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四总穴歌-原文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四总穴歌-译文
治疗腹部和肠胃的疾病,可以取足三里穴。
治疗腰背部的疼痛,可以取委中穴。
治疗头部和颈部的疾病,可以取列缺穴。
治疗面部和口腔的疾病,可以取合谷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四总穴歌-注解
肚腹三里留:指在治疗腹部疾病时,常选用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
腰背委中求:指在治疗腰背部疾病时,常选用委中穴。委中位于腘横纹中点,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重要穴位,具有舒筋活络、强腰健肾的功效。
头项寻列缺:指在治疗头颈部疾病时,常选用列缺穴。列缺位于前臂桡侧缘,是手太阴肺经的重要穴位,具有宣肺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
面口合谷收:指在治疗面部和口腔疾病时,常选用合谷穴。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重要穴位,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四总穴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针灸学中的’四总穴歌’,是针灸治疗中选穴配穴的重要指导原则。它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将人体各部位与特定穴位相对应,形成了一套简洁实用的治疗体系。
从文化内涵来看,’四总穴歌’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认识。它将人体分为头项、面口、腰背、肚腹四个主要部位,每个部位对应一个特定穴位,体现了中医’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治疗原则。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从艺术特色来看,’四总穴歌’采用了四言诗的形式,语言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每句诗都包含一个部位和一个穴位,形成鲜明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文学美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四总穴歌’是中医针灸学发展的重要成果,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它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也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是中华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四总穴歌’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精髓,将复杂的医学理论浓缩为简洁明了的歌诀,既便于学习记忆,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它不仅是一段医学文献,更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