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经外奇穴(杨氏)-原文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血最效。
鼻准:二穴,在鼻柱尖上,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五壮。
聚泉: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缝陷中是穴。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则不过七壮。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如热嗽,用雄黄末少许,和于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和于艾炷中灸之。灸毕,以茶清连生姜细嚼咽下。又治舌苔,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脉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
鱼腰:二穴。在眉中间是穴。治眼生垂廉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旁是也。
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用三棱针出血。其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颈,紫脉即见,刺出血立愈。又法:『以手紧纽其领,令紫脉见,却于紫脉上刺出血,极效。』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中节上,屈指当骨尖陷中是穴。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内障,可灸七壮。
中魁:二穴。在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宜泻之。又阳溪二穴,亦名中魁。
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歧骨,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后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臂红肿,针一分,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八风:八穴,在足五趾歧骨间,两足共八穴,故名八风。治脚背红肿,针一分,灸五壮。
十宣:十穴,在手十指头上,去爪甲一分,每一指各一穴,两手指共十穴,故名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大效。或用软丝缚定本节前次节后,内侧中间,如眼状,加灸一火,两边都着艾,灸五壮,针尤妙。
五虎:四穴,在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挛,灸五壮,两手共四穴。
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屈肘得之。治瘰疬,可灸七七壮。
肩柱骨: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上是穴。治瘰疬,亦治手不能举动,灸七壮。
二白:四穴,即郄门也。在掌后横纹中,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内两筋间,即间使后一寸。一穴在筋外,与筋内之穴相并。治痔,脱肛。
独阴: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横纹中是穴。治小肠疝气,又治死胎,胎衣不下,灸五壮。又治女人干哕,呕吐红,经血不调。
内踝尖:二穴,在足内踝骨尖是穴。灸七壮。治下片牙疼及脚内廉转筋。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壮。治脚外廉转筋,及治寒热脚气,宜三棱针出血。
囊底:一穴,在阴囊十字纹中。治肾脏风疮,及治小肠疝气,肾家一切症候,悉皆治之。灸七壮,艾炷如鼠粪。
鬼眼:四穴,在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叶,两指并起,用帛缚之,当两指歧缝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治五痫等症,正发疾时,灸之效甚。
髋骨:四穴,在梁丘两旁,各开一寸五分,两足共四穴。治腿痛,灸七壮。
中泉:二穴,在手背腕中,在阳溪、阳池中间陷中是穴。灸二七壮。治心痛及腹中诸气,疼不可忍。
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
小骨空:二穴,在手小拇指第二节尖是穴。灸七壮。治手节疼,目痛。
印堂:一穴,在两眉中陷中是穴。针一分,灸五壮。治小儿惊风。
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开三寸。针二寸,灸二七壮。治妇人久无子嗣。
龙玄:二穴,在两手侧腕叉紫脉上。灸七壮,禁针。治手疼。
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等症。
高骨:二穴,在掌后寸部前五分。针一寸半,灸七壮。治手病。
阑门:二穴,在曲泉两旁各三寸脉中。治膀胱七疝,贲豚。
百虫窠:二穴,即血海也。在膝内廉上三寸,灸二七壮,针五分。治下部生疮。
睛中:二穴,在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冷水淋一刻,方将三棱针于目外角,离黑珠一分许,刺入半分之微,然后入金针,约数分深,旁入自上层转拨向瞳人轻轻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见物,一饭顿出针,轻扶偃卧,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针盘膝正坐,将筋一把,两手握于胸前,宁心正视,其穴易得。治一切内障,年久不能视物,顷刻光明,神秘穴也。
凡学针人眼者,先试针内障羊眼,能针羊眼复明,方针人眼,不可造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经外奇穴(杨氏)-译文
内迎香:两个穴位。位于鼻孔中。治疗眼睛发热和突然疼痛,用芦管吹出血液效果最好。
鼻准:两个穴位,位于鼻柱的尖端,专门治疗鼻子上因饮酒引起的风疹,适合用三棱针放血。
耳尖:两个穴位,位于耳尖上,卷起耳朵取尖上的位置。治疗眼睛生翳膜,用小艾炷灸五壮。
聚泉:一个穴位。位于舌头上,当舌头中间,吐出舌头,中间直有凹陷的位置是穴位。治疗哮喘咳嗽,以及长期咳嗽不愈,如果灸,则不超过七壮。灸法是用生姜切成钱币厚的片,放在舌头上的穴位中,然后灸。如果是热咳,用少量雄黄末,和艾炷一起灸;如果是冷咳,用款冬花末,和艾炷一起灸。灸完后,用茶水连同生姜细嚼咽下。还可以治疗舌苔,舌强,也可以用针放血。
左金津、右玉液:两个穴位。位于舌头下两侧,紫色血管上是穴位,卷起舌头取穴。治疗重舌肿痛,喉咙闭塞,用白水煮三棱针,放血。
海泉:一个穴位。位于舌头下中央的血管上。治疗消渴,用三棱针放血。
鱼腰:两个穴位。位于眉毛中间。治疗眼睛生垂廉翳膜,针入一分,沿皮肤向两侧。
太阳:两个穴位。位于眉毛后的凹陷中,太阳紫色血管上是穴位。治疗眼睛红肿和头痛,用三棱针放血。放血的方法是用一条布带紧紧缠住脖子,紫色血管就会出现,刺出血立即痊愈。还有一种方法:用手紧紧扭住领子,让紫色血管出现,然后在紫色血管上刺出血,效果极好。
大骨空:两个穴位。位于手大拇指的中节上,屈指时骨尖凹陷中是穴位。治疗眼睛长期疼痛,以及生翳膜内障,可以灸七壮。
中魁:两个穴位。位于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时找到。治疗五噎,反胃吐食,可以灸七壮,适合泻法。还有阳溪两个穴位,也叫中魁。
八邪:八个穴位。位于手五指的歧骨间,左右手各四个穴位。其一:大都两个穴位,位于手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穴。可以灸七壮,针一分。治疗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两个穴位,位于手食指和中指的本节歧骨间,握拳取穴。治疗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以灸五壮。其三:中都两个穴位,位于手中指和无名指的本节歧骨,也叫液门。治疗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以灸五壮。其四:下都两个穴位,位于手无名指和小指的本节后歧骨间,也叫中渚。中渚穴位,在液门下五分。治疗手臂红肿,针一分,灸五壮。两手共八个穴位,所以叫八邪。
八风:八个穴位,位于足五趾的歧骨间,两足共八个穴位,所以叫八风。治疗脚背红肿,针一分,灸五壮。
十宣:十个穴位,位于手十指的指尖,离指甲一分,每个手指各一个穴位,两手共十个穴位,所以叫十宣。治疗乳蛾,用三棱针放血,效果很好。或者用软丝绑住本节前次节后,内侧中间,像眼睛一样,加灸一次,两边都放艾,灸五壮,针尤其好。
五虎:四个穴位,位于手食指和无名指第二节骨尖,握拳找到。治疗五指拘挛,灸五壮,两手共四个穴位。
肘尖:两个穴位,位于手肘骨尖上,屈肘找到。治疗瘰疬,可以灸七七壮。
肩柱骨:两个穴位,位于肩端起骨尖上。治疗瘰疬,也治疗手不能举动,灸七壮。
二白:四个穴位,即郄门。位于掌后横纹中,直上四寸,一手有两个穴位,一个穴位在筋内两筋间,即间使后一寸。一个穴位在筋外,与筋内的穴位并列。治疗痔疮,脱肛。
独阴:两个穴位,位于足第二趾下,横纹中。治疗小肠疝气,也治疗死胎,胎衣不下,灸五壮。还治疗女人干呕,呕吐红,经血不调。
内踝尖:两个穴位,位于足内踝骨尖。灸七壮。治疗下片牙疼及脚内侧转筋。
外踝尖:两个穴位,位于足外踝骨尖上。可以灸七壮。治疗脚外侧转筋,以及治疗寒热脚气,适合用三棱针放血。
囊底:一个穴位,位于阴囊十字纹中。治疗肾脏风疮,以及治疗小肠疝气,肾家一切症状,都可以治疗。灸七壮,艾炷如鼠粪。
鬼眼:四个穴位,位于手大拇指,离指甲角如韭叶,两指并起,用布绑住,当两指歧缝中是穴位。还有两个穴位在足大趾,取穴方法与手相同。治疗五痫等症,正发作时,灸之效果很好。
髋骨:四个穴位,位于梁丘两旁,各开一寸五分,两足共四个穴位。治疗腿痛,灸七壮。
中泉:两个穴位,位于手背腕中,在阳溪、阳池中间凹陷中。灸二七壮。治疗心痛及腹中诸气,疼不可忍。
四关:四个穴位,即两合谷、两太冲穴。
小骨空:两个穴位,位于手小拇指第二节尖。灸七壮。治疗手节疼,目痛。
印堂:一个穴位,位于两眉中间凹陷中。针一分,灸五壮。治疗小儿惊风。
子宫:两个穴位,位于中极两旁各开三寸。针二寸,灸二七壮。治疗妇人长期无子嗣。
龙玄:两个穴位,位于两手侧腕叉紫色血管上。灸七壮,禁针。治疗手疼。
四缝:四个穴位,位于手四指内中节。用三棱针放血。治疗小儿猢狲劳等症。
高骨:两个穴位,位于掌后寸部前五分。针一寸半,灸七壮。治疗手病。
阑门:两个穴位,位于曲泉两旁各三寸脉中。治疗膀胱七疝,贲豚。
百虫窠:两个穴位,即血海。位于膝内侧上三寸,灸二七壮,针五分。治疗下部生疮。
睛中:两个穴位,位于眼黑珠正中。取穴方法:先用布搭在眼睛外,用冷水淋一刻钟,然后用三棱针在眼睛外角,离黑珠一分处,刺入半分,然后插入金针,约数分深,从上层转拨向瞳孔轻轻而下,斜插定眼睛角,即能看见东西,一顿饭后出针,轻轻扶住躺下,仍用青布搭在眼睛外,再用冷水淋三日夜停止。初次针时盘膝正坐,将筋一把,两手握在胸前,心静正视,穴位容易找到。治疗一切内障,长期不能视物,顷刻间恢复光明,是神秘的穴位。
凡是学习针人眼的人,先试针内障羊眼,能针羊眼复明,才能针人眼,不可草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经外奇穴(杨氏)-注解
内迎香:位于鼻孔中的穴位,用于治疗眼部热痛,传统上使用芦管子刺激出血以见效。
鼻准:位于鼻柱尖上的穴位,专门治疗鼻上生酒醉风,常用三棱针出血治疗。
耳尖:位于耳尖上的穴位,用于治疗眼生翳膜,常用小艾炷灸五壮。
聚泉:位于舌上的穴位,用于治疗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灸法用生姜切片,热嗽用雄黄末,冷嗽用款冬花末。
左金津、右玉液:位于舌下两旁的穴位,用于治疗重舌肿痛和喉闭,常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
海泉:位于舌下中央脉上的穴位,用于治疗消渴,常用三棱针出血。
鱼腰:位于眉中间的穴位,用于治疗眼生垂廉翳膜,针入一分。
太阳:位于眉后陷中的穴位,用于治疗眼红肿及头痛,常用三棱针出血。
大骨空:位于手大指中节上的穴位,用于治疗目久痛及生翳膜内障,可灸七壮。
中魁:位于中指第二节骨尖的穴位,用于治疗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
八邪:位于手五指歧骨间的八个穴位,用于治疗头风牙痛、手臂红肿等。
八风:位于足五趾歧骨间的八个穴位,用于治疗脚背红肿。
十宣:位于手十指头上的十个穴位,用于治疗乳蛾,常用三棱针出血。
五虎:位于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的四个穴位,用于治疗五指拘挛,灸五壮。
肘尖:位于手肘骨尖上的穴位,用于治疗瘰疬,可灸七七壮。
肩柱骨:位于肩端起骨尖上的穴位,用于治疗瘰疬及手不能举动,灸七壮。
二白:位于掌后横纹中的四个穴位,用于治疗痔、脱肛。
独阴:位于足第二趾下的穴位,用于治疗小肠疝气、死胎、胎衣不下,灸五壮。
内踝尖:位于足内踝骨尖的穴位,用于治疗下片牙疼及脚内廉转筋,灸七壮。
外踝尖:位于足外踝骨尖上的穴位,用于治疗脚外廉转筋及寒热脚气,常用三棱针出血。
囊底:位于阴囊十字纹中的穴位,用于治疗肾脏风疮及小肠疝气,灸七壮。
鬼眼:位于手大拇指及足大趾的四个穴位,用于治疗五痫等症,灸之效甚。
髋骨:位于梁丘两旁的四穴,用于治疗腿痛,灸七壮。
中泉:位于手背腕中的穴位,用于治疗心痛及腹中诸气,灸二七壮。
四关:位于两合谷、两太冲穴的四个穴位。
小骨空:位于手小拇指第二节尖的穴位,用于治疗手节疼、目痛,灸七壮。
印堂:位于两眉中陷中的穴位,用于治疗小儿惊风,针一分,灸五壮。
子宫:位于中极两旁各开三寸的穴位,用于治疗妇人久无子嗣,针二寸,灸二七壮。
龙玄:位于两手侧腕叉紫脉上的穴位,用于治疗手疼,灸七壮,禁针。
四缝:位于手四指内中节的四个穴位,用于治疗小儿猢狲劳等症,三棱针出血。
高骨:位于掌后寸部前五分的穴位,用于治疗手病,针一寸半,灸七壮。
阑门:位于曲泉两旁各三寸脉中的穴位,用于治疗膀胱七疝、贲豚。
百虫窠:位于膝内廉上三寸的穴位,用于治疗下部生疮,灸二七壮,针五分。
睛中:位于眼黑珠正中的穴位,用于治疗一切内障,年久不能视物,顷刻光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经外奇穴(杨氏)-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多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及其治疗作用,反映了古代中医针灸学的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每个穴位的描述不仅包括其具体位置,还详细说明了其治疗的具体病症和治疗方法,如使用三棱针出血、艾灸等。
这些穴位的命名多与其位置或功能相关,如‘内迎香’位于鼻孔中,用于治疗鼻部疾病;‘耳尖’位于耳尖,用于治疗眼部疾病。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细致观察和对疾病治疗方法的深刻理解。
文中提到的治疗方法,如使用芦管子、三棱针、艾灸等,都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这些方法在现代中医中仍然被广泛应用。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如在‘睛中’穴位使用金针治疗内障,这种方法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反映了古代中医在眼科治疗方面的高超技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中医针灸学的一次全面展示,也是对古代医学文化的一次深刻体现。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针灸的精髓,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