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六气为病歌-原文
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腰戾,本足肝胆二经,厥阴风木之气。
诸病喘呕及吐酸,暴注下迫转筋难,小便浑浊血溢泄,瘤气结核疡疹斑。
痈疽吐下霍乱症,瞀郁肿胀鼻塞干,鼽衄淋泌身发热,恶寒战栗惊惑间。
笑悲谵妄衄蔑污,腹胀鼓之有声和,少阴君火手二经,真心小肠气之过。
痓与强直积饮殢,霍乱中满诸膈痞,体重吐下跗肿痿,肉如泥之按不起。
太阴湿土二足经,脾与从中胃之气。
诸热瞀瘛筋惕惕,悸动搐搦瘛瘲极,暴喑冒昧躁扰狂,骂詈惊骇气上逆。
跗肿疼酸嚏呕疮,喉痹耳鸣聋欲闭,呕痛溢食下不能,目昧不明瞤瘛翳。
或禁栗之如丧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阳相火手二经,心包络与三焦气。
诸涩枯涸闭,干劲揭皴起,阳明之燥金,肺与大肠气。
上下水液出澄冷,症瘕颓疝坚痞病,腹满急痛痢白清,食已不饥吐痢腥。
屈伸不便与厥逆,厥逆禁固太阳经。肾与膀胱为寒水,阴阳标本六气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六气为病歌-译文
各种突然发生的强直、肢体疼痛,里急后重、筋脉收缩、腰部扭曲,这些症状主要与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有关,是厥阴风木之气的影响。
各种疾病如喘息、呕吐、吐酸水,突然腹泻、下腹紧迫、转筋困难,小便浑浊、血尿、泄泻,瘤气、结核、溃疡、疹子、斑块等。
痈疽、呕吐、腹泻、霍乱症状,头晕、郁结、肿胀、鼻塞、口干,鼻出血、淋病、泌尿道感染、身体发热,恶寒、战栗、惊恐、迷惑等。
笑、悲伤、谵妄、鼻出血、污秽,腹胀、鼓胀有声,这些症状与少阴君火手二经有关,是真心和小肠气的影响。
痉挛、强直、积饮、滞留,霍乱、中满、各种膈痞,体重增加、呕吐、腹泻、脚背肿胀、痿弱,肌肉像泥一样按不下去。
这些症状与太阴湿土二足经有关,是脾和胃气的影响。
各种发热、头晕、抽搐、筋脉跳动,心悸、抽搐、痉挛、极度抽搐,突然失声、冒昧、躁动、狂躁,骂人、惊恐、气上逆。
脚背肿胀、疼痛、酸楚、打喷嚏、呕吐、疮疡,喉痹、耳鸣、耳聋、欲闭,呕吐、疼痛、溢食、下不能,眼睛模糊、不明、眼睑抽搐、翳障。
或者禁栗如丧神,突然发病、突然死亡、突然腹泻,这些症状与少阳相火手二经有关,是心包络和三焦气的影响。
各种涩滞、枯涸、闭塞,干燥、裂开、起皮,这些症状与阳明燥金有关,是肺和大肠气的影响。
上下水液排出清澈寒冷,症瘕、颓疝、坚痞病,腹满、急痛、痢疾、白清,食后不饿、呕吐、腹泻、腥臭。
屈伸不便与厥逆,厥逆禁固太阳经。肾与膀胱为寒水,阴阳标本六气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六气为病歌-注解
厥阴风木:中医术语,指厥阴经与风木之气,厥阴经属肝经,风木为六气之一,代表春季的风气。
少阴君火:中医术语,指少阴经与君火之气,少阴经属心经,君火为六气之一,代表夏季的火气。
太阴湿土:中医术语,指太阴经与湿土之气,太阴经属脾经,湿土为六气之一,代表长夏的湿气。
少阳相火:中医术语,指少阳经与相火之气,少阳经属胆经,相火为六气之一,代表夏季的火气。
阳明燥金:中医术语,指阳明经与燥金之气,阳明经属胃经,燥金为六气之一,代表秋季的燥气。
太阳寒水:中医术语,指太阳经与寒水之气,太阳经属膀胱经,寒水为六气之一,代表冬季的寒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六气为病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主要论述了六气(风、火、湿、燥、寒、暑)与人体经络、脏腑的关系,以及六气异常所导致的疾病。
首先,文中提到的‘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等概念,是中医理论中‘六气’与‘六经’相结合的体现。六气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而六经则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一部分。中医认为,六气的异常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各种疾病。
其次,文中列举了多种疾病症状,如‘暴强直支痛’、‘喘呕及吐酸’、‘霍乱中满’等,这些症状都与六气的异常有关。例如,‘厥阴风木’异常可能导致肝经病变,表现为‘暴强直支痛’;‘少阴君火’异常可能导致心经病变,表现为‘喘呕及吐酸’。这些症状的描述不仅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即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阴阳标本六气里’,这是中医理论中‘阴阳’与‘六气’相结合的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代表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六气则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阴阳与六气的结合,体现了中医对自然界与人体关系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精辟阐述,也是对自然界与人体关系的深刻揭示。通过对六气与六经、阴阳的关系的论述,展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