了回阳九针穴的组成及其在治疗阳气虚弱、寒邪内侵等症状中的应用。回阳九针穴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阳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回阳九针穴的提出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的思想。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阴阳的平衡,阳气虚弱或寒邪内侵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回阳九针穴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阳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从历史意义来看,回阳九针穴的应用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经络上的关键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回阳九针穴的选择和应用,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简洁明了,语言凝练,体现了中医文献的典型风格。中医文献往往以简洁的语言描述复杂的医学理论,便于医者记忆和应用。这段古文通过对九个穴位的列举,清晰地传达了回阳九针穴的组成和应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回阳九针穴的应用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对后世的中医针灸疗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阳九针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推动了中医针灸疗法的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而且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的思想和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回阳九针穴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医的智慧和实践经验,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回阳九针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