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治病要穴(医学入门)-原文
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凡下体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前经络注《素问》未载针灸分寸者,以此推之。
手部
曲池: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
肩井:主肘臂不举,扑伤。
肩髃:主瘫痪,肩肿,手挛。
三里:主偏风下牙疼。
合谷:主中风,破伤风,痹风,筋急疼痛,诸般头病,水肿,难产,小儿急惊风。
三间:主下牙疼。
二间:主牙疾,眼疾。
支正:主七情气郁,肘臂十指皆挛及消渴。
阳谷:主头面手膊诸疾,及痔痛,阴痿。
腕骨:主头面、臂腕、五指诸疾。
后溪:主疟疾,癫痫。
少泽: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
间使:主脾寒症,九种心痛,脾疼,疟疾,口渴。如瘰疬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大陵:主呕血,疟。
内关:主气块,及胁痛,劳热,疟疾,心胸痛。
劳宫:主痰火胸痛,小儿口疮,及鹅掌风。
中渚:主手足麻木,战战蜷挛,肩臂连背疼痛,手背痈毒。
神门:主惊悸怔忡,呆痴,卒中鬼邪,恍惚振禁,小儿惊痫。
少冲:主心虚胆寒,怔忡癫狂。
少商:主双蛾风,喉痹。
列缺:主咳嗽风痰,偏正头风,单蛾风,下牙疼。
足部
环跳:主中风湿,股膝挛痛,腰痛。
风市:主中风,腿膝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
阳陵泉:主冷痹偏风,霍乱转筋。
悬钟:主胃热腹胀,胁痛,脚气,脚胫湿痹,浑身瘙痒,趾疼。
足三里:主中风中湿,诸虚耳聋,上牙疼,痹风,水肿,心腹鼓胀,噎膈哮喘,寒湿脚气。上、中、下部疾,无所不治。
丰隆:主痰晕,呕吐哮喘。
内庭:主痞满。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觉腹响是效。及妇人食蛊,行经头晕,小腹痛。
委中:治同环跳症。
承山:主痔漏,转筋。
飞扬:主行步如飞。
金门:主癫痫。
昆仑:主足腿红肿,齿痛。
申脉:主昼发痓,足肿,牙痛。
血海:主一切血疾及诸疮。
阴陵泉:主胁腹胀满,中、下部疾皆治。
三阴交:主痞满痼冷,疝气,脚气,遗精,妇人月水不调,久不成孕,难产,赤白带下,淋漓。
公孙:主痰壅胸膈,肠风下血,积块,妇人气蛊。
太冲:主肿满,行步艰难,霍乱,手足转筋。
行间:主浑身蛊胀,单腹蛊胀,妇人血蛊。
大敦:主诸疝,阴囊肿,脑衄,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症。
隐白:主心脾痛。
筑宾:主气疝。
照海:主夜发痓,大便闭,消渴。
太溪:主消渴,房劳,不称心意,妇人水蛊。
然谷:主喉痹,唾血,遗精,温疟,疝气,足心热,小儿脐风。
涌泉:主足心热,疝气,贲豚,血淋,气痛。
背部
大杼:主偏身发热,瘅疟咳嗽。
神道:主背上怯怯乏气。
至阳:主五疸痞满。
命门:主老人肾虚腰疼,及诸痔脱肛,肠风下血。
风门:主易感风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痈,肺痿,小儿龟背。
膈俞:主胸胁心痛,痰疟痃癖,一切血疾。
肝俞:主吐血,目暗,寒疝。
长强:主痔漏。
胆俞:主胁满,干呕,惊怕,睡卧不安,酒疸目黄,面发赤斑。
脾俞:主内伤脾胃,吐泄,疟,痢,喘急,黄疸,食症,吐血,小儿慢脾风。
三焦俞:主胀满积块,痢疾。
胃俞:主黄疸,食毕头眩,疟疾,善饥不能食。
肾俞:主诸虚,令人有子,及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人赤白带下。
小肠俞:主便血下痢,便黄赤。
大肠俞:主腰脊痛,大小便难,或泄痢。
膀胱俞:主腰脊强,便难腹痛。
凡五脏疟,灸五脏俞。
譩嘻:主诸疟,久疟眼暗。
意舍:主胁满呕吐。
腹部
膻中:主哮喘,肺痈,咳嗽,瘿气。
巨阙:主九种心痛,痰饮吐水,腹痛,息贲。
上脘:主心痛,伏梁,贲豚。
中脘:主伤者,及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能引胃中生气上行。
水分:主鼓胀绕脐,坚满不食,分利水道,止泄。
神阙: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如神。又治水肿,鼓胀,肠鸣,卒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
气海: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气疾,阴症痼冷,及风寒暑湿,水肿,心腹鼓胀,胁痛,诸虚症瘕,小儿囟不合。丹溪治痢,昏仆上视,溲注汗泄,脉大,得之酒色,灸此后,服人参膏而愈。
关元:主诸虚肾积及虚,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
中极:主妇人下元虚冷,虚损,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灸三遍,令生子。
天枢:主内伤脾胃,赤白痢疾,脾泄及脐腹鼓胀,症瘕。
章门: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乳根:主膺肿,乳痈,小儿龟胸。
日月:主呕宿汁,吞酸。
大赫:主遗精。
带脉:主疝气偏坠,水肾,妇人带下。
头部
百会:主诸中风等症,及头风,癫狂,鼻病,脱肛,久病大肠气泄,小儿急慢惊风,痫症,夜啼,百病。
上星:主鼻渊,鼻塞,息肉及头风目疾。
神庭:主风痫,羊癫。
通天: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块如朽骨,臭气自愈。
脑空:主头风,目眩。
翳风:主耳聋及瘰疬。
率谷:主伤酒呕吐,痰眩。
风池:主肺中风,偏正头风。
颊车:主落架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治病要穴(医学入门)-译文
针灸治疗的原则大致相同,但头面部是诸阳经的交会之处,胸膈部是心火和肺火所在的地方,不宜多灸。背部和腹部阴虚有火的人,也不宜灸,只有四肢的穴位最适合。凡是上半身和靠近骨头的地方,针刺要浅,灸要少;凡是下半身和肌肉丰厚的地方,针刺可以深,灸多也无害。如果《素问》中没有记载针灸的具体分寸,可以按照这个原则来推断。
手部
曲池穴:主治中风、手部筋挛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
肩井穴:主治肘臂不能举起、扑伤。
肩髃穴:主治瘫痪、肩肿、手挛。
三里穴:主治偏风引起的下牙疼。
合谷穴:主治中风、破伤风、痹风、筋急疼痛、各种头痛、水肿、难产、小儿急惊风。
三间穴:主治下牙疼。
二间穴:主治牙病、眼病。
支正穴:主治七情气郁、肘臂十指挛缩及消渴。
阳谷穴:主治头面手膊的各种疾病,以及痔痛、阴痿。
腕骨穴:主治头面、臂腕、五指的各种疾病。
后溪穴:主治疟疾、癫痫。
少泽穴:主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
间使穴:主治脾寒症、九种心痛、脾疼、疟疾、口渴。如果瘰疬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大陵穴:主治呕血、疟疾。
内关穴:主治气块、胁痛、劳热、疟疾、心胸痛。
劳宫穴:主治痰火胸痛、小儿口疮、鹅掌风。
中渚穴:主治手足麻木、战战蜷挛、肩臂连背疼痛、手背痈毒。
神门穴:主治惊悸怔忡、呆痴、卒中鬼邪、恍惚振禁、小儿惊痫。
少冲穴:主治心虚胆寒、怔忡癫狂。
少商穴:主治双蛾风、喉痹。
列缺穴:主治咳嗽风痰、偏正头风、单蛾风、下牙疼。
足部
环跳穴:主治中风湿、股膝挛痛、腰痛。
风市穴:主治中风、腿膝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
阳陵泉穴:主治冷痹偏风、霍乱转筋。
悬钟穴:主治胃热腹胀、胁痛、脚气、脚胫湿痹、浑身瘙痒、趾疼。
足三里穴:主治中风中湿、各种虚症耳聋、上牙疼、痹风、水肿、心腹鼓胀、噎膈哮喘、寒湿脚气。上、中、下部的疾病,无所不治。
丰隆穴:主治痰晕、呕吐哮喘。
内庭穴:主治痞满。患右灸左,患左灸右,感觉腹中有响声是有效的。以及妇人食蛊、行经头晕、小腹痛。
委中穴:主治与环跳穴相同的症状。
承山穴:主治痔漏、转筋。
飞扬穴:主治行步如飞。
金门穴:主治癫痫。
昆仑穴:主治足腿红肿、齿痛。
申脉穴:主治昼发痓、足肿、牙痛。
血海穴:主治一切血疾及各种疮疡。
阴陵泉穴:主治胁腹胀满,中、下部的疾病皆可治疗。
三阴交穴:主治痞满痼冷、疝气、脚气、遗精、妇人月水不调、久不成孕、难产、赤白带下、淋漓。
公孙穴:主治痰壅胸膈、肠风下血、积块、妇人气蛊。
太冲穴:主治肿满、行步艰难、霍乱、手足转筋。
行间穴:主治浑身蛊胀、单腹蛊胀、妇人血蛊。
大敦穴:主治各种疝气、阴囊肿、脑衄、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症。
隐白穴:主治心脾痛。
筑宾穴:主治气疝。
照海穴:主治夜发痓、大便闭、消渴。
太溪穴:主治消渴、房劳、不称心意、妇人水蛊。
然谷穴:主治喉痹、唾血、遗精、温疟、疝气、足心热、小儿脐风。
涌泉穴:主治足心热、疝气、贲豚、血淋、气痛。
背部
大杼穴:主治偏身发热、瘅疟咳嗽。
神道穴:主治背上怯怯乏气。
至阳穴:主治五疸痞满。
命门穴:主治老人肾虚腰疼、各种痔脱肛、肠风下血。
风门穴:主治易感风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穴:主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痈、肺痿、小儿龟背。
膈俞穴:主治胸胁心痛、痰疟痃癖、一切血疾。
肝俞穴:主治吐血、目暗、寒疝。
长强穴:主治痔漏。
胆俞穴:主治胁满、干呕、惊怕、睡卧不安、酒疸目黄、面发赤斑。
脾俞穴:主治内伤脾胃、吐泄、疟疾、痢疾、喘急、黄疸、食症、吐血、小儿慢脾风。
三焦俞穴:主治胀满积块、痢疾。
胃俞穴:主治黄疸、食毕头眩、疟疾、善饥不能食。
肾俞穴:主治各种虚症、令人有子、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人赤白带下。
小肠俞穴:主治便血下痢、便黄赤。
大肠俞穴:主治腰脊痛、大小便难、或泄痢。
膀胱俞穴:主治腰脊强、便难腹痛。
凡五脏疟,灸五脏俞穴。
譩嘻穴:主治各种疟疾、久疟眼暗。
意舍穴:主治胁满呕吐。
腹部
膻中穴:主治哮喘、肺痈、咳嗽、瘿气。
巨阙穴:主治九种心痛、痰饮吐水、腹痛、息贲。
上脘穴:主治心痛、伏梁、贲豚。
中脘穴:主治伤者、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能引胃中生气上行。
水分穴:主治鼓胀绕脐、坚满不食、分利水道、止泄。
神阙穴:主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如神。又治水肿、鼓胀、肠鸣、卒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
气海穴:多灸能令人生子。主治一切气疾、阴症痼冷、风寒暑湿、水肿、心腹鼓胀、胁痛、各种虚症瘕、小儿囟不合。丹溪治痢,昏仆上视,溲注汗泄,脉大,得之酒色,灸此后,服人参膏而愈。
关元穴:主治各种虚症肾积及虚、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
中极穴:主治妇人下元虚冷、虚损、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灸三遍,令生子。
天枢穴:主治内伤脾胃、赤白痢疾、脾泄及脐腹鼓胀、症瘕。
章门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乳根穴:主治膺肿、乳痈、小儿龟胸。
日月穴:主治呕宿汁、吞酸。
大赫穴:主治遗精。
带脉穴:主治疝气偏坠、水肾、妇人带下。
头部
百会穴:主治各种中风等症、头风、癫狂、鼻病、脱肛、久病大肠气泄、小儿急慢惊风、痫症、夜啼、百病。
上星穴:主治鼻渊、鼻塞、息肉及头风目疾。
神庭穴:主治风痫、羊癫。
通天穴:主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块如朽骨,臭气自愈。
脑空穴:主治头风、目眩。
翳风穴:主治耳聋及瘰疬。
率谷穴:主治伤酒呕吐、痰眩。
风池穴:主治肺中风、偏正头风。
颊车穴:主治落架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治病要穴(医学入门)-注解
针灸: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具或施以艾灸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曲池: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等症。
肩井:肩井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主治肘臂不举、扑伤等症。
合谷: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中风、破伤风、筋急疼痛等症。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中风中湿、诸虚耳聋等症。
百会:百会是督脉的穴位,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主治诸中风、头风、癫狂等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治病要穴(医学入门)-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针灸治疗中各个穴位的主治功能,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丰富内涵和临床应用。首先,文本强调了针灸治疗的整体观念,指出头面、胸膈、背腹等部位的不同特点,提示针灸治疗应根据具体部位和病情进行调节。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强调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其次,文本列举了大量的穴位及其主治病症,展示了针灸治疗的广泛适应症。例如,曲池穴主治中风、手挛筋急,合谷穴主治中风、破伤风、筋急疼痛等,足三里穴主治中风中湿、诸虚耳聋等。这些穴位的功能描述不仅体现了针灸治疗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针灸方法,如‘患左灸右,患右灸左’,这种左右交叉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和经络学说。通过调节对侧的穴位,可以达到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的效果。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记录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的丰富经验和深刻理解。它不仅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也为现代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通过对这些穴位和治疗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进一步推动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