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足少阳胆经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足少阳胆经-原文

足少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胆也。胆为青肠。”又曰:“胆为清净之府。诸腑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虚则目昏,若吐伤胆倒,则视物倒植。”

足少阳胆经穴歌

少阳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邀,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风池肩井渊液部,辄筋日月京门标,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风市招,中渎阳关阳陵穴,阳交外丘光明宵,阳辅悬钟丘墟外,足临泣地五侠溪,第四指端窍阴毕(左右八十八穴)。

此一经起于瞳子髎,终于窍阴,取窍阴、侠溪、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脉起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雜。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多气少血,子时气血注此。

甲木之腑,在关脉候。是胆病则眉颦口苦,而呕宿汁,善太息,恐如人捕。实则脉实,而精神不守,半夏汤泻之最良;虚则脉虚,而烦扰不眠,温胆汤补之却善。火不下降心胆跳,茯神沉香蜜和丸,送入人参汤;中风癫狂心恐悸,铅汞朱乳共结成,吞下井花水。咽痛膈壅,硝蚕黛勃蒲脑子,加麝以收功;胆虚卧惊,参柏枸神枳熟地,用酒而有力。清热宽咽,薄荷宿砂芎片脑;惊心怖胆,人参酸枣乳辰砂。惊神昏乱,记学士之良方;风引痛生,修真人之秘散。胆虚寒而不眠,炒酸枣调煎竹叶;胆实热而多睡,生枣仁末和姜茶。补用薏苡炒枣仁,泻须青连柴前胡。温则姜夏橘红,凉加竹茹甘菊。柴胡川芎,报使上行而不悖;青皮车前,引经下走以无疑。药有生熟,贵按脉而取用;剂宜多寡,当随症以权衡。或厥疾之未瘳,仗针灸以收功。

足少阳胆经考正穴法

瞳子髎(一名太阳,一名前关):

目外去眦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素注》灸三壮,针三分。

主目痒,翳膜白,青盲无见,远视佴佴,赤痛泪出多眵覩,内眦痒,头痛,喉闭。

听会:

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铜人》针三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不须补。日灸五壮,止三七壮,十日后依前报灸。《明堂》针三分,灸三壮。

主耳鸣耳聋,牙车臼脱,相离一、二寸,牙车急不得嚼物,齿痛恶寒物,狂走瘛瘲,恍惚不乐,中风口斜,手足不随。

客主人(一名上关):

耳前骨上,开口有空,张口取之。手足少阳、阳明之会。《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针一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至二百壮。《下经》灸十壮。《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禁深刺,深则交脉破,为内漏耳聋,欠而不得呿。

主唇吻强,口眼偏斜,青盲,瞇目佴佴,恶风寒,牙齿龋,口噤嚼物鸣痛,耳鸣耳聋,瘛瘲沫出,寒热,痉引骨痛。

颔厌:

曲周下,颞颥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七分,留七呼,深刺令人耳聋。

主偏头痛,头风目眩,惊痫,手卷手腕痛,耳鸣,目无见,目外眦急,好嚏,颈痛,历节风汗出。

悬颅:

曲周上,颞颥中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明堂》针二分,《素注》针七分,留七呼,刺深令人耳无所闻。

主头痛,牙齿痛,面肤赤肿,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鼻洞浊下不止,传为鼽,目昏瞢瞑目。

悬厘:

曲周上,颞颥下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注》针三分,留七呼。

主面皮赤肿,头偏痛,烦心不欲食,中焦客热,热病汗不出,目锐眦赤痛。

曲鬓(一名曲发):

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足少阳、太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下》灸三壮。

主颔颊肿,引牙车不得开,急痛,口噤不能言,颈项不得回顾,脑两角痛

为巅风,引目眇。

率谷:

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足少阳、太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痰气膈痛,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皮肤肿,胃寒,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天冲:

耳后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阳、太阳之会。《铜人》灸七壮。《素注》针三分,灸三壮。

主癫疾风痉,牙龈肿,善惊恐,头痛。

浮白:

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少阳、太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足不能行,耳聋耳鸣,齿痛,胸满不得息,胸痛,颈项瘿,痈肿不能言,肩臂不举,发寒热,喉痹,咳逆痰沫,耳鸣嘈嘈无所闻。

窍阴(一名枕骨):

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甲乙》针四分,灸五壮。《素注》针三分,灸三壮。

主四肢转筋,目痛,头项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骨劳,

痈疽发历,手足烦热,汗不出,舌强胁痛,咳逆喉痹,口中恶苦之。

完骨:

耳后入发际四分。足少阳、太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素注》留七呼,灸三壮。《明堂》针二分,灸以年为壮。

主足痿失履不收,牙车急,颊肿,头面肿,颈项痛,头风耳后痛,烦心,小便赤黄,喉痹齿龋,口眼喎斜,癫疾。

本神:

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发际四分。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惊痫吐涎沫,颈项强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转侧,癫疾呕吐涎沫,偏风。

阳白:

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灸三壮。

主瞳子痒痛,目上视,远视佴佴,昏夜无见,目痛目眵,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温。

临泣:

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铜人》针三分,留七呼。

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泪,枕骨合颅痛,恶寒鼻塞,惊痫反视,大风,目外眦痛,卒中风不识人。

目窗:

临泣后寸半。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三度刺,令人目大明。

主目赤痛,忽头旋,目佴佴远视不明,头面浮肿,寒热汗不出,恶寒。

正营:

目窗后寸半,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目眩瞑,头项偏痛,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

承灵:

正营后一寸五分。灸三壮,禁针。足少阳、阳维之会。主脑风头痛,恶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利。

脑空(一名颞颥):

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灸三壮。

主劳疾羸瘦,体热,颈项强不可回顾,头重痛不可忍,目瞑心悸,发即为癫风,引目眇,鼻痛。

魏武帝患头风,发即心乱目眩,华佗针脑空立愈。

风池:

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四分。《明堂》针三分。《铜人》针七分,留七呼,灸七壮。《甲乙》针一寸二分。患大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

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痎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

肩井(一名膊井):

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连入五脏。针五分,灸五壮,先补后泻。

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妇人难产,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头项痛,五劳七伤,臂痛,两手不得向头。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

渊液(一名泉液):

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铜人》禁灸。《明堂》针三分。不宜灸,灸之令人生肿蚀马疡,内溃者死,寒热者生。主寒热,马刀疡,胸满无力,臂不举。

辄筋(一名神光,一名胆募):

腋下三寸复前一寸三肋端,横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两乳,侧卧屈上足取之。胆之募,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针六分。《素注》针七分。

主胸中暴满不得卧,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

日月:

期门下五分,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针七分,灸五壮。

主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

京门(一名气俞,一名气府):

监骨下,腰中季肋本侠脊,肾之募。《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

主肠鸣,小肠痛,肩背寒,痉,肩胛内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寒热腹胀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黄,小腹急肿,肠鸣洞泄,髀枢引痛。

带脉:

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足少阳、带脉二脉之会。《铜人》针六分,灸五壮。《明堂》灸七壮。

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瘛瘲,月事不调,赤白带下。

五枢:

带脉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足少阳、带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明堂》三壮。

主痃癖,大肠膀胱肾余,男子寒疝,阴卵上入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里急瘛瘲。

维道:

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之会。《铜人》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呕逆不止,水肿,三焦不调,不嗜食。

居髎:

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素注》章门下四寸三分。足少阳、阳蹻之会。《铜人》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以至肩。

环跳:

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摇撼取之。足少阳、太阳之会。《铜人》灸五十壮。《素注》针一寸,留二呼,灸三壮,《指微》云:“已刺不可摇,恐伤针。”

主冷风湿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

仁寿宫患脚气偏风,甄权奉勅针环跳、阳陵泉、阳辅、巨虚下廉,而能起行。

环跳穴痛,恐生附骨疽。

风市:

膝上外廉两筋中,以手着腿,中指尽处是。针五分,灸五壮。

主中风腿膝无力,脚气,浑身搔痒,麻痹,厉风疮。

中渎:

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足少阳络,别走厥阴。《铜人

》灸五壮,针五分,留七呼。

主寒气客于分肉间,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阳关:

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铜人》针五分,禁灸。

主风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阳陵泉:

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阳所入为合土。《难经》曰:“筋会阳陵泉。”疏曰:“筋病治此。”《铜人》针六分,留十呼,得气即泻。又宜灸留针,日灸七壮,至七七壮。《素注》灸三壮。《明下》灸一壮。

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足筋挛。

阳交(一名别阳,一名足窌):

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阳维之郄。《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寒痹,膝胻不收。

外丘:

外踝上七寸,少阳所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胸胀满,肤痛痿痹,颈项痛,恶风寒,猘犬伤毒不出,发寒热,速以三壮艾,可灸所啮处,及足少阳络。癫疾,小儿龟胸。

光明

外踝上五寸。足少阳之络,别走厥阴。《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明下》灸七壮。

主淫泺,胫酸胻疼,不能久立,热病汗不出,卒狂。与阳辅疗法同,虚则痿躄,坐不能起,补之。实则足胻热膝痛,身体不仁,善啮颊,泻之。

阳辅(一名分肉):

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所行为经火。胆实泻之。《素注》针三分。又曰:针七分,留十呼。《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

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浮肿,筋挛。百节酸痛,实无所知。诸节尽痛,痛无常处。腋下肿痿,喉痹,马刀挟瘿,膝胻酸,风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胁痛,面尘,头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绝骨外踝前痛,善洁面青。

悬钟(一名绝骨):

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寻摸尖骨者是。足三阳之大络。按之阳明络绝,乃取之。《难经》曰:“髓会绝骨。”疏曰:“髓病治此。”袁氏曰:“足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指微》云:“斜入针二寸许,灸七壮,或五壮。”

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脚气,膝胻痛,筋骨挛痛足不收,逆气,虚劳寒损,忧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颈项强,肠痔瘀血,阴急,鼻衄,脑疽,大小便涩,鼻中干,烦满狂易,中风手足不随。

丘墟:

足外踝下从前陷中骨缝中,去临泣三寸。又侠溪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阳所过为原。胆虚实皆拔之。《铜人》灸三壮。《素注》针五分,留七呼。

主胸胁满痛不得息,久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膜,腿胻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颈肿,腰胯痛,太息。

临泣:

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五分。足少阳所注为俞木。《甲乙》针二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淫泺,胻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胁支满,乳痈。

地五会:

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铜人》针一分,禁灸。

主腋痛,内损唾血,足外无膏泽,乳痈。

侠溪:

足小趾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所溜为荥水。胆虚则补之。《素注》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胸胁支满,寒热伤寒,热病汗不出,目外眦赤,目眩,颊颔肿,耳聋,胸中痛不可转侧,痛无常处。

窍阴:

足小趾次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所出为井金。《素注》针一分,留一呼。《甲乙》留三呼,灸三壮。

主胁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烦热,汗不出,转筋,痈疽,头痛心烦,喉痹,舌强口干,肘不可举,卒聋,魇梦,目痛,小眦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足少阳胆经-译文

足少阳经穴主治

《内经》说:“胆是中正之官,决断由此产生。所有十一脏,都取决于胆。胆是青色的肠。”又说:“胆是清净的府。所有的腑都传递污浊,只有胆没有传递,所以称为清净。胆虚则眼睛昏花,如果呕吐伤胆,就会看到物体倒置。”

足少阳胆经穴歌

少阳足经从瞳子髎开始,四十四穴位依次排列,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窍阴、完骨、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第四指端是窍阴(左右共八十八穴)。

这条经脉从瞳子髎开始,到窍阴结束,取窍阴、侠溪、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与井、荥、俞、原、经、合相合。

经脉从眼睛的锐角开始,向上到达头角,向下到耳后,沿着颈部,走在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然后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它的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走到耳前,到眼睛的锐角后面;它的另一分支从眼睛的锐角下到大迎,与手少阳经相合,到达雜。向下经过颊车,到颈部,与缺盆相合,向下到胸中,穿过膈,络肝属胆,沿着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它的直行部分从缺盆下到腋下,沿着胸部,经过季胁,下合髀厌中,然后沿着髀阳,出膝外廉,下到外辅骨的前面,直下到绝骨的末端,下出外踝的前面,沿着足跗上,进入小指和次指之间;它的分支从足跗上,进入大指,沿着歧骨内出到末端,再贯入爪甲,出三毛。多气少血,子时气血注入这里。

甲木的腑,在关脉候。胆病则眉毛紧皱,口苦,呕吐宿汁,喜欢叹息,害怕被人追捕。实证则脉实,精神不守,半夏汤泻之最有效;虚证则脉虚,烦扰不眠,温胆汤补之最有效。火不下降心胆跳,茯神沉香蜜和丸,送入人参汤;中风癫狂心恐悸,铅汞朱乳共结成,吞下井花水。咽痛膈壅,硝蚕黛勃蒲脑子,加麝以收功;胆虚卧惊,参柏枸神枳熟地,用酒而有力。清热宽咽,薄荷宿砂芎片脑;惊心怖胆,人参酸枣乳辰砂。惊神昏乱,记学士之良方;风引痛生,修真人之秘散。胆虚寒而不眠,炒酸枣调煎竹叶;胆实热而多睡,生枣仁末和姜茶。补用薏苡炒枣仁,泻须青连柴前胡。温则姜夏橘红,凉加竹茹甘菊。柴胡川芎,报使上行而不悖;青皮车前,引经下走以无疑。药有生熟,贵按脉而取用;剂宜多寡,当随症以权衡。或厥疾之未瘳,仗针灸以收功。

足少阳胆经考正穴法

瞳子髎(又名太阳,又名前关):

在眼睛外侧,距离眼角五分,是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的交会处。《素注》灸三壮,针三分。

主治眼睛痒,翳膜白,青盲看不见,远视模糊,眼睛红痛流泪多眵,内眼角痒,头痛,喉咙闭塞。

听会:

在耳朵前面凹陷处,上关下一寸,动脉跳动处,张口时可以找到。《铜人》针三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不需要补。每天灸五壮,最多灸三七壮,十天后继续灸。《明堂》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耳鸣耳聋,牙床脱臼,相距一、二寸,牙床急不能嚼物,牙齿痛怕冷物,狂走瘛瘲,恍惚不乐,中风口斜,手足不随。

客主人(又名上关):

在耳前骨上,开口有空,张口时可以找到。是手足少阳、阳明经的交会处。《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针一分,得气即泻,每天灸七壮,最多灸二百壮。《下经》灸十壮。《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禁深刺,深则交脉破,为内漏耳聋,欠而不得呿。

主治嘴唇僵硬,口眼偏斜,青盲,眼睛眯着模糊,怕风寒,牙齿龋,口噤嚼物鸣痛,耳鸣耳聋,瘛瘲沫出,寒热,痉引骨痛。

颔厌:

在曲周下,颞颥上廉。是手足少阳、阳明经的交会处。《铜人》灸三壮,针七分,留七呼,深刺会让人耳聋。

主治偏头痛,头风目眩,惊痫,手卷手腕痛,耳鸣,眼睛看不见,外眼角急,喜欢打喷嚏,颈痛,历节风汗出。

悬颅:

在曲周上,颞颥中廉。是手足少阳、阳明经的交会处。《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明堂》针二分,《素注》针七分,留七呼,刺深会让人耳无所闻。

主治头痛,牙齿痛,面肤赤肿,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外眼角红,身热,鼻洞浊下不止,传为鼽,目昏瞢瞑目。

悬厘:

在曲周上,颞颥下廉。是手足少阳、阳明经的交会处。《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注》针三分,留七呼。

主治面皮赤肿,头偏痛,烦心不欲食,中焦客热,热病汗不出,外眼角赤痛。

曲鬓(又名曲发):

在耳上发际曲隅凹陷处,鼓颔有空。是足少阳、太阳经的交会处。《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下》灸三壮。

主治颔颊肿,引牙床不得开,急痛,口噤不能言,颈项不得回顾,脑两角痛

为巅风,引目眇。

率谷:

在耳上入发际一寸半凹陷处,嚼而取之。是足少阳、太阳经的交会处。《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痰气膈痛,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皮肤肿,胃寒,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天冲:

在耳后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是足少阳、太阳经的交会处。《铜人》灸七壮。《素注》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癫疾风痉,牙龈肿,善惊恐,头痛。

浮白:

在耳后入发际一寸。是足少阳、太阳经的交会处。《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治足不能行,耳聋耳鸣,齿痛,胸满不得息,胸痛,颈项瘿,痈肿不能言,肩臂不举,发寒热,喉痹,咳逆痰沫,耳鸣嘈嘈无所闻。

窍阴(又名枕骨):

在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是足太阳、手足少阳经的交会处。《铜人》针三分,灸七壮。《甲乙》针四分,灸五壮。《素注》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四肢转筋,目痛,头项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骨劳,

痈疽发作,手脚发热,汗不出,舌头僵硬,胁部疼痛,咳嗽逆气,喉咙肿痛,口中苦涩。

完骨穴:

位于耳后,进入发际四分处。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灸七壮。《素注》记载留针七呼,灸三壮。《明堂》记载针刺二分,灸的壮数根据年龄而定。

主治足部痿软,鞋子脱落无法穿上,牙关紧闭,脸颊肿胀,头面部肿胀,颈项疼痛,头风导致耳后疼痛,心烦,小便赤黄,喉咙肿痛,牙齿龋坏,口眼歪斜,癫疾。

本神穴:

位于曲差穴旁一寸五分,直上耳上进入发际四分处。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灸七壮。

主治惊痫,吐涎沫,颈项强直疼痛,目眩,胸部牵引疼痛无法转侧,癫疾呕吐涎沫,偏风。

阳白穴:

位于眉毛上一寸,直对瞳孔。是手足阳明经、少阳经、阳维脉五脉的交会处。《素注》记载针刺三分。《铜人》记载针刺二分,灸三壮。

主治瞳孔痒痛,眼睛上视,远视模糊,夜晚看不见,眼睛疼痛,眼屎多,背部寒冷,穿厚衣仍不温暖。

临泣穴:

位于眼睛上方,直入发际五分凹陷处,让患者正眼看前方取穴。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阳维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留针七呼。

主治目眩,眼睛生白翳,流泪,枕骨和颅骨疼痛,恶寒鼻塞,惊痫反视,大风,眼睛外眦疼痛,突然中风不认识人。

目窗穴:

位于临泣穴后一寸半处。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灸五壮,三次针刺后,眼睛会变得明亮。

主治眼睛赤痛,突然头晕,远视模糊,头面部浮肿,寒热不出汗,恶寒。

正营穴:

位于目窗穴后一寸半处。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灸五壮。

主治目眩,头项偏痛,牙齿痛,嘴唇紧绷,牙齿龋坏疼痛。

承灵穴:

位于正营穴后一寸五分处。灸三壮,禁止针刺。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处。主治脑风头痛,恶风寒,鼻塞流鼻血,喘息不畅。

脑空穴(又名颞颥穴):

位于承灵穴后一寸五分,靠近玉枕骨下方的凹陷处。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处。《素注》记载针刺四分。《铜人》记载针刺五分,得气后立即泻针,灸三壮。

主治劳疾导致身体瘦弱,体热,颈项强直无法回顾,头重痛难以忍受,眼睛闭合心悸,发作时即为癫风,眼睛斜视,鼻痛。

魏武帝患头风,发作时心乱目眩,华佗针刺脑空穴后立即痊愈。

风池穴:

位于耳后颞颥穴后,脑空穴下方,发际凹陷处,按压时感觉牵引到耳中。是手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处。《素注》记载针刺四分。《明堂》记载针刺三分。《铜人》记载针刺七分,留针七呼,灸七壮。《甲乙》记载针刺一寸二分。患大风者,先补后泻。病情较轻者,按经脉取穴,留针五呼,泻七吸。灸不如针,每日灸七壮至百壮。

主治寒热交替,伤寒温病不出汗,目眩痛苦,偏正头痛,疟疾,颈项如被拔起,疼痛无法回顾。流泪,打哈欠多,鼻塞流鼻血,眼睛内眦赤痛,气塞耳聋,眼睛不明,腰背疼痛,腰弯颈筋无力,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

肩井穴(又名膊井穴):

位于肩上凹陷处,缺盆上方,大骨前一寸半,用三指按压,中指下方凹陷处。是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阳维脉的交会处,连接五脏。针刺五分,灸五壮,先补后泻。

主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妇人难产,堕胎后手足厥逆,针刺肩井穴立即痊愈。头项痛,五劳七伤,臂痛,两手无法举到头部。如果针刺过深导致昏倒,立即补足三里穴。

渊液穴(又名泉液穴):

位于腋下三寸凹陷处,举臂时能找到。《铜人》记载禁止灸。《明堂》记载针刺三分。不宜灸,灸后会导致肿疡,内溃者死,寒热者生。主治寒热,马刀疡,胸满无力,手臂无法举起。

辄筋穴(又名神光穴、胆募穴):

位于腋下三寸,再向前一寸三肋端,横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两乳,侧卧屈上足取穴。是胆的募穴,足太阳经、少阳经的交会处。《铜人》记载灸三壮,针刺六分。《素注》记载针刺七分。

主治胸中突然胀满无法躺下,叹息善悲,小腹发热,想走动,多唾,言语不正,四肢无力,呕吐宿食,吞酸。

日月穴:

位于期门穴下五分处。是足太阴脾经、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处。针刺七分,灸五壮。

主治叹息善悲,小腹发热想走动,多唾,言语不正,四肢无力。

京门穴(又名气俞穴、气府穴):

位于监骨下方,腰中季肋本侠脊处,是肾的募穴。《铜人》记载灸三壮,针刺三分,留针七呼。

主治肠鸣,小肠痛,肩背寒冷,痉挛,肩胛内侧疼痛,腰痛无法俯仰久立,寒热腹胀牵引背部无法呼吸,水道不畅,尿黄,小腹急肿,肠鸣洞泄,髀枢牵引疼痛。

带脉穴:

位于季肋下一寸八分凹陷处,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是足少阳胆经和带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六分,灸五壮。《明堂》记载灸七壮。

主治腰腹松弛,像囊中水一样,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瘛瘲,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五枢穴:

位于带脉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处。是足少阳胆经和带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一寸,灸五壮。《明堂》记载灸三壮。

主治痃癖,大肠膀胱肾余,男子寒疝,阴卵上入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里急瘛瘲。

维道穴:

位于章门穴下五寸三分处。是足少阳胆经和带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八分,留针六呼,灸三壮。

主治呕逆不止,水肿,三焦不调,食欲不振。

居髎穴:

位于章门穴下八寸三分,监骨上凹陷处。《素注》记载章门穴下四寸三分。是足少阳胆经和阳蹻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八分,留针六呼,灸三壮。

主治腰部牵引小腹痛,肩部牵引胸臂挛急,手臂无法举到肩部。

环跳穴:

位于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用右手摸穴,左手摇撼取穴。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处。《铜人》记载灸五十壮。《素注》记载针刺一寸,留针二呼,灸三壮,《指微》说:“已刺不可摇,恐伤针。”

主治冷风湿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疼痛,膝盖无法转侧伸缩。

仁寿宫患脚气偏风,甄权奉命针刺环跳穴、阳陵泉穴、阳辅穴、巨虚下廉穴,患者能够行走。

环跳穴疼痛,可能生附骨疽。

风市穴:

位于膝上外侧两筋中,用手按腿,中指尽处即是。针刺五分,灸五壮。

主治中风腿膝无力,脚气,浑身搔痒,麻痹,厉风疮。

中渎穴:

位于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间凹陷处。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别走厥阴经。《铜人》

》灸五壮,针五分,留七呼。

主治寒气停留在肌肉之间,导致上下疼痛,筋脉麻木不仁。

阳关:

位于阳陵泉上方三寸,犊鼻外侧凹陷中。《铜人》记载针五分,禁止灸。

主治风痹麻木不仁,膝盖疼痛不能屈伸。

阳陵泉:

位于膝盖下方一寸,外侧凹陷中,蹲坐时取穴。足少阳经的合穴,属土。《难经》说:“筋会阳陵泉。”注释说:“筋病治疗此处。”《铜人》记载针六分,留十呼,得气后即泻。也适合灸留针,每日灸七壮,至七七壮。《素注》记载灸三壮。《明下》记载灸一壮。

主治膝盖不能屈伸,大腿和膝盖骨冷痹,脚气,膝盖和大腿内外侧麻木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咽喉干涩,头面肿胀,足筋挛缩。

阳交(又名别阳,又名足窌):

位于足外踝上方七寸,斜向三阳分肉之间,阳维脉的郄穴。《铜人》记载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胸满肿胀,膝盖疼痛,脚不能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寒痹,膝盖和小腿不能收。

外丘:

位于外踝上方七寸,少阳经所生。《铜人》记载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胸腹胀满,皮肤疼痛痿痹,颈项疼痛,恶风寒,狂犬伤毒不出,发寒热,迅速用三壮艾灸,可灸被咬处及足少阳络。癫疾,小儿龟胸。

光明

位于外踝上方五寸。足少阳经的络穴,别走厥阴经。《铜人》记载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明下》记载灸七壮。

主治淫泺,小腿酸疼,不能久立,热病汗不出,突然发狂。与阳辅疗法相同,虚则痿躄,坐不能起,补之。实则足胻热膝痛,身体麻木不仁,善咬颊,泻之。

阳辅(又名分肉):

位于足外踝上方四寸,辅骨前,绝骨端三分,距离丘墟七寸,足少阳经的经穴,属火。胆实泻之。《素注》记载针三分。又说:针七分,留十呼。《铜人》记载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

主治腰部感觉像坐在水中,膝盖下浮肿,筋挛。全身关节酸痛,感觉麻木。各关节疼痛,疼痛无固定位置。腋下肿胀痿痹,喉痹,马刀挟瘿,膝盖和小腿酸,风痹不仁,厥逆,口苦叹息,心胁疼痛,面色灰暗,头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汗出振寒,疟疾、胸中、胁、肋、髀、膝外至绝骨外踝前疼痛,善洁面青。

悬钟(又名绝骨):

位于足外踝上方三寸动脉中,摸到尖骨处。足三阳的大络。按之阳明络绝,乃取之。《难经》说:“髓会绝骨。”注释说:“髓病治疗此处。”袁氏说:“足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铜人》记载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指微》说:“斜入针二寸许,灸七壮,或五壮。”

主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脚气,膝盖和小腿疼痛,筋骨挛痛,脚不能收,逆气,虚劳寒损,忧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颈项强,肠痔瘀血,阴急,鼻衄,脑疽,大小便涩,鼻中干,烦满狂易,中风手足不随。

丘墟:

位于足外踝下从前凹陷中骨缝中,距离临泣三寸。又侠溪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阳经的原穴。胆虚实皆拔之。《铜人》记载灸三壮。《素注》记载针五分,留七呼。

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久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膜,腿胻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颈肿,腰胯痛,叹息。

临泣:

位于足小趾次趾本节后凹陷中,距离侠溪一寸五分。足少阳经的俞穴,属木。《甲乙》记载针二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咬颊,天牖中肿、淫泺,小腿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疼痛无固定位置,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胁支满,乳痈。

地五会:

位于足小趾次趾本节后凹陷中,距离侠溪一寸。《铜人》记载针一分,禁止灸。

主治腋痛,内损唾血,足外无光泽,乳痈。

侠溪:

位于足小趾次趾歧骨间,本节前凹陷中。足少阳经的荥穴,属水。胆虚则补之。《素注》记载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治胸胁支满,寒热伤寒,热病汗不出,目外眦赤,目眩,颊颔肿,耳聋,胸中痛不可转侧,疼痛无固定位置。

窍阴:

位于足小趾次趾外侧,距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经的井穴,属金。《素注》记载针一分,留一呼。《甲乙》记载留三呼,灸三壮。

主治胁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烦热,汗不出,转筋,痈疽,头痛心烦,喉痹,舌强口干,肘不可举,突然耳聋,魇梦,目痛,小眦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足少阳胆经-注解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中正之官,负责决断。这里的“中正”指的是胆在五脏六腑中具有调节和平衡的作用,而“决断”则是指胆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决策功能。

胆为青肠:在中医理论中,胆被称为青肠,这是因为胆的颜色与青色相关,且胆的功能与肠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

胆为清净之府:胆被认为是清净的器官,因为它在中医理论中不参与消化过程中的浊物传递,保持其清净状态。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重要经络,起于眼睛的外侧,经过头部、颈部、肩部,最终到达脚部。这条经络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负责调节胆的功能和相关的生理活动。

瞳子髎:瞳子髎是足少阳胆经的起始穴位,位于眼睛的外侧,是治疗眼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听会:听会穴位位于耳前,是治疗耳部疾病如耳鸣、耳聋的重要穴位。

客主人:客主人穴位位于耳前骨上,是治疗口眼偏斜、耳鸣耳聋等症状的穴位。

颔厌:颔厌穴位位于头部侧面,是治疗偏头痛、头风目眩等症状的穴位。

悬颅:悬颅穴位位于头部侧面,是治疗头痛、牙齿痛等症状的穴位。

悬厘:悬厘穴位位于头部侧面,是治疗面皮赤肿、头偏痛等症状的穴位。

曲鬓:曲鬓穴位位于耳上发际,是治疗颔颊肿、口噤不能言等症状的穴位。

率谷:率谷穴位位于耳上入发际,是治疗痰气膈痛、脑两角强痛等症状的穴位。

天冲:天冲穴位位于耳后发际,是治疗癫疾风痉、牙龈肿等症状的穴位。

浮白:浮白穴位位于耳后入发际,是治疗足不能行、耳聋耳鸣等症状的穴位。

窍阴:穴位名,位于足小趾次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是足少阳胆经的井穴。

痈疽:痈疽是中医术语,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痈为局部红肿热痛,疽为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病变。

完骨:完骨是中医穴位名,位于耳后入发际四分处,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本神:本神是中医穴位名,位于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发际四分处,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阳白:阳白是中医穴位名,位于眉上一寸,直瞳子处,是手足阳明经、少阳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临泣:穴位名,位于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陷中,是足少阳胆经的俞穴。

目窗:目窗是中医穴位名,位于临泣后寸半处,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正营:正营是中医穴位名,位于目窗后寸半处,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承灵:承灵是中医穴位名,位于正营后一寸五分处,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脑空:脑空是中医穴位名,位于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中,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风池:风池是中医穴位名,位于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是手足少阳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肩井:肩井是中医穴位名,位于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处,是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渊液:渊液是中医穴位名,位于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辄筋:辄筋是中医穴位名,位于腋下三寸复前一寸三肋端,横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处,是胆经的募穴,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

日月:日月是中医穴位名,位于期门下五分处,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京门:京门是中医穴位名,位于监骨下,腰中季肋本侠脊处,是肾经的募穴。

带脉:带脉是中医穴位名,位于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处,是足少阳胆经和带脉的交会穴。

五枢:五枢是中医穴位名,位于带脉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处,是足少阳胆经和带脉的交会穴。

维道:维道是中医穴位名,位于章门下五寸三分处,是足少阳胆经和带脉的交会穴。

居髎:居髎是中医穴位名,位于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处,是足少阳胆经和阳蹻脉的交会穴。

环跳:环跳是中医穴位名,位于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摇撼取之,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风市:风市是中医穴位名,位于膝上外廉两筋中,以手着腿,中指尽处是,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中渎:中渎是中医穴位名,位于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别走厥阴肝经。

灸五壮:灸法中的一种计量单位,五壮指的是灸疗时燃烧艾炷五次。

针五分:针灸术语,指针刺入皮肤的深度为五分,约合1.5厘米。

留七呼:针灸术语,指针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为七次呼吸的时间。

筋痹:中医病名,指因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导致筋脉拘急、疼痛、活动不利等症状。

阳关:穴位名,位于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

阳陵泉:穴位名,位于膝下一寸,外廉陷中,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

阳交:穴位名,位于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是阳维脉的郄穴。

外丘:穴位名,位于外踝上七寸,是少阳经的穴位。

光明:穴位名,位于外踝上五寸,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

阳辅:穴位名,位于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三分,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

悬钟:穴位名,位于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是足三阳经的大络穴。

丘墟:穴位名,位于足外踝下从前陷中骨缝中,是足少阳胆经的原穴。

地五会:穴位名,位于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陷中,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侠溪:穴位名,位于足小趾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是足少阳胆经的荥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足少阳胆经-评注

《足少阳经穴主治》一文,深入探讨了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及其主治功能,展现了中医经络学的深厚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价值。文章首先引用《内经》对胆的功能描述,强调了胆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其作为“中正之官”的角色,负责决断和调节其他脏腑的功能。

文中详细列出了足少阳胆经的各个穴位,如瞳子髎、听会、客主人等,并详细描述了每个穴位的位置、针刺方法和主治疾病。这些描述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穴位精确的定位和功能理解,也展示了针灸治疗在中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文章还涉及了胆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胆虚、胆实的症状及其对应的治疗方剂。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整体而言,本文是对足少阳胆经及其穴位功能的全面阐述,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胆经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整体观念。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中医针灸学中的多个穴位及其主治病症,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应用。每个穴位的描述都详细说明了其位置、所属经络、针灸方法(如针几分、灸几壮)以及主治的病症。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穴位的命名和定位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自然和人体的观察与思考。例如,’完骨’、’本神’、’阳白’等穴位的名称都带有浓厚的哲学和宗教色彩,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精神和自然的敬畏与理解。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的语言简洁明了,每个穴位的描述都遵循一定的格式,体现了古代医学文献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同时,文本中对病症的描述也颇具文学性,如’手足烦热,汗不出,舌强胁痛’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病症的表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是研究古代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家对穴位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医疗水平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魏武帝患头风,华佗针脑空立愈,以及仁寿宫患脚气偏风,甄权奉勅针环跳等。这些记载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历史趣味性,也为研究古代医家的医术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医学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中医的智慧和文化。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多个穴位的定位、针灸方法及其主治病症,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丰富内容和深厚底蕴。

首先,文本中的穴位定位精确,如阳陵泉位于‘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阳交位于‘足外踝上七寸’,这些描述不仅准确,而且便于实际操作。

其次,文本详细记录了每个穴位的针灸方法,包括针的深度、留针时间、灸的壮数等,如‘针五分,留七呼’,‘灸五壮’,这些细节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操作的严谨态度。

再者,文本列举了每个穴位的主治病症,如阳陵泉主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阳交主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这些病症的描述不仅具体,而且涵盖了多种疾病,显示了针灸治疗的广泛适用性。

此外,文本还引用了一些经典文献,如《难经》、《铜人》、《素注》等,这些引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权威性,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经典的尊重和传承。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研究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足少阳胆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