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督脉-原文
督脉经穴歌
督脉中行二十七,长强腰俞阳关密,命门悬枢接脊中,筋缩至阳灵台逸,神道身柱陶道长,大椎平肩二十一,哑门风府脑户深,强间后顶百会率,前顶顖会上星圆,神庭素髎水沟窟,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任督毕(二十七穴)。
此经不取井荥俞合也。
脉起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名曰海焉。用药难拘定法,针灸贵察病源。
要知任督二脉一功,先将四门外闭,两目内观。默想黍米之珠,权作黄庭之主。却乃徐徐咽气一口,缓缓纳入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而上升泥丸;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心如止水,身似空壶,即将谷道轻提,鼻息渐闭。倘或气急,徐徐咽之;若仍神昏,勤加注想。意倦放参。久而行之,关窍自开,脉络流通,百病不作。广成子曰:“丹灶河车休矻矻。”此之谓也。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经设作许多言,余今指出玄机理,但愿人人寿万年!
督脉经考正穴法
长强(一名气之阴邪,一名橛骨):
脊骶骨端计三分,伏地取之。足少阴、少阳之会。督脉络,别走任脉。《铜人》针三分,转针以大痛为度。灸不及针,日灸三十壮,止二百壮,此痔根本。《甲乙》针二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壮。
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小儿囟陷,惊痫瘛瘲,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慎冷食,房劳。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
二十一椎下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至七七壮。慎房劳、举重强力。《明堂》灸三壮。
主腰髋腰脊痛,不得俯仰,温疟汗不出,足痹不仁,伤寒四肢热不已,妇人月水闭,溺赤。
阳关:
十六椎下,坐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膝外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命门(一名属累):
十四椎下,伏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寒热痎疟,腰脊相引痛,骨蒸五脏热,小儿发痫,张口摇头,身反折角弓。
悬枢:
十三椎下,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腰脊强不得屈伸,积气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腹中留积。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十一椎下,俯而取之。《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禁灸,灸之令人腰伛偻。
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嗜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
筋缩:
九椎下,俯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明下》灸七壮。
主癫疾狂走,脊急强,目转反戴,上视,目瞪,痫病多言,心痛。
至阳:
七椎下,俯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明下》灸七壮。
主腰脊痛,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腹中鸣,寒热解筩,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
灵台:
六椎下,俯而取之。《铜人》缺治病。见《素问》。今俗灸之,以治气喘不能卧,火到便愈。禁针。
神道:
五椎下,俯而取之。《铜人》灸七七壮,止百壮,禁针。《明下》灸三壮,针五分。《千金》灸五壮。
主伤寒发热,头痛,进退往来,痎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失欠、牙车蹉,张口不合。小儿风瘑,瘛瘲,可灸七壮。
身柱:
三椎下,俯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七七壮,止百壮,《明堂》灸五壮。《下经》灸三壮。
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瘲,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
《难经》云:“治洪长伏三脉。风痫发狂,恶人与火,灸三椎,九椎。”
陶道:
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阳、督脉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五分。
主痎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汗不出,头重,目瞑,瘛瘲,恍惚不乐。
大椎:
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铜人》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
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
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
哑门(一名舌厌,一名舌横,一名喑门):
项后入发际五分,项中央宛宛中,仰头取之。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二分,可绕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泻尽更留针取之。禁灸,灸之令人哑。
主舌急不语,重舌,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寒热风哑,脊强反折,瘛瘲癫疾,头重风汗不出。
风府(一名舌本):
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铜人》针三分,禁灸,灸之使人失音。《明堂》针四分,留三呼。《素注》针四分。
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疸。
疟论曰:“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夜大会于风府,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晏。每至
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故日作益晏也。”
昔魏武帝患伤风项急,华佗治此穴得效。
脑户(一名合颅):
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足太阳、督脉之会。《铜人》禁灸,灸之令人哑。《明堂》针三分。《素注》针四分。《素问》刺脑户,入脑立死。
主面赤目黄,面痛,头重肿痛,瘿瘤。此穴针灸俱不宜。
强间(一名大羽):
后顶后一寸半。《铜人》针二分,灸七壮。《明堂》灸五壮。
主头痛目眩。脑旋烦心,呕吐涎沫。项强左右不得回顾,狂走不卧。
后顶(一名交冲):
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铜人》灸五壮,针二分,《明堂》针四分。《素注》针三分。
主头项强急,恶风寒,风眩,目佴佴,额颅上痛,历节汗出,狂走癫疾不卧,痫发瘛瘲,头偏痛。
百会(一名三阳,一名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
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两耳尖。性理北溪陈氏曰:“略退些子,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素注》针二分。《铜人》灸七壮,止七七壮。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针二分,得气即泻。又《素注》针四分。
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痎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虢太子尸厥,扁鹊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唐高宗头痛,秦鸣鹤曰:“宜刺百会出血。”武后曰:“岂有至尊头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立愈。”
前顶:
顖会后一寸半,骨间陷中。《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止七七壮。《素注》针四分。
主头风目眩,面赤肿,水肿,小儿惊痫,瘛瘲,发即无时,鼻多清涕,顶肿痛。
顖会:
上星后一寸陷中。《铜人》灸二七壮,至七七壮。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渐退,七日顿愈。针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八岁以下不可针,缘囟门未合,刺之恐伤其骨,令人夭。《素注》针四分。
主脑虚冷,或饮酒过多,脑疼如破,衄血,面赤暴肿,头皮肿。生白屑风,头眩,颜青目眩,鼻塞不闻香臭,惊悸目戴上不识人。
上星(一名神堂):
神庭后,入发际一寸陷中,容豆。《素注》针三分,留六呼,灸五壮。《铜人》灸七壮。以细三棱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主面赤肿,头风,头皮肿,面虚,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神庭:
直鼻上入发际五分。足太阳、督脉之会。《素注》灸三壮。《铜人》灸二七壮,止七七壮。禁针,针则发狂,目失睛。
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吐舌,癫疾风痫,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寒热头痛,喘渴。
歧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即伤,惟宜灸七壮,至三七壮止。”张子和曰:“目肿、目翳,针神庭,上星,顖会,前顶,翳者可使立退,肿者可使立消。”
素髎(一名面正):
鼻柱上端准头。此穴诸方阙治。《外台》不宜灸,针一分。《素注》针三分。
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疮鼻窒,喘息不利,鼻喎噼,鼽衄。
水沟(一名人中):
鼻柱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素注》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不及针,日灸三壮。《明堂》日灸三壮,至二百壮。《下经》灸五壮。
主消渴,饮水无度,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哭乍喜,中风口噤,牙关不开。面肿唇动,状如虫行。卒中恶,鬼击,喘喝,目不可视,黄疸马黄,瘟疫,通身黄,口喎噼。灸不及针,艾炷小雀粪大。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即愈。
兑端:
唇上端。《铜人》针二分,灸三壮。
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颔。炷如大麦。
龈交:
唇内齿上龈缝中。任、督、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鼻中息肉,蚀疮,鼻塞不利,额頞中痛,颈项强,目泪眵汁,牙疳肿痛,内眦赤痒痛,生白翳,面赤心烦,马黄,黄疸,寒暑瘟疫,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督脉-译文
督脉经穴歌
督脉沿着人体中线有二十七个穴位,分别是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顖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二十七个穴位)。
这条经脉不取井、荥、俞、合等穴位。
督脉起源于下极的腧穴,沿着脊柱内部上行,经过风府,进入脑部,再向上到达头顶,沿着额头到鼻柱,属于阳脉的海洋。人体的脉络在阳经的分支中循环流动,就像水流一样,而督脉则是这些脉络的总纲,因此被称为“海”。用药难以拘泥于固定的方法,针灸则重在观察病源。
要了解任督二脉的作用,首先要关闭四门(指眼、耳、鼻、口),内视两目。默想黍米大小的珠子,暂时作为黄庭的主宰。然后慢慢咽下一口气,缓缓纳入丹田。气冲命门,引导督脉经过尾闾,上升到泥丸;同时引导任脉下降重楼,返回气海。两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循环不息。心如止水,身体像空壶一样,轻轻提起谷道,逐渐闭住鼻息。如果感到气急,慢慢咽气;如果仍然神志不清,多加注想。感到疲倦时放松。长期坚持,关窍自然会打开,脉络流通,百病不生。广成子说:“丹灶河车不必费力。”就是这个道理。督任二脉原本是通向真气的道路,丹经中说了很多,我今天指出其中的玄机,希望人人长寿万年!
督脉经考正穴法
长强(又名气之阴邪、橛骨):
位于脊骶骨端,距离三分,伏地取穴。是足少阴、少阳的交会处。督脉络,别走任脉。《铜人》记载针刺三分,转针以大痛为度。灸不如针,每天灸三十壮,最多二百壮,这是治疗痔疮的根本。《甲乙经》记载针刺二分,留针七呼。《明堂》记载灸五壮。
主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困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小儿囟陷、惊痫瘛瘲、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注意避免冷食和房劳。
腰俞(又名背解、髓孔、腰柱、腰户):
位于第二十一椎下凹陷处,挺身伏地,双手重叠支撑额头,伸展四肢后取穴。《铜人》记载针刺八分,留针三呼,泻五吸。灸七壮,最多七七壮。注意避免房劳和举重。《明堂》记载灸三壮。
主治腰髋腰脊痛、不能俯仰、温疟汗不出、足痹不仁、伤寒四肢热不退、妇人月水闭、尿赤。
阳关:
位于第十六椎下,坐姿取穴。《铜人》记载针刺五分,灸三壮。
主治膝外不能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命门(又名属累):
位于第十四椎下,伏地取穴。《铜人》记载针刺五分,灸三壮。
主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寒热痎疟、腰脊相引痛、骨蒸五脏热、小儿发痫、张口摇头、身反折角弓。
悬枢:
位于第十三椎下,伏地取穴。《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腰脊强不得屈伸、积气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腹中留积。
脊中(又名神宗、脊俞):
位于第十一椎下,俯身取穴。《铜人》记载针刺五分,得气即泻。禁灸,灸之会使人腰伛偻。
主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嗜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
筋缩:
位于第九椎下,俯身取穴。《铜人》记载针刺五分,灸三壮。《明下》记载灸七壮。
主治癫疾狂走、脊急强、目转反戴、上视、目瞪、痫病多言、心痛。
至阳:
位于第七椎下,俯身取穴。《铜人》记载针刺五分,灸三壮。《明下》记载灸七壮。
主治腰脊痛、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腹中鸣、寒热解筩、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
灵台:
位于第六椎下,俯身取穴。《铜人》未记载治病方法。见于《素问》。现在民间灸此穴,治疗气喘不能卧,火到便愈。禁针。
神道:
位于第五椎下,俯身取穴。《铜人》记载灸七七壮,最多百壮,禁针。《明下》记载灸三壮,针刺五分。《千金》记载灸五壮。
主治伤寒发热、头痛、进退往来、痎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失欠、牙车蹉,张口不合。小儿风瘑、瘛瘲,可灸七壮。
身柱:
位于第三椎下,俯身取穴。《铜人》记载针刺五分,灸七七壮,最多百壮,《明堂》记载灸五壮。《下经》记载灸三壮。
主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瘲、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
《难经》说:“治洪长伏三脉。风痫发狂,恶人与火,灸三椎,九椎。”
陶道:
位于第一椎下,俯身取穴。足太阳、督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灸五壮,针刺五分。
主治痎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汗不出、头重、目瞑、瘛瘲、恍惚不乐。
大椎:
位于第一椎上凹陷处。手足三阳、督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五分,留针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
主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
仲景说:“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
哑门(又名舌厌、舌横、喑门):
位于项后入发际五分,项中央凹陷处,仰头取穴。督脉、阳维的交会处。入系舌本。《素注》记载针刺四分;《铜人》记载针刺二分,可绕针八分,留针三呼,泻五吸,泻尽后继续留针。禁灸,灸之会使人哑。
主治舌急不语、重舌、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寒热风哑、脊强反折、瘛瘲癫疾、头重风汗不出。
风府(又名舌本):
位于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凹陷处,快速说话时肌肉立起,停止说话时肌肉立下。足太阳、督脉、阳维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禁灸,灸之会使人失音。《明堂》记载针刺四分,留针三呼。《素注》记载针刺四分。
主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疸。
疟论说:“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夜大会于风府,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晏。每至
风邪侵入风府穴,导致皮肤毛孔张开;毛孔张开后,邪气便容易侵入;邪气侵入后,疾病就会发作,因此病情会逐渐加重。邪气从风府穴开始,每天向下移动一节,二十五天后到达骨骼,二十六天后进入脊柱内部,因此病情会逐渐加重。
从前魏武帝曹操患了伤风,颈部僵硬,华佗通过治疗风府穴取得了效果。
脑户穴(又称合颅穴):
位于枕骨上方,强间穴后一寸半。是足太阳经和督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禁止灸此穴,灸后可能导致失声。《明堂》记载针刺深度为三分。《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四分。《素问》记载刺入脑户穴会导致立即死亡。
主治面部发红、眼睛发黄、面部疼痛、头部沉重肿胀、瘿瘤等病症。此穴不宜针灸。
强间穴(又称大羽穴):
位于后顶穴后一寸半。《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二分,灸七壮。《明堂》记载灸五壮。
主治头痛、头晕、脑部旋转感、心烦、呕吐涎沫、颈部僵硬无法左右转动、狂躁不安等症状。
后顶穴(又称交冲穴):
位于百会穴后一寸半,枕骨上方。《铜人》记载灸五壮,针刺深度为二分,《明堂》记载针刺深度为四分,《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三分。
主治头部和颈部僵硬、恶寒怕风、头晕、眼睛模糊、额头疼痛、关节出汗、狂躁不安、癫痫发作、头部偏痛等症状。
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巅上、天满):
位于前顶穴后一寸五分,头顶中央的旋毛处,可容纳一颗豆子,直对两耳尖。性理北溪陈氏说:“稍微退后一点,就像北极星位于北方。”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处。《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二分。《铜人》记载灸七壮,最多灸七七壮。灸头顶时,不宜超过七壮,因为头顶皮肤薄,灸不宜过多。针刺深度为二分,得气后立即泻针。又《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四分。
主治头风、中风、言语不清、口紧闭无法张开、偏风导致半身不遂、心烦、惊悸、健忘、记忆力减退、心神恍惚、无力、疟疾、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言语混乱、发作时可能致命、吐沫、出汗呕吐、饮酒后面红、头部沉重、鼻塞、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病症,几乎可以治疗百病。
虢太子曾因尸厥昏迷,扁鹊通过针刺三阳五会穴使其苏醒。唐高宗曾患头痛,秦鸣鹤建议针刺百会穴出血。武后起初反对,认为皇帝头上不宜出血,但后来针刺后,微出血,头痛立即痊愈。
前顶穴:
位于顖会穴后一寸半,骨间凹陷处。《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一分,灸三壮,最多灸七七壮。《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四分。
主治头风、头晕、面部红肿、水肿、小儿惊痫、抽搐、发作无定时、鼻涕多、头顶肿痛等症状。
顖会穴:
位于上星穴后一寸凹陷处。《铜人》记载灸二七壮,最多灸七七壮。初次灸时不痛,病情好转后会感到疼痛,疼痛停止后再灸。如果鼻塞,灸至四天后症状逐渐减轻,七天后痊愈。针刺深度为二分,留针三呼,得气后立即泻针。八岁以下儿童不宜针刺,因为囟门未闭合,针刺可能伤及骨骼,导致夭折。《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四分。
主治脑部虚寒、饮酒过多导致头痛如裂、鼻出血、面部红肿、头皮肿胀、头皮屑多、头晕、面色发青、眼睛模糊、鼻塞无法闻香臭、惊悸、眼睛上翻无法识人等症状。
上星穴(又称神堂穴):
位于神庭穴后,发际线上一寸凹陷处,可容纳一颗豆子。《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三分,留针六呼,灸五壮。《铜人》记载灸七壮。用细三棱针可以宣泄头部的热气,防止热气上冲导致头晕目眩。
主治面部红肿、头风、头皮肿胀、面部虚浮、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疟疾寒战、热病无汗、头晕、眼睛疼痛、视力模糊、口鼻出血不止等病症。不宜多灸,以免导致气上冲,使人视力模糊。
神庭穴:
位于鼻梁正上方,发际线五分处。是足太阳经和督脉的交会处。《素注》记载灸三壮。《铜人》记载灸二七壮,最多灸七七壮。禁止针刺,针刺可能导致发狂、失明。
主治登高唱歌、脱衣狂奔、角弓反张、吐舌、癫痫、风痫、眼睛上翻无法识人、头风、头晕、鼻涕不止、流泪、惊悸失眠、呕吐烦闷、寒热头痛、喘渴等症状。
歧伯说:“治疗风邪时,不宜灸太多。因为风性轻浮,灸太多会伤身,宜灸七壮,最多灸三七壮。”张子和说:“眼睛肿胀、有翳膜时,针刺神庭、上星、顖会、前顶穴,翳膜可以立即消退,肿胀可以立即消散。”
素髎穴(又称面正穴):
位于鼻柱上端,鼻尖处。此穴在诸多医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外台》记载不宜灸,针刺深度为一分。《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三分。
主治鼻中息肉不消、鼻涕多、鼻内生疮、鼻塞、呼吸困难、鼻歪斜、鼻出血等症状。
水沟穴(又称人中穴):
位于鼻柱下方,沟中央,靠近鼻孔的凹陷处。是督脉和手足阳明经的交会处。《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三分,留针六呼,灸三壮。《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四分,留针五呼,得气后立即泻针,灸不如针有效,每日灸三壮。《明堂》记载每日灸三壮,最多灸二百壮。《下经》记载灸五壮。
主治消渴、饮水无度、全身水肿、无故失笑、癫痫发作时言语混乱、时而哭时而笑、中风导致口紧闭、牙关不开、面部肿胀、嘴唇抽动如虫行、突发恶疾、鬼击、喘喝、眼睛无法视物、黄疸、瘟疫、全身发黄、口歪斜等病症。灸不如针有效,艾炷大小如雀粪。面部水肿时,针刺此穴,水肿消退后即可痊愈。
兑端穴:
位于上唇尖端。《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二分,灸三壮。
主治癫痫吐沫、小便发黄、口干消渴、鼻血不止、嘴唇僵硬、牙龈疼痛、鼻塞、痰涎、口紧闭、下巴颤抖等症状。艾炷大小如大麦。
龈交穴:
位于上唇内侧,齿龈缝中。是任脉、督脉和足阳明经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主治鼻中息肉、鼻内生疮、鼻塞不通、额头疼痛、颈部僵硬、眼睛流泪、眼屎多、牙龈肿痛、内眼角红肿痒痛、眼睛生白翳、面部发红、心烦、黄疸、瘟疫、小儿面部疮癣久治不愈等病症,点烙治疗也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督脉-注解
督脉:督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会阴部,沿脊柱上行至头顶,再下行至鼻柱。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因其贯穿人体的背部,统领诸阳经,具有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
任脉:任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另一条重要经脉,起于会阴部,沿腹中线向上行至下颌。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因其贯穿人体的前部,统领诸阴经,具有调节全身阴气的作用。
长强:长强穴是督脉的第一个穴位,位于尾骨尖端下方。此穴主要用于治疗痔疮、腰脊痛、狂病等疾病,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腰俞:腰俞穴位于第二十一椎下,主要用于治疗腰脊痛、温疟、足痹等疾病。此穴具有温阳散寒、通经活络的功效。
命门:命门穴位于第十四椎下,主要用于治疗头痛、身热、腰脊痛等疾病。命门穴被认为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具有温补肾阳、强腰固肾的作用。
悬枢:悬枢穴位于第十三椎下,主要用于治疗腰脊强痛、积气、下利等疾病。此穴具有调理气机、疏通经络的功效。
脊中:脊中穴位于第十一椎下,主要用于治疗风痫、黄疸、腹满等疾病。此穴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
筋缩:筋缩穴位于第九椎下,主要用于治疗癫疾、脊急强、心痛等疾病。此穴具有舒筋活络、镇静安神的功效。
至阳:至阳穴位于第七椎下,主要用于治疗腰脊痛、胃寒、胸胁支满等疾病。此穴具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
灵台:灵台穴位于第六椎下,主要用于治疗气喘、不能卧等疾病。此穴具有平喘止咳、调理肺气的功效。
神道:神道穴位于第五椎下,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发热、头痛、痎疟等疾病。此穴具有清热解表、镇静安神的作用。
身柱:身柱穴位于第三椎下,主要用于治疗腰脊痛、癫病、小儿惊痫等疾病。此穴具有疏通经络、镇静安神的功效。
陶道:陶道穴位于第一椎下,主要用于治疗痎疟、脊强、烦满等疾病。此穴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
大椎:大椎穴位于第一椎上,主要用于治疗肺胀、呕吐、颈项强痛等疾病。此穴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
哑门:哑门穴位于项后入发际五分处,主要用于治疗舌急不语、脊强反折等疾病。此穴具有通经活络、开窍醒神的作用。
风府:风府是督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在中医理论中,风府被认为是风邪入侵的门户,与风寒感冒、头痛、项强等症状密切相关。
腠理:腠理在中医中指皮肤的纹理和毛孔,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第一道屏障。腠理开合与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密切相关,腠理开则邪气易入,腠理闭则正气存内。
邪气:邪气在中医中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以及情志、饮食、劳倦等内邪。邪气入侵人体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脑户:脑户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枕骨粗隆上缘凹陷处。在中医中,脑户与脑部疾病、头痛、目眩等症状相关,但因其位置特殊,针灸需谨慎。
强间:强间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后顶穴后1.5寸。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等症状,是治疗头部疾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后顶:后顶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百会穴后1.5寸。主治头项强急、风眩、癫狂等症状,常用于治疗头部和颈部的疾病。
百会:百会是督脉上的重要穴位,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百会穴被认为是诸阳之会,主治中风、头痛、惊悸、健忘等多种疾病,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前顶:前顶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顖会穴后1.5寸。主治头风、目眩、小儿惊痫等症状,常用于治疗头部疾病。
顖会:顖会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上星穴后1寸。主治脑虚、头痛、鼻塞等症状,尤其适用于鼻部疾病的治疗。
上星:上星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神庭穴后1寸。主治头风、鼻塞、目眩等症状,常用于治疗头部和鼻部疾病。
神庭:神庭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主治癫狂、头风、目眩等症状,因其位置特殊,针灸需谨慎。
素髎:素髎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鼻柱上端。主治鼻塞、鼻息肉、喘息等症状,常用于治疗鼻部疾病。
水沟:水沟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人中沟中央。主治中风、口噤、癫痫等症状,是急救中的重要穴位。
兑端:兑端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上唇尖端。主治癫疾、舌干、鼻塞等症状,常用于治疗口腔和鼻部疾病。
龈交:龈交是任脉和督脉的交会穴,位于上唇内齿龈缝中。主治鼻息肉、牙痛、目赤等症状,常用于治疗口腔和鼻部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督脉-评注
《督脉经穴歌》是一篇关于中医经络学的经典文献,详细描述了督脉的二十七个穴位及其功能。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贯穿人体的背部,统领诸阳经,具有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督脉各穴位的描述,展现了中医经络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不仅是对督脉穴位的简单罗列,更是对中医经络理论的深入阐释。文中提到‘督脉则为之都纲,故名曰海焉’,形象地比喻了督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督脉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本文不仅具有医学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采用了歌诀的形式,将复杂的经络理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记忆和传播。这种形式在古代医学文献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传承和普及的重视。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是研究古代中医经络学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督脉各穴位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认识。这些认识不仅为后世的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本文还提到了任督二脉的修炼方法,强调了‘心如止水,身似空壶’的修炼境界。这种修炼方法不仅具有医学意义,还体现了古代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通过修炼任督二脉,可以达到‘关窍自开,脉络流通,百病不作’的效果,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身心调节理论不谋而合。
总的来说,《督脉经穴歌》不仅是一篇医学文献,更是一部融合了中医理论、道家思想和文化艺术的经典之作。通过对督脉各穴位的详细描述和修炼方法的介绍,本文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中医经络学的窗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文本出自《黄帝内经》及相关针灸经典,主要描述了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等督脉穴位的定位、主治病症及针灸禁忌。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经络穴位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针灸疗法在治疗头部、颈部及脑部疾病中的广泛应用。
首先,文本详细描述了风府穴的位置及其与邪气入侵的关系。风府作为督脉上的重要穴位,被认为是风邪入侵的门户,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这一理论反映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外邪入侵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其次,文本对脑户、强间、后顶、百会等穴位的定位和主治病症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些穴位均位于头部,与脑部、头部的疾病密切相关。例如,百会穴作为诸阳之会,主治中风、头痛、惊悸等多种疾病,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穴位功能的精准把握,也体现了针灸疗法在治疗头部疾病中的独特优势。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针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例如,脑户穴禁灸,灸之令人哑;神庭穴禁针,针则发狂。这些禁忌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法的谨慎态度,强调了针灸操作中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通过经络穴位的调节,中医认为可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实践,也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文献,记录了古代医家对经络穴位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经验。这些内容不仅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中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实践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