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刺法启玄歌(六言)-原文
十二阴阳气血,凝滞全凭针焫,细推十干五行,谨按四时八节。
出入要知先后,开合慎毋妄别,左手按穴分明,右手持针亲切。
刺荣无伤卫气,刺卫无伤荣血,循扪引导之因,呼吸调和寒热。
补即慢慢出针,泻即徐徐闭穴,发明难素玄微,俯仰歧黄秘诀。
若能劳心劳力,必定愈明愈哲,譬如闭户造车,端正出门合辙。
倘逢志士细推,不是知音莫说,了却个中规模,便是医中俊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刺法启玄歌(六言)-译文
人体的十二经脉和阴阳气血,如果出现凝滞不通的情况,完全依赖于针灸来疏通。要仔细推敲十天干和五行的关系,严格按照四季和八个节气的规律来施针。
进针和出针的顺序要明确,开合穴位时要谨慎,不能随意。左手按压穴位要准确,右手持针要稳当。
针刺荣脉时不要伤及卫气,针刺卫脉时不要伤及荣血。通过循经按压和引导,配合呼吸来调和寒热。
补法时要慢慢出针,泻法时要徐徐闭合穴位。要深入理解针灸的玄妙之处,掌握岐黄之术的精髓。
如果能够用心钻研,必定会越来越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像闭门造车一样,出门时也能符合规范。
如果遇到有志之士,可以详细探讨,但如果不是知音,就不要多说。能够掌握这些要领,就是医中的俊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刺法启玄歌(六言)-注解
十二阴阳气血:指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气血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针焫:针灸疗法中的一种技术,通过针刺和艾灸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十干五行:十干指天干,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描述宇宙万物变化的基本元素。
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刺荣无伤卫气:针刺时要保护卫气,卫气是人体防御外邪的重要力量。
刺卫无伤荣血:针刺时要保护荣血,荣血是滋养人体的重要物质。
循扪引导:指在针灸过程中,通过触摸和引导来调整气血的运行。
呼吸调和寒热:通过调节呼吸来平衡体内的寒热,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
补即慢慢出针:补法是指通过缓慢出针来增强体内的正气。
泻即徐徐闭穴:泻法是指通过缓慢闭穴来排除体内的邪气。
难素玄微:指中医理论中的深奥和微妙之处。
歧黄秘诀:歧黄指黄帝和岐伯,是中医的始祖,秘诀指他们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闭户造车:比喻不根据实际情况,只凭主观想象行事。
出门合辙:比喻行动符合实际情况,达到预期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刺法启玄歌(六言)-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针灸大成》,是中医针灸学的经典文献之一。文中详细描述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点,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深邃和实践的严谨。
首先,文中强调了阴阳气血的重要性,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是健康的基础,针灸治疗的目的就是调节这两者。
其次,文中提到了十干五行和四时八节,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的重要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时要考虑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针灸的具体操作技术,如刺荣无伤卫气、刺卫无伤荣血等。这些技术要点体现了中医对细节的重视和对患者安全的关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补法和泻法的区别,这是中医治疗中的两种基本方法。补法用于增强正气,泻法用于排除邪气,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健康。
最后,文中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中医理论深奥微妙,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它不仅是中医针灸学的经典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