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督任要穴(杨氏)-原文
督脉
人病脊膂强痛,癫痫,背心热,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斯乃督脉起于下极,并脊上行风府。
起于尾闾,而生是病,可刺督脉人中穴。
鼻柱下近孔陷中,针四分,灸亦可,不及针,昏晕及癫狂者甚效。
任脉
人病七疝八瘕,寒温不调,口舌生疮,头项强痛,斯乃任脉起于中极下,上毛,循腹,到关元,直至咽喉天突,过承浆而生是病。
可刺任脉承浆穴,在髭间陷中,刺入同身寸三分,灸七壮,止七七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督任要穴(杨氏)-译文
督脉
人们如果患有脊背强直疼痛、癫痫、背心发热、狂躁奔走、鬼邪附体、眼睛疼痛、大椎骨酸疼等症状,这是因为督脉从下极开始,沿着脊柱上行至风府。
督脉从尾闾开始,因此产生这些病症,可以针刺督脉的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鼻柱下方靠近鼻孔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四分,也可以进行灸疗,但效果不如针刺,对于昏晕和癫狂症状特别有效。
任脉
人们如果患有七疝八瘕、寒温不调、口舌生疮、头项强痛等症状,这是因为任脉从中极下方开始,向上经过阴毛,沿着腹部到达关元,直至咽喉的天突穴,经过承浆穴而产生这些病症。
可以针刺任脉的承浆穴,承浆穴位于胡须之间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同身寸的三分,灸疗可以进行七壮,最多到七七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督任要穴(杨氏)-注解
督脉:督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尾闾,沿脊柱上行至头部,主要功能是调节阳气,与脊柱、脑部、精神活动等密切相关。
任脉:任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另一条重要经脉,起于会阴部,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主要功能是调节阴气,与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密切相关。
人中穴:位于鼻柱下近鼻孔的凹陷处,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常用于治疗昏厥、癫狂、中风等病症。
承浆穴:位于下唇下方正中凹陷处,是任脉的重要穴位,常用于治疗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头项强痛等病症。
七疝八瘕:中医术语,泛指各种疝气和瘕聚病症,多与任脉失调有关。
风府:督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癫痫等病症。
关元: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脐下3寸处,常用于治疗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天突: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等病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督任要穴(杨氏)-评注
本文选自中医经典文献,详细描述了督脉和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方法。督脉和任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最重要的两条经脉,分别调节阳气和阴气,贯穿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对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督脉起于尾闾,沿脊柱上行至头部,主要与脊柱、脑部、精神活动等密切相关。文中提到的病症如脊膂强痛、癫痫、背心热、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等,均与督脉失调有关。治疗这些病症的关键穴位是人中穴,位于鼻柱下近鼻孔的凹陷处。针刺或灸治人中穴,可以有效缓解昏晕、癫狂等症状,体现了中医‘上病下治’的治疗原则。
任脉起于会阴部,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主要与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密切相关。文中提到的病症如七疝八瘕、寒温不调、口舌生疮、头项强痛等,均与任脉失调有关。治疗这些病症的关键穴位是承浆穴,位于下唇下方正中凹陷处。针刺或灸治承浆穴,可以有效缓解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头项强痛等症状,体现了中医‘局部治疗’与‘整体调节’相结合的治疗理念。
本文不仅详细描述了督脉和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其相关病症,还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通过针刺或灸治关键穴位,可以有效调节督脉和任脉的功能,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此外,本文还反映了中医对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经络的功能,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疾病。本文通过对督脉和任脉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中医对经络系统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经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还反映了中医对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是中医经典文献中的重要篇章,对后世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