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看部取穴-原文
《灵枢》杂症论:
人身上部病取手阳明经,
中部病取足太阴经,
下部病取足厥阴经,
前膺病取足阳明经,
后背病取足太阳经。
取经者,取经中之穴也。
一病可用一二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看部取穴-译文
《灵枢》中的杂症论说:
人体的上部出现疾病时,应该取手阳明经来治疗,
中部出现疾病时,应该取足太阴经来治疗,
下部出现疾病时,应该取足厥阴经来治疗,
前胸出现疾病时,应该取足阳明经来治疗,
后背出现疾病时,应该取足太阳经来治疗。
所谓取经,就是取经络中的穴位来治疗。
一种疾病可以使用一到两个穴位来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看部取穴-注解
灵枢:《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主要论述针灸、经络等内容,是中医经典之一。
手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食指末端,沿手臂外侧上行,止于鼻旁。
足太阴经:足太阴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大趾内侧,沿腿内侧上行,止于舌下。
足厥阴经:足厥阴肝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大趾外侧,沿腿内侧上行,止于头顶。
足阳明经: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鼻旁,沿腿前侧下行,止于第二趾末端。
足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目内眦,沿背部下行,止于小趾外侧。
取经:指在针灸治疗中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治疗。
穴: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点,针灸治疗时刺激这些点以调节气血运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看部取穴-评注
《灵枢》作为《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经络、针灸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总结。本文所引用的‘杂症论’部分,详细阐述了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病症选择相应经络进行治疗的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首先,文中提到的‘手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等经络,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重要概念。这些经络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人体内外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文中提到的‘取经者,取经中之穴也’,强调了针灸治疗中穴位选择的重要性。穴位是经络上的关键点,通过刺激这些点,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此外,文中提到的‘一病可用一二穴’,说明了针灸治疗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同的病症可以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不同部位病症选择相应经络和穴位的论述,展示了中医经络学说和针灸治疗的独特魅力。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