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原文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

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

所生病者为气嗽,喘渴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内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

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矢无度溺色赤。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

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下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

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臑肿并齿痛;所生病者为鼽衄,目黄口干喉痹生。

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臑外痛相仍,气有余兮脉热肿,虚则寒栗病偏增。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

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

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冲逢,遂由髀关抵膝膑,腨跗中指内关同。

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关通,一支别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经尽矣。

此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惊惕,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仍贲响。

凡此诸疾皆骭厥,所生病者为狂疟,温淫汗出鼻流血,口喎唇裂又喉痹,膝膑疼痛腹胀结,气膺伏兔胻外廉,足跗中趾俱痛彻,有余消谷溺色黄,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食不消,气盛身前皆有热。

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腨循胻胫膝里。

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宫。

此经气盛而血衰,是动其病气所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衰。

所生病者舌亦痛,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疸发身黄大指痿。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多气少血属此经,是动心脾痛难任,渴欲饮水咽干燥,所生胁痛目如金,臑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

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

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眦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此经少气还多血,是动则病痛咽嗌,颔下肿兮不可顾,肩如拔兮臑似折。

所生病主肩臑痛,耳聋目黄肿腮颊,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犹当细分别。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

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臀内后廉中合,下贯腨内外踝后,京骨之下指外侧。

此经血多气犹少,是动头疼不可当,项如拔兮腰似折,髀枢痛彻脊中央,腘如结兮腨如裂,是为踝厥筋乃伤。

所生疟痔小指废,头囟顶痛目色黄,腰尻腘脚疼连背,泪流鼻衄及癫狂。

足经肾脉属少阴,小指斜趋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腨内侵。

出腨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视佴佴气不足,心悬如饥常惕惕。

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痛气贲逼,股内后廉并脊疼,心肠烦痛疸而澼,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肾厥。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

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

此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

心中澹澹或大动,善笑目黄面赤色,所生病者为烦心,心痛掌热病之则。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歧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

肘后臑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络心包膈里穿。

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项耳后耳角旋,屈下至颐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锐眦乃尽焉。

此经少血还多气,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眦,肩臑肘臂外皆疼,小指次指亦如废。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

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支者耳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眦循。

一支锐眦大迎下,合手少阳抵雜根,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

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冲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

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趾次趾分。

一支别从大趾去,三毛之际接肝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面尘足热体无泽。

所生头痛连锐眦;缺盆肿痛并两腋,马刀挟瘿生两旁,汗出振寒痎疟疾,胸胁髀膝至胫骨,绝骨踝痛及诸节。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

上踝交出太阴后,循腨内廉

阴股冲,环绕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逢。

上贯膈里布胁肋,侠喉颃颡目系同,脉上巅会督脉出,支者还生目系中,下络颊里环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

此经血多气少焉,是动腰疼俯仰难,男疝女人小腹肿,面尘脱色及咽干。

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或时遗溺并狐疝,临症还须仔细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译文

手太阴肺经从中焦开始,向下联络大肠,经过贲门,向上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横向延伸至腋下,沿着上臂内侧前缘下行。

经过肘部、前臂内侧,到达寸口(手腕处),再向上至鱼际(手掌大鱼际),最终到达大拇指内侧的指甲根部。支脉从手腕后分出,连接食指,属于阳明经。

这条经络气多血少,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气喘、咳嗽、肺胀、缺盆(锁骨上窝)疼痛,以及手臂麻木等症状。

所引发的病症包括气短咳嗽、口渴、心烦、胸闷、上臂内侧前缘疼痛、小便频繁、手掌发热等。

气虚时会出现肩背疼痛、畏寒;气盛时则会有疼痛、出汗、打哈欠、呼吸短促、大便失禁、小便发红等症状。

阳明经的手大肠经从食指内侧的商阳穴开始,沿着手指向上经过合谷穴,穿过两筋之间的歧骨,沿着前臂外侧上行。

经过肘部外侧,沿着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前缘,经过柱骨旁,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联络肺脏,穿过膈肌,属于大肠。

支脉从缺盆向上经过颈部,斜穿脸颊,到达下齿,环绕口唇,交于人中,左右交叉,向上经过鼻孔,终止于迎香穴。

这条经络气血旺盛,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上臂肿胀、牙齿疼痛等症状。

所引发的病症包括鼻出血、眼睛发黄、口干、喉咙肿痛、大拇指和食指活动不便、肩前和上臂外侧疼痛等。

胃经的足阳明经从鼻翼旁开始,向下经过鼻外侧,进入上齿,环绕口唇,经过承浆穴,再经过大迎穴、颊车穴。

经过耳前发际,到达额头部,支脉向下经过人迎穴,进入缺盆,穿过膈肌,联络胃腑,属于脾脏。

一条支脉从幽门穴开始,沿着腹部下行,经过气冲穴,再经过髀关穴、膝盖,沿着小腿外侧下行,经过中指内侧的关穴。

另一条支脉从膝盖下行,经过足三里穴,再经过中指外侧的关穴,最终到达大脚趾的末端。

这条经络气血旺盛,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打哈欠、面色发黑、畏寒、害怕见人、听到木头声音会心惊、登高唱歌、脱衣奔跑、腹胀等症状。

这些病症都属于骭厥(小腿部气血逆乱),所引发的病症包括狂躁、疟疾、出汗、鼻出血、口歪、嘴唇干裂、喉咙肿痛、膝盖疼痛、腹胀、足背和中趾疼痛等。

太阴脾经从大脚趾内侧开始,沿着脚内侧白肉边缘上行,经过核骨(第一跖骨)后方,再经过内踝前,沿着小腿内侧上行,经过膝盖内侧。

沿着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腑,穿过膈肌,经过喉咙,连接舌头,分散在舌下。支脉从胃腑分出,注入心脏。

这条经络气盛血衰,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进食后呕吐、胃脘疼痛、身体疼痛、腹胀、打嗝、舌根僵硬等症状。

所引发的病症包括舌痛、体重增加、食欲不振、心烦、心下急痛、腹泻、寒疟、股膝肿胀、黄疸、大脚趾无力等。

手少阴心经从心脏开始,向下穿过膈肌,联络小肠。支脉从肺系(气管)分出,向上经过喉咙,连接眼睛。

直行的经脉从肺部上行,经过腋下,沿着上臂内侧后缘下行,经过肘部内侧的少海穴,再沿着前臂内侧后缘下行,经过手掌,终止于小指的少冲穴。

这条经络气多血少,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心脾疼痛、口渴、咽喉干燥等症状。

所引发的病症包括胁痛、眼睛发黄、上臂内侧后缘疼痛、手掌发热等。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开始,沿着手背外侧上行,经过手腕,沿着前臂外侧上行,经过肘部内侧。

沿着上臂外侧后缘上行,经过肩胛骨,进入缺盆,联络心脏,沿着喉咙下行,穿过膈肌,属于小肠。

一条支脉从缺盆向上经过颈部,到达眼睛外角,再进入耳朵,从耳朵前部上行,经过脸颊,到达鼻子,再上行至眼睛内角,斜行连接颧骨。

这条经络气少血多,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咽喉疼痛、下巴肿胀、肩膀疼痛、上臂疼痛等症状。

所引发的病症包括肩胛疼痛、耳聋、眼睛发黄、腮颊肿胀、肘臂外侧后缘疼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从眼睛内角开始,向上经过额头,支脉从头顶经过耳朵,直行的经脉从头顶下行,经过脑后。

联络脑部,再向下经过颈部,沿着肩胛骨内侧下行,经过腰部,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一条支脉从腰部下行,经过臀部,斜行进入委中穴,再经过小腿外侧,经过外踝后方,终止于小脚趾外侧。

这条经络血多气少,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头痛、脖子僵硬、腰部疼痛、大腿根部疼痛、膝盖疼痛、小腿疼痛等症状。

所引发的病症包括疟疾、痔疮、小脚趾无力、头顶疼痛、眼睛发黄、腰臀膝盖脚部疼痛、流泪、鼻出血、癫狂等。

足少阴肾经从小脚趾斜行至涌泉穴,经过然骨(舟骨)下方,再经过内踝后方,进入脚跟,沿着小腿内侧上行。

沿着大腿内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直行的经脉从肾脏上行,穿过肝脏和膈肌,进入肺部,沿着喉咙上行,连接舌根。

支脉从肺部联络心脏,再进入胸腔。这条经络气多血少,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饥饿但不想进食、咳嗽、吐血、喉咙鸣响、面色发黑、眼睛无神、心慌等症状。

所引发的病症包括舌干、口热、咽喉疼痛、大腿内侧后缘和脊柱疼痛、心烦、黄疸、腹泻、嗜睡、足底发热等。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部开始,属于心包,向下穿过膈肌,联络三焦。支脉从胸部经过胁下,再经过腋下三寸处。

沿着上臂内侧下行,经过太阴经和少阴经之间,经过中指的中冲穴,支脉从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分出,联络三焦经。

这条经络气少血多,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手心发热、肘臂挛急、腋下肿胀、胸胁胀满等症状。

所引发的病症包括心烦、心痛、手掌发热等。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外侧开始,经过手腕,沿着前臂外侧上行,经过肘部外侧,沿着上臂外侧上行,经过肩部。

向下进入缺盆,联络心包,穿过膈肌。支脉从缺盆向上经过颈部,经过耳朵后方,再下行至脸颊,终止于眼睛外角。

这条经络气多血少,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耳鸣、喉咙肿痛、出汗、耳后疼痛、眼睛外角疼痛、肩臂肘部外侧疼痛、无名指和小指无力等症状。

足少阳胆经从眼睛外角开始,经过头部,沿着耳朵后方下行,经过风池穴。

支脉从耳朵后方进入耳朵,再从耳朵前方上行,经过眼睛外角。

一条支脉从眼睛外角下行,经过大迎穴,与手少阳经会合,再经过颊车穴,进入缺盆,联络肝脏。

属于胆经,经过胁部,向下进入气冲穴,再经过大腿根部,进入环跳穴。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行,经过腋下。

经过季胁(侧腹部),再经过大腿根部,沿着膝盖外侧下行,经过阳陵泉穴,再经过外踝前方,终止于小脚趾和无名趾之间。

一条支脉从大脚趾分出,经过三毛(大脚趾外侧的毛际),联络肝经。这条经络气多血少,如果经络异常,会出现口苦、叹气、心胁疼痛、面色发黑、足底发热等症状。

所引发的病症包括头痛、眼睛外角疼痛、缺盆肿胀、腋下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出汗、寒战、疟疾、胸胁大腿膝盖胫骨疼痛等。

足厥阴肝经从大脚趾外侧的毛际开始,经过足背,沿着太冲穴上行,经过内踝前方一寸处的中封穴。

沿着小腿内侧上行,与太阴经相交,再沿着大腿内侧上行。

阴股冲脉,环绕生殖器到达小腹,与胃相连,属于肝经,与胆经相连。

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与喉咙、颧骨、眼睛相连,脉象上达头顶与督脉相会,分支再次回到眼睛,向下连接脸颊环绕嘴唇,分支从膈肌通向肺部。

这条经脉血多气少,因此会导致腰部疼痛,弯腰和仰头困难,男性会出现疝气,女性会出现小腹肿胀,面色灰暗、脱色以及咽喉干燥。

所引发的病症包括胸部胀满、呕吐、腹泻、小便困难,有时还会出现遗尿和狐疝,治疗时需要仔细诊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注解

太阴肺:指手太阴肺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

阳明经:指手阳明大肠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次指内侧,循指上连出合谷,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胃足阳明:指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鼻旁,下循鼻外下入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

太阴脾:指足太阴脾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腨循胻胫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

手少阴脉:指手少阴心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

手太阳经:指手太阳小肠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

足太阳经:指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

足经肾脉:指足少阴肾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小指斜趋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腨内侵,出腨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

手厥阴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胸中,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

手经少阳:指手少阳三焦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小指次指端,两指歧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肘后臑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下入缺盆膻中分。

足脉少阳:指足少阳胆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

厥阴足脉:指足厥阴肝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后,循腨内廉。

阴股冲:指足厥阴肝经的起始部位,位于大腿内侧。

阴器:指生殖器官。

小腹:指下腹部。

侠胃:指肝经经过胃的两侧。

属肝络胆:指肝经与胆经相连。

膈里:指横膈膜内部。

胁肋:指胸部的两侧。

侠喉:指肝经经过喉咙两侧。

颃颡:指喉咙后部。

目系:指眼睛的经络系统。

巅:指头顶。

督脉:指人体背部正中线的经脉。

颊里:指面颊内部。

唇内:指嘴唇内部。

膈肺:指横膈膜与肺相连的部分。

血多气少:指肝经气血不平衡,血盛气衰。

是动:指肝经病变引起的症状。

男疝:指男性疝气。

女人小腹肿:指女性下腹部肿胀。

面尘脱色:指面色晦暗无光。

咽干:指喉咙干燥。

胸满:指胸部胀满。

呕吐:指胃内容物反流出口。

洞泄:指腹泻。

小便难:指排尿困难。

遗溺:指尿失禁。

狐疝:指疝气的一种,多见于男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医经络系统中多条重要经脉的走向、功能及其相关病症。通过对每条经脉的起止点、循行路径、络属脏腑的描述,展现了中医经络理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文中提到的‘太阴肺’、‘阳明经’、‘胃足阳明’等经脉,不仅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每条经脉都有其特定的循行路线和功能,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独特理解。

通过对‘是动则病’和‘所生病者’的描述,文中揭示了经脉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太阴肺’的‘是动则病喘与咳’,‘阳明经’的‘是动臑肿并齿痛’,这些描述不仅体现了经脉的功能,也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经脉的气血盛衰与疾病的关系。例如,‘此经多气而少血’、‘此经气盛血亦盛’等描述,反映了中医对气血平衡的重视,以及气血失调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中医经络理论的系统阐述,也是对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深刻体现。通过对经脉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全面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这段古文描述了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及其病变表现,具有重要的医学和文化价值。首先,文中详细描述了肝经的循行路线,从大腿内侧起始,经过生殖器官、下腹部、胃的两侧,与胆经相连,再经过横膈膜内部、胸部的两侧、喉咙两侧、眼睛的经络系统,最终到达头顶与督脉相会。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的系统性,还展示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

其次,文中列举了肝经病变引起的多种症状,如腰痛、疝气、下腹部肿胀、面色晦暗、喉咙干燥、胸部胀满、呕吐、腹泻、排尿困难、尿失禁等。这些症状的描述不仅反映了肝经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古代医家能够准确判断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文中提到的“血多气少”概念,揭示了肝经气血不平衡的病理特点。这一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了气血调和的重要性。通过对气血的调节,可以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对肝经循行路线及病变表现的描述,展示了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经验。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