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手少阳三焦经-原文
手少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人心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与命门输泻而出,故号此府为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丝竹张,和髎耳门听有常(左右四十六穴)。
此一经起于关冲,终于耳门,取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雜;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至目锐眦。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
受手厥阴之交,中清之府,引道阴阳,开通闭塞,用药动似盘珠,毋使刻舟求剑,聊著述于前篇,俟同志之再辨。
手少阳三焦经考正穴法
关冲:
手小指次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三焦脉所出为井金。《铜人》针一分,留三呼,灸一壮。《素注》灸三壮。
主喉痹喉闭,舌卷口干,头痛,霍乱,胸中气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
液门:
手小次指歧骨间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阳三焦脉所溜为荥水。《素注铜人》针二分,留二呼,灸三壮。
主惊悸妄言,咽外肿,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痎疟寒热,目赤涩,头痛,暴得耳聋,齿龈痛。
中渚:
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在液门下一寸,手少阳三焦脉所注为俞木。三焦虚补之。《素注》针二分,留三呼。《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二壮。
主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阳池(一名别阳):
手表腕上陷中,从指本节直摸下至腕中心。手少阳三焦脉所过为原。三焦虚、实皆拔之。《素注》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禁灸。《指微赋》云:『针透抵大陵穴,不可破皮,不可摇手,恐伤针转曲。』
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举。
外关:
腕后二寸两骨间,与内关相对。手少阳络,别走手心主。《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二壮。《明堂》灸三壮。
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五指尽痛,不能握物。实则肘挛,泻之;虚则不收,补之。又治手臂不得屈伸。
支沟(一名飞虎):
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手少阳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二分,灸二七壮。《明堂》灸五壮。《素注》针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热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胁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不开,暴喑不能言,心闷不已,卒心痛,鬼击,伤寒结胸,瘑疮疥癣,妇人妊脉不通,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会宗:
腕后三寸,空中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灸五壮,禁针。
主五痫,肌肤痛,耳聋。
三阳络(一名过门):
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灸五壮,禁针。
主暴喑哑,耳聋,嗜卧,四肢不欲动摇。
四渎: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六分,留七呼。
主暴气耳聋,下齿龋痛。
天井:
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辅骨上两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甄权云:『曲肘后一寸,叉手按膝头取之。』手少阳三焦脉所入为合土。三焦实泻之。《素注》针一寸,留七呼。《铜人》灸三壮,《明堂》灸五壮,针二分。
主心胸痛,咳嗽上气,短气不得语,唾脓,不嗜食,寒热凄凄不得卧,惊悸,瘛瘲,癫疾,五痫,风痹,耳聋嗌肿,喉痹汗出,目锐眦痛,颊肿痛,耳后臑臂肘痛,捉物不得,嗜卧,扑伤腰髋疼,振寒颈项痛,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乐,脚气上攻。
清冷渊:
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针二分,灸三壮。
主肩痹痛,臂臑不能举,不能带衣。
消泺:
肩下臂外间,腋斜肘分下。《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明堂》针六分。《素注》针五分。
主风痹,颈项急,肿痛寒热,头痛,癫疾。
臑会(一名交):
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手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五分,灸五壮。《铜人》针七分,留十呼,得气即泻,灸七壮。
主臂痛酸无力,痛不能举,寒热,肩肿引胛中痛,项瘿气瘤。
肩髎:
肩端腨上陷中,斜举臂取之。《铜人》针七分,灸三壮。《明堂》灸五壮。
主臂痛,肩重不能举。
天髎:
肩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须缺盆陷处,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八分,灸三壮。当缺盆陷上突起肉上针之,若误针陷处,伤人五脏气,令人卒死。
主胸中烦闷,肩臂酸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烦满,颈项急,寒热。
天牖:
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铜人》针一寸,留七呼,不宜补,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肿眼合。先取譩嘻,后取天容、天池,即瘥;若不针譩嘻,即难疗。《明堂》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不宜补。《素注》、《下经》灸三壮。《资生》
云:『宜灸一壮、三壮。』
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翳风:
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针经》先以铜钱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寻取穴中。手足少阳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七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针灸俱令人咬钱,令口开。
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瘈脉(一名资脉):
耳本后鸡足青络脉。《铜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针一分,灸三壮。
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瘛瘲,呕吐,泄利无时,惊恐,眵瞢目睛不明。
颅息:
耳后间青络脉中。《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灸三壮,针一分,不得多出血,多出血杀人。
主耳鸣痛,喘息,小儿呕吐涎沫,瘛瘲发痫,胸胁相引,身热头痛,不得卧,耳肿及脓汁。
角孙:
耳廓中间,开口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明堂》针八分。
主目生翳肤,齿龈肿,唇吻强,齿牙不能嚼物,龋齿,头项强。
丝竹空(一名目髎):
眉后陷中,手足少阳脉气所发。《素注》针三分,留六呼。《铜人》禁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针三分,留三呼,宜泻不易补。
主目眩头痛,视物佴佴不明,恶风寒,风痫,目戴上不识人,眼睫毛倒,发狂吐涎沫,发即无时,偏正头痛。
和髎:
耳前锐发下横动脉中是穴。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三壮。
主头重痛,牙车引急,颈颔肿,耳中嘈嘈,鼻涕,面风寒,鼻准上肿,痈痛,招摇视瞻,瘛瘲,口噼。
耳门:
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下经》禁灸,病宜灸者,不过三壮。
主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闻,齿龋,唇吻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手少阳三焦经-译文
手少阳经穴的主治内容
《内经》说:『三焦是负责疏通水道的器官,水道的运行从这里开始。』又说:『上焦像雾一样,中焦像沤一样,下焦像沟渠一样。』当人心平静,没有欲望时,精气就会散布在三焦,滋养全身的经脉。但当欲望升起,欲火燃烧时,三焦就会收缩,精气溢出,并与命门一起排出体外,因此这个器官被称为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歌诀
手少阳经有二十三个穴位,分别是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丝竹、和髎、耳门(左右共四十六个穴位)。
这条经脉从关冲穴开始,到耳门穴结束,取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等穴位,与井、荥、俞、原、经、合等经脉相合。
经脉从手小指和无名指的末端开始,向上经过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腕背部,穿过前臂外侧的两骨之间,向上穿过肘部,沿着上臂外侧,向上到肩部,与足少阳经相交后,进入缺盆,分布在膻中,散络于心包,向下穿过膈肌,遍布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向上到缺盆,再向上到颈部,沿着耳后直上,到耳上角,然后弯曲向下到脸颊;另一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到眼睛的外眼角。这条经脉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入这里。
接受手厥阴经的交汇,是中清的器官,引导阴阳,疏通闭塞,用药时要灵活,不要刻板,暂且写在这里,等待同道进一步探讨。
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考证方法
关冲穴:
位于手小指和无名指的外侧,距离指甲角约韭菜叶的宽度。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属金。《铜人》记载针刺一分,留针三次呼吸,灸一壮。《素注》记载灸三壮。
主治喉痹、喉闭、舌卷口干、头痛、霍乱、胸中气噎、食欲不振、臂肘痛不能举、眼睛生翳膜、视物不清。
液门穴:
位于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凹陷处,握拳取穴。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属水。《素注铜人》记载针刺二分,留针两次呼吸,灸三壮。
主治惊悸、妄言、咽喉外部肿胀、寒厥、手臂痛不能上下活动、疟疾寒热、眼睛红涩、头痛、突然耳聋、牙龈痛。
中渚穴:
位于手小指和无名指本节后的凹陷处,液门穴下一寸。手少阳三焦经的俞穴,属木。三焦虚弱时补之。《素注》记载针刺二分,留针三次呼吸。《铜人》记载灸三壮,针刺三分。《明堂》记载灸二壮。
主治热病不出汗、目眩头痛、耳聋、眼睛生翳膜、久疟、咽喉肿痛、肘臂痛、手指不能屈伸。
阳池穴(又名别阳):
位于手腕背部的凹陷处,从手指本节直下到腕中心。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三焦虚弱或实热时均可针刺。《素注》记载针刺二分,留针六次呼吸,灸三壮。《铜人》记载禁灸。《指微赋》说:『针刺透到大陵穴,不可刺破皮肤,不可摇动手腕,以免针弯曲。』
主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疾、手腕受伤、无法抓物、肩臂痛不能举。
外关穴:
位于手腕后二寸,两骨之间,与内关穴相对。手少阳经的络穴,别走手心主。《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留针七次呼吸,灸二壮。《明堂》记载灸三壮。
主治耳聋、听力模糊、五指疼痛、无法握物。实症时肘部拘挛,泻之;虚症时肘部不收,补之。还可治疗手臂不能屈伸。
支沟穴(又名飞虎):
位于手腕后臂外侧三寸,两骨之间的凹陷处。手少阳经的经穴,属火。《铜人》记载针刺二分,灸二七壮。《明堂》记载灸五壮。《素注》记载针刺二分,留针七次呼吸,灸三壮。
主治热病不出汗、肩臂酸重、胁腋痛、四肢不能举、霍乱呕吐、口噤不开、突然失声、心闷不已、突发心痛、鬼击、伤寒结胸、瘑疮疥癣、妇女妊娠脉不通、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会宗穴:
位于手腕后三寸,空中一寸。《铜人》记载灸七壮。《明堂》记载灸五壮,禁针。
主治五痫、肌肤痛、耳聋。
三阳络穴(又名过门):
位于臂上大交脉,支沟穴上一寸。《铜人》记载灸七壮。《明堂》记载灸五壮,禁针。
主治突然失声、耳聋、嗜睡、四肢不愿活动。
四渎穴:
位于肘前五寸,外侧凹陷处。《铜人》记载灸三壮,针刺六分,留针七次呼吸。
主治突发耳聋、下齿龋痛。
天井穴:
位于肘外侧大骨后,肘上一寸,辅骨上两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穴。甄权说:『曲肘后一寸,叉手按膝头取穴。』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属土。三焦实热时泻之。《素注》记载针刺一寸,留针七次呼吸。《铜人》记载灸三壮,《明堂》记载灸五壮,针刺二分。
主治心胸痛、咳嗽上气、短气不能说话、吐脓、食欲不振、寒热凄凄不能入睡、惊悸、瘛瘲、癫疾、五痫、风痹、耳聋、咽喉肿痛、喉痹汗出、眼睛外眦痛、脸颊肿痛、耳后臑臂肘痛、无法抓物、嗜睡、腰髋扑伤痛、颈项振寒痛、大风默默不知疼痛、悲伤不乐、脚气上攻。
清冷渊穴:
位于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穴。《铜人》记载针刺二分,灸三壮。
主治肩痹痛、臂臑不能举、无法穿衣。
消泺穴:
位于肩下臂外侧,腋斜肘分下。《铜人》记载针刺一分,灸三壮。《明堂》记载针刺六分。《素注》记载针刺五分。
主治风痹、颈项急、肿痛寒热、头痛、癫疾。
臑会穴(又名交):
位于肩前廉,距离肩头三寸的凹陷处。手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处。《素注》记载针刺五分,灸五壮。《铜人》记载针刺七分,留针十次呼吸,得气即泻,灸七壮。
主治臂痛酸无力、痛不能举、寒热、肩肿引胛中痛、项瘿气瘤。
肩髎穴:
位于肩端腨上凹陷处,斜举臂取穴。《铜人》记载针刺七分,灸三壮。《明堂》记载灸五壮。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天髎穴:
位于肩缺盆中,上毖骨际凹陷中央,须在缺盆凹陷处,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八分,灸三壮。在缺盆凹陷上突起肉上针刺,若误刺凹陷处,会伤及五脏气,导致猝死。
主治胸中烦闷、肩臂酸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烦满、颈项急、寒热。
天牖穴:
位于颈大筋外侧缺盆上,天容穴后,天柱穴前,完骨下,发际上。《铜人》记载针刺一寸,留针七次呼吸,不宜补,不宜灸。灸会导致面肿眼合。先取譩嘻穴,后取天容、天池穴,即可痊愈;若不针刺譩嘻穴,则难以治疗。《明堂》记载针刺五分,得气即泻,泻尽后留针三次呼吸,泻三次吸,不宜补。《素注》、《下经》记载灸三壮。《资生》
说:『适宜灸一壮或三壮。』
主治突然耳聋、气滞,眼睛不明亮,耳朵听不清,夜晚梦多且混乱,面色青黄无血色,头风面肿,脖子僵硬不能转动,眼睛疼痛。
翳风穴:
位于耳后尖角凹陷处,按压时会引发耳中疼痛。《针经》中提到,先用二十文铜钱让患者咬住,然后寻找穴位。这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处。《素注》中提到针刺三分深。《铜人》中提到针刺七分深,灸七壮。《明堂》中提到灸三壮。针灸时都让患者咬住铜钱,使口张开。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下巴脱臼,脸颊肿胀,口紧闭不能张开,不能说话,口吃,牙关紧急,小儿喜欢打哈欠。
瘈脉(又名资脉):
位于耳后鸡足形状的青络脉处。《铜人》中提到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过多。针刺一分深,灸三壮。
主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抽搐,呕吐,腹泻无定时,惊恐,眼睛模糊不清。
颅息穴:
位于耳后青络脉中。《铜人》中提到灸七壮,禁止针刺。《明堂》中提到灸三壮,针刺一分深,不宜出血过多,出血过多会致命。
主治耳鸣疼痛,喘息,小儿呕吐涎沫,抽搐发痫,胸胁相互牵引,身体发热头痛,无法入睡,耳肿及流脓。
角孙穴:
位于耳廓中间,开口有空隙。这是手太阳经和手足少阳经的交会处。《铜人》中提到灸三壮。《明堂》中提到针刺八分深。
主治眼睛生翳,牙龈肿胀,嘴唇僵硬,牙齿不能咀嚼食物,龋齿,头颈僵硬。
丝竹空(又名目髎):
位于眉后凹陷处,手足少阳经的气血所发之处。《素注》中提到针刺三分深,留针六次呼吸的时间。《铜人》中提到禁止灸,灸后可能导致眼睛变小甚至失明。针刺三分深,留针三次呼吸的时间,适宜泻法不宜补法。
主治目眩头痛,视物模糊不清,怕风寒,风痫,眼睛上翻不认识人,眼睫毛倒长,发狂吐涎沫,发作无定时,偏正头痛。
和髎穴:
位于耳前锐发下的横动脉处。这是手足少阳经和手太阳经的交会处。《铜人》中提到针刺七分深,灸三壮。
主治头重痛,牙关紧急,颈颔肿胀,耳中嘈杂,流鼻涕,面部风寒,鼻梁上肿,痈痛,眼睛斜视,抽搐,口歪。
耳门穴:
位于耳前突起处,耳缺处的凹陷中。《铜人》中提到针刺三分深,留针三次呼吸的时间,灸三壮。《下经》中提到禁止灸,病情需要灸的,不宜超过三壮。
主治耳鸣如蝉声,耳中流脓,耳生疮,听力严重下降,龋齿,嘴唇僵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手少阳三焦经-注解
三焦:三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三个主要区域: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如雾,主要负责呼吸和心肺功能;中焦如沤,主要负责消化吸收;下焦如渎,主要负责排泄和生殖功能。三焦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水液代谢和气血运行的重要作用。
关冲:关冲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位于手小指次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处。它是三焦经的井穴,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喉痹、头痛、臂肘痛等症状。
液门:液门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位于手小次指歧骨间陷中。它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惊悸、咽外肿、手臂痛等症状。
中渚:中渚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俞穴,位于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它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目眩、耳聋等症状。
阳池:阳池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位于手表腕上陷中。它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渴、口干、肩臂痛等症状。
外关: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位于腕后二寸两骨间。它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耳聋、五指尽痛等症状。
支沟: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位于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它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病、肩臂酸重、胁腋痛等症状。
会宗:会宗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腕后三寸,空中一寸。它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五痫、肌肤痛、耳聋等症状。
三阳络:三阳络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它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暴喑哑、耳聋、嗜卧等症状。
四渎:四渎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它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暴气耳聋、下齿龋痛等症状。
天井: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位于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它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胸痛、咳嗽、短气等症状。
清冷渊:清冷渊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肘上二寸。它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肩痹痛、臂臑不能举等症状。
消泺:消泺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肩下臂外间,腋斜肘分下。它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痹、颈项急、肿痛寒热等症状。
臑会:臑会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它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臂痛酸无力、肩肿引胛中痛等症状。
肩髎:肩髎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肩端腨上陷中。它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臂痛、肩重不能举等症状。
天髎:天髎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肩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它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中烦闷、肩臂酸疼等症状。
天牖:天牖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颈大筋外缺盆上。它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颈项急、寒热等症状。
翳风:位于耳后尖角凹陷处,按压时会引起耳中疼痛。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点。
瘈脉:位于耳后鸡足青络脉处,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主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等。
颅息:位于耳后间青络脉中,禁针,灸七壮。主治耳鸣痛、喘息、小儿呕吐涎沫等。
角孙:位于耳廓中间,开口有空。是手太阳、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点。主治目生翳肤、齿龈肿等。
丝竹空:位于眉后凹陷中,是手足少阳脉气所发。禁灸,针三分,留三呼。主治目眩头痛、视物不明等。
和髎:位于耳前锐发下横动脉中,是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的交会点。主治头重痛、牙车引急等。
耳门:位于耳前起肉,当耳缺者凹陷中。主治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手少阳三焦经-评注
《手少阳经穴主治》一文,详细阐述了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及其主治功能,体现了中医学在经络学说上的深厚积累。三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功能涵盖了人体的水液代谢和气血运行,具有调节全身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三焦的描述,揭示了其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
文中提到的各个穴位,如关冲、液门、中渚等,不仅是经络上的关键节点,更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主治功能,如关冲主治喉痹、头痛,液门主治惊悸、咽外肿等,这些穴位通过针灸或艾灸的方式,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三焦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呼应,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通过对三焦的调节,可以达到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通过对每个穴位的详细描述,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其位置和功能。同时,文中引用了《内经》、《铜人》等经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医家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手少阳经穴主治》一文,通过对三焦及其穴位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中医学在经络学说上的深厚积累和独特见解,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多个穴位的定位、针灸方法及其主治病症,体现了古代中医针灸学的深厚积累和精细操作。每个穴位的描述都包含了其具体位置、针灸的深度和壮数,以及主治的病症,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和穴位的深刻理解。
例如,翳风穴位于耳后尖角凹陷处,按压时会引起耳中疼痛,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点。这一描述不仅精确指出了穴位的位置,还说明了其与经络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学说的重要性。
瘈脉穴位于耳后鸡足青络脉处,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这一描述不仅说明了穴位的位置,还详细描述了针灸的操作方法,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操作的精细要求。
颅息穴位于耳后间青络脉中,禁针,灸七壮。这一描述不仅说明了穴位的位置,还指出了禁针和灸的壮数,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操作的谨慎态度。
角孙穴位于耳廓中间,开口有空,是手太阳、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点。这一描述不仅精确指出了穴位的位置,还说明了其与经络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学说的重要性。
丝竹空穴位于眉后凹陷中,是手足少阳脉气所发,禁灸,针三分,留三呼。这一描述不仅说明了穴位的位置,还详细描述了针灸的操作方法,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操作的精细要求。
和髎穴位于耳前锐发下横动脉中,是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的交会点。这一描述不仅精确指出了穴位的位置,还说明了其与经络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学说的重要性。
耳门穴位于耳前起肉,当耳缺者凹陷中。主治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等。这一描述不仅说明了穴位的位置,还详细描述了其主治的病症,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穴位功能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多个穴位的定位、针灸方法及其主治病症,还体现了古代中医针灸学的深厚积累和精细操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