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杂病十一穴歌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杂病十一穴歌-原文

攒竹丝空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

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针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疴病不侵。

依此下针无不应,管教随手便安宁。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

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

牙疼三分针吕细,齿痛依前指上明。

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穷。

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

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

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

医者若能明此理,针下亡时便见功。

肩背并和肩臑痛,曲池合谷七分深。

未愈尺泽加一寸,更于三间次第行。

各入七分于穴内,少风二府刺心经。

穴内浅深依法用,当时蠲疾两之轻。

咽喉以下至于脐,胃脘之中百病危。

心气痛时胸结硬,伤寒呕哕闷涎随。

列缺下针三分许,三分针泻到风池。

二指三间并三里,中冲还刺五分依。

汗出难来到腕骨,五分针泻要君知。

鱼际经渠并通里,一分针泻汗淋漓。

二指三间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

汗至如若通遍体,有人明此是良医。

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百病攻。

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

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

各入五分于穴内,迎随得法有奇功。

风池手足指诸间,右痪偏风左曰瘫。

各刺五分随后泻,更灸七壮便身安。

三里阴交行气泻,一寸三分量病看。

每穴又加三七壮,自然瘫痪实时安。

肘痛将针刺曲池,经渠合谷共相宜。

五分针刺于二穴,疟病缠身便得离。

未愈更加三间刺,五分深刺莫忧疑。

又兼气痛憎寒热,间使行针莫用迟。

腿胯腰疼痞气攻,髋骨穴内七分穷。

更针风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补泻同。

又去阴交泻一寸,行间仍刺五分中。

刚柔进退随呼吸,去疾除病拈指功。

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相宜。

左病针右右针左,依此三分泻气奇。

膝痛二寸针犊鼻,三里阴交要七次。

但能仔细寻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杂病十一穴歌-译文

攒竹丝空穴主治头疼,无论是偏头痛还是正头痛,都可以在这里下针。

再去大都穴消除泻动,风池穴针刺三分深。

曲池和合谷穴先进行泻针,永远消除疾病不再侵扰。

按照这个方法下针没有不应验的,保证随手就能带来安宁。

头风、头痛和牙疼,可以在合谷和三间两穴寻找治疗点。

再去大都穴针刺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

牙疼三分针吕细,齿痛依前指上明。

再推大都穴从左到右,交互相迎仔细研究。

听会和听宫穴,七分针泻耳中聋。

耳门又泻三分许,再加上七壮灸听宫。

大肠经内进行泻针,曲池和合谷穴七分中。

医者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针下亡时便见功效。

肩背和肩臑痛,曲池和合谷穴七分深。

如果未愈,尺泽穴再加一寸,再在三间穴依次进行。

各入七分于穴内,少风二府刺心经。

穴内浅深依法使用,当时就能减轻疾病。

咽喉以下到脐部,胃脘之中百病危。

心气痛时胸结硬,伤寒呕哕闷涎随。

列缺下针三分许,三分针泻到风池。

二指三间并三里,中冲还刺五分依。

汗出难来到腕骨,五分针泻要君知。

鱼际、经渠和通里,一分针泻汗淋漓。

二指三间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

汗至如若通遍体,有人明此是良医。

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百病攻。

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和合谷穴用针通。

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

各入五分于穴内,迎随得法有奇功。

风池、手足指诸间,右痪偏风左曰瘫。

各刺五分随后泻,更灸七壮便身安。

三里和阴交行气泻,一寸三分量病看。

每穴又加三七壮,自然瘫痪实时安。

肘痛将针刺曲池,经渠和合谷穴共相宜。

五分针刺于二穴,疟病缠身便得离。

未愈更加三间刺,五分深刺莫忧疑。

又兼气痛憎寒热,间使行针莫用迟。

腿胯腰疼痞气攻,髋骨穴内七分穷。

更针风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补泻同。

又去阴交泻一寸,行间仍刺五分中。

刚柔进退随呼吸,去疾除病拈指功。

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相宜。

左病针右右针左,依此三分泻气奇。

膝痛二寸针犊鼻,三里和阴交要七次。

但能仔细寻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杂病十一穴歌-注解

攒竹:攒竹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眉毛内侧端,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等。

风池:风池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颈后,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等。

曲池:曲池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主治手臂疼痛、发热等。

合谷:合谷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主治头痛、牙痛、发热等。

太渊:太渊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手腕横纹桡侧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

听会:听会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耳屏前,主治耳聋、耳鸣等。

听宫:听宫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耳屏前,主治耳聋、耳鸣等。

耳门:耳门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耳屏前,主治耳聋、耳鸣等。

列缺:列缺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前臂桡侧,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

鱼际:鱼际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手掌大鱼际处,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

经渠:经渠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前臂桡侧,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

通里:通里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前臂桡侧,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

中冲:中冲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中指末端,主治心痛、昏迷等。

腕骨:腕骨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手腕横纹尺侧端,主治手腕疼痛、发热等。

太冲:太冲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等。

阴交:阴交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下腹部,主治腹痛、月经不调等。

犊鼻:犊鼻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膝盖下方,主治膝痛、下肢麻木等。

风市:风市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大腿外侧,主治下肢疼痛、麻木等。

髋骨:髋骨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髋关节外侧,主治髋关节疼痛、下肢麻木等。

行间:行间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杂病十一穴歌-评注

这段古文是中医针灸学的经典文献,详细描述了各种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文中提到的穴位如攒竹、风池、曲池、合谷等,都是中医针灸中常用的穴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文中提到的病症包括头痛、牙痛、耳聋、咳嗽、气喘、胸痛、手腕疼痛、膝痛等,涵盖了人体多个系统的疾病。通过针灸治疗这些病症,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针灸的操作方法,如针刺的深度、针刺的顺序、补泻的手法等。这些操作方法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精细和严谨,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灸法,如‘更灸七壮便身安’,灸法是中医针灸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艾灸穴位,可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是中医针灸学的宝贵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还体现了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对这段古文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针灸的精髓,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杂病十一穴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