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原文

人身络脉一十五,

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

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

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

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

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

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

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

阴任之络为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

十五络名君须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译文

人体有十五条主要的络脉,

我现在逐一从头开始列举:

手太阴经的络脉是列缺,

手少阴经的络脉是通里,

手厥阴经的络脉是内关,

手太阳经的络脉是支正,

手阳明经的络脉是偏历,

手少阳经的络脉是外关,

足太阳经的络脉是飞扬,

足阳明经的络脉是丰隆,

足少阳经的络脉是光明,

足太阴经的络脉是公孙,

足少阴经的络脉是大钟,

足厥阴经的络脉是蠡沟,

阳督脉的络脉是长强,

阴任脉的络脉是尾翳,

脾经的大络是大包,

这十五条络脉的名称你一定要记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注解

手太阴络:手太阴肺经的络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列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手少阴络:手少阴心经的络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通里:手少阴心经的络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手厥阴络:手厥阴心包经的络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太阳络:手太阳小肠经的络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支正: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手阳明络: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偏历: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手少阳络: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足太阳络: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飞扬: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足阳明络:足阳明胃经的络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丰隆: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足少阳络:足少阳胆经的络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光明:足少阳胆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足太阴络:足太阴脾经的络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公孙: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足少阴络:足少阴肾经的络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大钟:足少阴肾经的络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足厥阴络:足厥阴肝经的络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蠡沟:足厥阴肝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阳督之络:督脉的络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长强:督脉的络穴,位于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阴任之络:任脉的络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尾翳:任脉的络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脾之大络:脾经的大络脉,起于腋下三寸,散于胸胁。

大包:脾经的大络穴,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列举了人体十五络脉的名称及其对应的穴位,是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得以运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首先,文中提到的十五络脉包括了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以及任脉、督脉和脾之大络。这些络脉分别与五脏六腑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气血得以在全身运行,滋养各个器官和组织。

其次,文中提到的各个络脉的穴位,如列缺、通里、内关等,都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重要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是经络气血的汇聚点,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部位。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文中提到的络脉和穴位,还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可以达到治疗局部疾病和整体调理的效果。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中医经络学说的具体阐述,也是对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体现。它为我们理解中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这些络脉和穴位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1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