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足厥阴肝经-原文
乐,咽中闷如有息肉,背拘急不可俯仰,小便不利,脐下积气如石,足胫寒酸,屈伸难,女子赤白带下,月水不调,气逆则睪丸卒痛,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中都(一名中郄):
内踝上七寸,胻骨中,与少阴相直。《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肠澼,颓疝,小腹痛不能行立,胫寒,妇人崩中,产后恶露不绝。
膝关:
犊鼻下二寸旁陷中。《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风痹,膝内廉痛引膑,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曲泉:
膝股上内侧,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横纹头取之。足厥阴肝脉所入为合水。肝虚则补之。《铜人》针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颓疝,阴股痛,小便难,腹胁支满,癃闭,少气,泄利,四肢不举,实则身目眩痛,汗不出,目佴佴,膝关痛,筋挛不可屈伸,发狂,衄血下血,喘呼,小腹痛引咽喉,房劳失精,身体极痛,泄水下痢脓血,阴肿,阴茎痛,胻肿,膝胫冷疼,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浸股内,小腹肿,阴挺出,阴痒。
阴包:
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蜷足取之。看膝内侧,必有槽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下经》针七分。
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难,遗溺,妇人月水不调。
五里:
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铜人》针六分,灸五壮。
主腹中满,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
阴廉:
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铜人》针八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妇人绝产,若未经生产者,灸三壮,即有子。
章门(一名长平,一名胁髎):
大横外,直季胁肋端,当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又云:“肘尖尽处是穴。”脾之募。足少阳厥阴之会。《难经》曰:“脏会章门。”疏曰:“脏病治此。”《铜人》针六分,灸百壮。《明堂》日七壮,止五百壮。《素注》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痛支满,喘息,心痛而呕,吐逆,饮食却出,腰痛不得转侧,腰脊冷疼,溺多白浊,伤饱身黄瘦,贲豚积聚,腹肿如鼓,脊强,四肢懈惰,善恐,少气厥逆,肩臂不举。
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
魏士珪妻徐病疝,自脐下上至于心皆胀满,呕吐烦闷,不进饮食。滑伯仁曰:“此寒在下廉,为灸章门、气海。”
期门:
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曰:“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肝之募。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利,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伤寒心切痛,喜呕酸,食饮不下,食后吐水,胸胁痛支满,男子妇人血结胸满,面赤火燥,口干消渴,胸中痛不可忍。伤寒过经不解,热入血室,男子则由阳明而伤,下血谵语,妇人月水适来,邪乘虚而入,及产后余疾。
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许学士云:“小柴胡已迟,当刺期门。”针之,如言而愈。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留刺大椎第二行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足厥阴肝经-译文
乐,咽部感觉闷塞,好像有息肉一样,背部拘急不能俯仰,小便不畅,脐下积气如石头般坚硬,足胫寒冷酸痛,屈伸困难,女子有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气逆则睾丸突然疼痛,实证则阴茎挺长,应泻之;虚证则突然发痒,应补之。
中都(又名中郄):
位于内踝上七寸,胻骨中间,与少阴经相对。《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灸五壮。
主治肠澼、颓疝、小腹痛不能站立行走、胫寒、妇人崩中、产后恶露不绝。
膝关:
位于犊鼻下二寸旁凹陷处。《铜人》记载针刺四分,灸五壮。
主治风痹、膝内侧疼痛牵引至膝盖,不能屈伸,咽喉疼痛。
曲泉:
位于膝股内侧,辅骨下方,大筋上方,小筋下方凹陷处,屈膝时横纹头取穴。足厥阴肝经的合穴,属水。肝虚则补之。《铜人》记载针刺六分,留针十呼,灸三壮。
主治颓疝、阴股疼痛、小便困难、腹胁支满、癃闭、少气、泄利、四肢不能举、实证则身体和眼睛眩晕疼痛、汗不出、眼睛干涩、膝关疼痛、筋挛不能屈伸、发狂、衄血下血、喘呼、小腹痛牵引至咽喉、房劳失精、身体极度疼痛、泄水下痢脓血、阴肿、阴茎疼痛、胻肿、膝胫冷疼、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浸股内、小腹肿、阴挺出、阴痒。
阴包:
位于膝上四寸,股内侧两筋之间,蜷足取穴。看膝内侧,必有槽中。《铜人》记载针刺六分,灸三壮。《下经》记载针刺七分。
主治腰尻牵引小腹痛、小便困难、遗溺、妇人月经不调。
五里:
位于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处。《铜人》记载针刺六分,灸五壮。
主治腹中满、热闭不得小便、风劳嗜卧。
阴廉:
位于羊矢下方,距离气冲二寸的动脉中。《铜人》记载针刺八分,留针七呼,灸三壮。
主治妇人绝产,若未经生产者,灸三壮,即可有子。
章门(又名长平、胁髎):
位于大横外,直季胁肋端,当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穴。又说:“肘尖尽处是穴。”脾之募穴。足少阳厥阴之会。《难经》说:“脏会章门。”疏曰:“脏病治此。”《铜人》记载针刺六分,灸百壮。《明堂》记载每日灸七壮,最多灸五百壮。《素注》记载针刺八分,留针六呼,灸三壮。
主治肠鸣盈盈然、食物不消化、胁痛不能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痛支满、喘息、心痛而呕、吐逆、饮食却出、腰痛不得转侧、腰脊冷疼、小便多白浊、伤饱身黄瘦、贲豚积聚、腹肿如鼓、脊强、四肢懈惰、善恐、少气厥逆、肩臂不举。
东垣说:“气在肠胃者,取之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
魏士珪的妻子徐氏患疝病,自脐下上至心部皆胀满,呕吐烦闷,不进饮食。滑伯仁说:“此寒在下廉,为灸章门、气海。”
期门:
位于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说:“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肝之募穴。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铜人》记载针刺四分,灸五壮。
主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利、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伤寒心切痛、喜呕酸、食饮不下、食后吐水、胸胁痛支满、男子妇人血结胸满、面赤火燥、口干消渴、胸中痛不可忍。伤寒过经不解,热入血室,男子则由阳明而伤,下血谵语,妇人月水适来,邪乘虚而入,及产后余疾。
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许学士说:“小柴胡已迟,当刺期门。”针刺后,如言而愈。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留刺大椎第二行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足厥阴肝经-注解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出自《黄帝内经》,形容肝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如同将军在军队中的地位,负责谋略和决策。
罢极之本:指肝是人体疲劳和恢复的根本,与人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魂之居:在中医理论中,魂是五神之一,肝是魂的居所,与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关。
其华在爪:肝的健康状态可以通过指甲的光泽和形态反映出来。
其充在筋:肝主筋,筋的健康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
阳中之少阳:在中医阴阳理论中,肝属于少阳,与春季和生长之气相应。
通于春气:肝与春季的生长之气相通,春季是肝气最旺盛的时期。
东方青色: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对应东方和青色。
开窍于目:肝与眼睛有直接的联系,肝的健康状态可以通过眼睛反映出来。
藏精于肝:肝是贮藏精气的器官,与人的生命力和生殖能力有关。
惊骇:肝病可能导致情绪上的惊骇和不安。
其味酸:在五味中,肝对应酸味,酸味食物有助于滋养肝。
其类草木:肝属木,与自然界中的草木相应。
其畜鸡:在五行理论中,鸡与肝相应。
其谷麦:麦类食物与肝相应,有助于滋养肝。
其应四时:肝与四季中的春季相应。
岁星:即木星,与肝相应。
其音角:在五音中,肝对应角音。
其数八:在五行生成数中,肝对应数字八。
其臭臊:肝的气味为臊味。
其液泣:肝的液体为泪,肝病可能导致流泪。
东方生风:在五行理论中,东方与风相应,风与肝有关。
风生木:风能促进木的生长,木与肝相应。
木生酸:木能产生酸味,酸味与肝相应。
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助于滋养肝。
肝主筋:肝与筋的健康密切相关。
筋生心:筋的健康与心的功能有关。
肝主目:肝与眼睛的健康密切相关。
其在天为玄:在天象中,肝与玄(深奥、神秘)相应。
在人为道:在人体中,肝与道(规律、法则)相应。
在地为化:在地理中,肝与化(变化、转化)相应。
化生五味:五味的变化与肝的功能有关。
道生知:道(规律)能产生智慧,与肝的功能有关。
玄生神:玄(深奥)能产生神(精神),与肝的功能有关。
在天为风:在天象中,肝与风相应。
在地为木:在地理中,肝与木相应。
在体为筋:在人体中,肝与筋相应。
在脏为肝:在五脏中,肝为肝。
在色为苍:在五色中,肝对应苍色(青色)。
在声为呼:在五声中,肝对应呼声。
在变动为握:在动作中,肝与握(握拳)相应。
在志为怒:在情绪中,肝与怒相应。
怒伤肝:愤怒情绪会伤害肝。
悲胜怒:悲伤情绪可以抑制愤怒。
风伤筋:风邪会伤害筋。
燥胜风:燥气可以抑制风邪。
酸伤筋:过量的酸味会伤害筋。
卒胜酸:卒(突然)可以抑制酸味。
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大敦穴,终于期门穴,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
大敦:足厥阴肝经的起始穴位,位于足大趾端。
行间: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足大趾缝间。
太冲: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足大趾本节后二寸。
中封: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足内踝骨前一寸。
蠡沟: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之一,位于内踝上五寸。
中都:穴位名,位于内踝上七寸,胻骨中,与少阴经相直。主治肠澼、颓疝、小腹痛等。
膝关:穴位名,位于犊鼻下二寸旁陷中。主治风痹、膝内廉痛等。
曲泉:穴位名,位于膝股上内侧,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主治颓疝、阴股痛等。
阴包:穴位名,位于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主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难等。
五里:穴位名,位于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主治腹中满、热闭不得溺等。
阴廉:穴位名,位于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主治妇人绝产等。
羊矢: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膝下内侧。
章门:穴位名,位于大横外,直季胁肋端,当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主治肠鸣、食不化等。
期门:穴位名,位于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主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等。
井荥俞经合:五输穴的分类,井、荥、俞、经、合分别对应不同的穴位和治疗作用。
脉起大指聚毛之际:足厥阴肝经的起点位于足大趾的聚毛处。
上循足跗上廉:足厥阴肝经沿着足背的上缘向上行走。
去内踝一寸: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方一寸处经过。
上踝八寸: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方八寸处经过。
交出太阴之后:足厥阴肝经在太阴经之后交叉。
上腘内廉:足厥阴肝经沿着大腿内侧向上行走。
循股:足厥阴肝经沿着大腿行走。
入阴中:足厥阴肝经进入阴部。
环阴器: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
抵小腹:足厥阴肝经到达小腹。
侠胃:足厥阴肝经经过胃的两侧。
属肝:足厥阴肝经属于肝。
络胆:足厥阴肝经与胆经相连。
上贯膈:足厥阴肝经穿过膈肌。
布胁肋:足厥阴肝经分布在胁肋部位。
循喉咙之后:足厥阴肝经沿着喉咙的后方行走。
上入颃颡:足厥阴肝经进入颃颡(喉咙上部)。
连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眼睛相连。
上出额:足厥阴肝经从额头出来。
与督脉会于巅:足厥阴肝经与督脉在头顶相会。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足厥阴肝经的一个分支从眼睛下方进入脸颊内部。
环唇内:足厥阴肝经的分支环绕嘴唇内部。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足厥阴肝经的另一个分支从肝出发,穿过膈肌。
上注肺:足厥阴肝经的分支注入肺。
多血少气:足厥阴肝经的特点是血多气少。
丑时气血注此:在丑时(凌晨1-3点),气血主要注入足厥阴肝经。
乙木之脏:在五行理论中,肝属乙木。
脉在左关:在脉诊中,肝脉位于左关部。
肝实则脉实:肝气实的时候,脉象表现为实脉。
两胁痛而目眦肿痛:肝气实可能导致两胁疼痛和眼角肿痛。
虚则脉虚:肝气虚的时候,脉象表现为虚脉。
七叶薄而汪汪昏泪:肝气虚可能导致眼睛干涩和流泪。
资心火以补肝虚:通过滋养心火来补益肝虚。
抑阳光而泻本实:通过抑制阳气来泻肝实。
味辛补而酸泻:辛味食物可以补肝,酸味食物可以泻肝。
气凉泻而温补:凉性药物可以泻肝,温性药物可以补肝。
姜橘细辛补之宜:生姜、橘皮、细辛等药物适合补肝。
芎芍大黄泻之可:川芎、白芍、大黄等药物适合泻肝。
目胜离娄:眼睛的健康胜过离娄(古代传说中的神射手)。
君神曲而佐磁石:神曲为主药,磁石为辅药,用于治疗眼疾。
手开瞽盲:通过手法治愈盲人。
捣羊肝以丸连未:将羊肝捣碎制成药丸,用于治疗眼疾。
气疼两胁:肝气郁结导致两胁疼痛。
君枳实芍药参芎:枳实、白芍、人参、川芎等药物用于治疗两胁疼痛。
痰攻双臂:痰湿侵袭双臂。
施木草橘半附苓:木香、草果、橘皮、半夏、附子、茯苓等药物用于治疗痰湿。
右胁胀痛:右胁胀痛。
桂心枳壳草姜黄:桂心、枳壳、甘草、姜黄等药物用于治疗右胁胀痛。
左胁刺痛:左胁刺痛。
粉草川芎和枳实:粉甘草、川芎、枳实等药物用于治疗左胁刺痛。
悲怒伤肝双胁痛:悲伤和愤怒情绪伤害肝,导致双胁疼痛。
芎辛枳梗,防风干葛草姜煎:川芎、细辛、枳壳、桔梗、防风、干葛、甘草、生姜等药物煎服,用于治疗双胁疼痛。
风寒撼水囊茎痛:风寒侵袭导致阴囊和阴茎疼痛。
茴香乌药,青橘良姜调酒饮:茴香、乌药、青橘、良姜等药物调酒饮用,用于治疗风寒引起的疼痛。
疝本肝经:疝气与肝经有关。
附子山栀力最高:附子和山栀是治疗疝气的强力药物。
全蝎玄胡功不小:全蝎和玄胡也有显著的疗效。
上燥下寒:上部燥热,下部寒凉。
梅膏捣丸归鹿:梅膏制成药丸,配合当归和鹿茸使用。
头痛气厥:头痛和气厥(气逆)。
乌药末细川芎:乌药末和细辛、川芎等药物用于治疗头痛和气厥。
寒湿脚痹踏椒囊:寒湿导致的脚痹,可以用花椒囊热敷。
风热膝痛煎柏朮:风热导致的膝痛,可以用柏朮煎服。
欲上行引经柴胡川芎:想要引导药力上行,可以使用柴胡和川芎。
下行须要去穰青皮:想要引导药力下行,可以使用去穰青皮。
温则木香肉桂:温性药物如木香和肉桂。
凉则菊花车前:凉性药物如菊花和车前子。
补用阿胶酸枣仁:补益药物如阿胶和酸枣仁。
泻用柴前犀牛角:泻下药物如柴胡、前胡和犀牛角。
勿胶柱而鼓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当加减以随宜: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减药物。
肝以眼为穴:肝与眼睛有直接的联系,眼睛是肝的穴位。
人眠则血归肝:人在睡眠时,血液回归肝脏。
眼受之而能视也:眼睛得到血液的滋养才能看清事物。
眠乃无名惑复之火:睡眠是无名之火(生命之火)的恢复过程。
不可纵之使眠:不能过度睡眠。
亦不可不眠:也不能不睡眠。
胆虚寒不眠:胆气虚寒导致失眠。
精神困倦:精神疲惫。
志虑不安:情绪不安。
肝实热眠过多:肝气实热导致过度睡眠。
慧镜生尘:智慧被蒙蔽。
善根埋灭:善根被埋没。
调肝胆:调节肝胆的功能。
伏睡魔:控制睡眠的欲望。
勿嗔怒:不要愤怒。
勿昼寝:不要在白天睡觉。
睡其形而不睡其神:身体休息,但精神保持清醒。
睡之精,乃身之灵:睡眠的精髓是身体的灵性。
人能少睡:人如果能减少睡眠。
主翁惺惺:精神清醒。
智识明净:智慧清晰。
神气清爽:精神清爽。
梦寐亦安:梦境安宁。
贪眠则心中血潮:过度睡眠会导致心中血液涌动。
元神离舍:元神离开身体。
云掩性天:智慧被蒙蔽。
神亦随境昏迷:精神随环境而昏迷。
三丰有云:张三丰曾说。
捉取梦中之梦:捕捉梦境中的梦境。
搜求玄上之玄:探寻深奥中的深奥。
自从识得娘生面:自从认识到生命的本质。
笑指蓬莱在目前:笑着指向眼前的仙境。
春三月,此谓发陈: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的时期。
天地俱生:天地万物都在生长。
万物以荣:万物繁荣。
夜卧早起:晚上早睡,早上早起。
广步于庭:在庭院中大步行走。
披发缓形:披散头发,放松身体。
以使志生:以使意志生长。
此春气之应:这是顺应春季的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也:这是养生的方法。
逆之则伤肝:违背这些原则会伤害肝。
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大敦穴位于足大趾的末端,距离指甲约韭菜叶的宽度,位于三毛(趾毛)中间。
足厥阴肝脉所出为井木: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属木。
《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根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冲穴针刺深度为三分,留针时间为十次呼吸,灸三壮。
主五淋:大敦穴主治五种淋病。
卒疝七疝:大敦穴主治突发疝气和七种疝气。
小便数遗不禁:大敦穴主治尿频、尿失禁。
阴头中痛:大敦穴主治阴茎头部疼痛。
汗出:大敦穴主治多汗。
阴上入小腹:大敦穴主治阴部疼痛向上蔓延至小腹。
阴偏大:大敦穴主治阴部肿大。
腹脐中痛:大敦穴主治脐部疼痛。
悒悒不乐:大敦穴主治情绪低落。
病左取右,病右取左:治疗时,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
腹胀肿病:大敦穴主治腹胀和肿胀。
小腹痛:大敦穴主治小腹疼痛。
中热喜寐:大敦穴主治内热和嗜睡。
尸厥状如死人:大敦穴主治尸厥(昏迷状如死人)。
妇人血崩不止:大敦穴主治妇女血崩不止。
阴挺出:大敦穴主治阴部突出。
阴中痛:大敦穴主治阴部疼痛。
足大趾缝间,动脉应手陷中:行间穴位于足大趾缝间,动脉搏动处凹陷中。
足厥阴肝脉所溜为荥火: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属火。
肝实则泻之:肝气实时,可以泻行间穴。
《素注》针三分:根据《素问》注解,行间穴针刺深度为三分。
《铜人》灸三壮,针六分,留十呼:根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行间穴灸三壮,针刺深度为六分,留针时间为十次呼吸。
主呕逆:行间穴主治呕吐和逆气。
洞泄:行间穴主治严重腹泻。
遗溺癃闭:行间穴主治尿失禁和尿闭。
消渴嗜饮:行间穴主治消渴和多饮。
善怒:行间穴主治易怒。
四肢满:行间穴主治四肢肿胀。
转筋:行间穴主治肌肉抽搐。
胸胁痛:行间穴主治胸胁疼痛。
小腹肿:行间穴主治小腹肿胀。
咳逆呕血:行间穴主治咳嗽、逆气和呕血。
茎中痛:行间穴主治阴茎疼痛。
腰疼不可俯仰:行间穴主治腰痛无法俯仰。
腹中胀:行间穴主治腹部胀满。
小肠气:行间穴主治小肠气痛。
肝心痛:太冲穴主治肝气郁结导致的心痛。
色苍苍如死状:行间穴主治面色苍白如死状。
终日不得息:太冲穴主治整日无法休息。
口喎:行间穴主治口歪斜。
癫疾:行间穴主治癫狂病。
短气:行间穴主治气短。
四肢逆冷:行间穴主治四肢冰冷。
嗌干烦渴:行间穴主治咽喉干燥和烦渴。
瞑不欲视:行间穴主治闭眼不愿看东西。
目中泪出:行间穴主治眼睛流泪。
太息:行间穴主治叹气。
便溺难:行间穴主治排便和排尿困难。
七疝寒疝:行间穴主治七种疝气和寒疝。
中风:行间穴主治中风。
肝积肥气:行间穴主治肝积和肥气。
发痎疟:行间穴主治疟疾。
妇人小腹肿:行间穴主治妇女小腹肿胀。
面尘脱色:行间穴主治面色灰暗无光。
经血过多不止:行间穴主治月经量过多不止。
崩中:行间穴主治崩漏。
小儿急惊风:行间穴主治小儿急惊风。
足大趾本节后二寸:太冲穴位于足大趾本节后二寸处。
或云一寸半内间动脉应手陷中:也有说法认为太冲穴位于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半的内侧动脉搏动处凹陷中。
足厥阴肝脉所注为俞土: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俞穴,属土。
《素问》女子二七,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根据《素问》,女子十四岁时,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因此能够生育。
又诊病人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太冲脉,可以判断生死。
主心痛脉弦:太冲穴主治心痛和脉弦。
马黄:太冲穴主治黄疸。
瘟疫:太冲穴主治瘟疫。
肩肿吻伤:太冲穴主治肩部肿胀和嘴唇受伤。
虚劳浮肿:太冲穴主治虚劳和浮肿。
腰引小腹痛:太冲穴主治腰痛牵引小腹疼痛。
两丸骞缩:太冲穴主治睾丸收缩。
溏泄:太冲穴主治腹泻。
遗溺:太冲穴主治尿失禁。
阴痛:太冲穴主治阴部疼痛。
面目苍色:太冲穴主治面色苍白。
胸胁支满:太冲穴主治胸胁胀满。
足寒:太冲穴主治足部寒冷。
苍然如死状:太冲穴主治面色苍白如死状。
大便难:太冲穴主治排便困难。
便血:太冲穴主治便血。
小便淋:太冲穴主治尿淋。
小肠疝气痛:太冲穴主治小肠疝气疼痛。
颓疝:太冲穴主治颓疝(阴囊肿大)。
小便不利:太冲穴主治排尿困难。
呕血呕逆:太冲穴主治呕血和呕吐。
发寒:太冲穴主治发冷。
嗌干善渴:太冲穴主治咽喉干燥和口渴。
肘肿:太冲穴主治肘部肿胀。
内踝前痛:太冲穴主治内踝前部疼痛。
淫泺:太冲穴主治淫泺(过度疲劳)。
胻酸:太冲穴主治小腿酸痛。
腋下马刀疡瘘:太冲穴主治腋下脓肿和瘘管。
唇肿:太冲穴主治嘴唇肿胀。
女子漏下不止:太冲穴主治妇女漏下不止。
小儿卒疝:太冲穴主治小儿突发疝气。
中封(一名悬泉):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足内踝骨前一寸。
足内踝骨前一寸,筋里宛宛中:中封穴位于足内踝骨前一寸,筋脉之间的凹陷处。
《素注》一寸半,仰足取陷中,伸足乃得之:根据《素问》注解,中封穴位于足内踝骨前一寸半,仰足时取凹陷处,伸足时才能找到。
足厥阴肝脉所行为经金:中封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经穴,属金。
《铜人》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根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封穴针刺深度为四分,留针时间为七次呼吸,灸三壮。
主痎疟:中封穴主治疟疾。
色苍苍:中封穴主治面色苍白。
发振寒:中封穴主治发冷和寒战。
小腹肿痛:中封穴主治小腹肿胀和疼痛。
食怏怏绕脐痛:中封穴主治食欲不振和脐周疼痛。
五淋不得小便:中封穴主治五种淋病和排尿困难。
足厥冷:中封穴主治足部冰冷。
身黄有微热:中封穴主治身体发黄和轻微发热。
不嗜食:中封穴主治食欲不振。
身体不仁:中封穴主治身体麻木。
寒疝:中封穴主治寒疝。
腰中痛:中封穴主治腰部疼痛。
或身微热:中封穴主治身体轻微发热。
痿厥失精:中封穴主治痿厥和遗精。
筋挛:中封穴主治筋脉挛缩。
阴缩入腹相引痛:中封穴主治阴部收缩入腹并引起疼痛。
蠡沟(一名交仪):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之一,位于内踝上五寸。
内踝上五寸:蠡沟穴位于内踝上五寸处。
足厥阴络,别走少阳:蠡沟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络穴,与少阳经相连。
《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根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蠡沟穴针刺深度为二分,留针时间为三次呼吸,灸三壮。
《下经》灸七壮:根据《下经》,蠡沟穴灸七壮。
主疝痛:蠡沟穴主治疝气疼痛。
小腹胀满:蠡沟穴主治小腹胀满。
暴痛如癃闭:蠡沟穴主治突发疼痛如尿闭。
数噫:蠡沟穴主治频繁打嗝。
恐悸:蠡沟穴主治恐惧和心悸。
少气不足:蠡沟穴主治气短和虚弱。
悒悒不:蠡沟穴主治情绪低落。
乐:此处指一种病症,表现为咽部不适,背部拘急,小便不利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足厥阴肝经-评注
《足厥阴经穴主治》一文,详细阐述了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穴位分布及其主治病症,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的精髓。文章首先引用《内经》对肝的功能描述,强调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接着详细描述了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从大敦穴起始,经过多个穴位,最终到达期门穴,贯穿了人体的多个重要部位。
文章通过对足厥阴肝经各穴位的定位、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及灸法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古代针灸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每个穴位的主治病症也一一列出,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广泛适用性。
此外,文章还结合了五行理论、阴阳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解释了肝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如肝属木、与春季相应等,进一步深化了对肝功能的理解。通过对肝经穴位的详细描述,文章不仅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世医家研究经络学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总的来说,《足厥阴经穴主治》一文,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医经络学说和针灸治疗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医穴位及其主治病症的文献,详细描述了多个穴位的位置、针刺深度、灸壮数以及主治病症。这些穴位包括中都、膝关、曲泉、阴包、五里、阴廉、章门和期门等,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应用。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针刺或灸疗可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所述的穴位多位于下肢和腹部,这些部位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密切相关。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每个穴位的描述都遵循一定的格式,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同时,本文还引用了《铜人》、《难经》、《明堂》、《素注》等古代医学经典,显示了作者对古代医学文献的熟悉和尊重。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医的穴位知识,还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古代医学史、了解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本文还提到了东垣、滑伯仁、许学士等古代医家的观点和治疗方法,为研究古代医学流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具有重要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中医文献,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的智慧和技艺,也为现代中医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